「閱讀推進社會公平」專題系列報導
11月22日,「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舉辦的「閱讀推進社會公平」主題沙龍活動上,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的12位成員圍繞鄉村兒童閱讀、閱讀權利與義務、殘障人士閱讀、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建設,以及閱讀與教育公平、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等問題進行探討,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為現場觀眾及廣大在線收看的觀眾帶來了一場豐富的精神盛宴,啟智更多渴求知識的人更加重視閱讀,推動社會各個層面更加關心閱讀、重視閱讀,為閱讀提供更加豐饒的土壤。
專家薈萃、智慧碰撞。從本期起,「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開設「閱讀推進社會公平」專題系列報導,集粹專家觀點,以饗讀者。
針對「閱讀推進社會公平」這一主題,廣大閱讀推廣機構、閱讀推廣人、讀者朋友,有哪些觀點和建議呢?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您的建議對我們很重要。
本期嘉賓
白巖松
全國政協委員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
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成員
保障閱讀權利,推進社會公平
一
剛才朱永新老師介紹韋力先生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感慨:今年疫情開始之前,我正在讀韋力先生的《書肆尋蹤》,當時正好在看海王村的一些故事。每年1月份的時候,是我們做新聞的人(相對而言)心開始變得安靜的時候,因為文藝中心應該是那個時候的重點。每年到那個時候,都會有一段很棒的閱讀生涯,因為新聞在那個時候讓位於文藝嘛!
但是沒有想到剛看了不久的《書肆尋蹤》,突然就被疫情給打斷了。但是剛才我坐在這兒在看這個題目(《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的時候,想到了一個問題:我竟如此奢侈!你竟然根據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境會讀不同的書,也就是說,其實這是你獲得的某種奢侈的權利。因此,我就想把這個題目(《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給改一下。我們為什麼要談論閱讀推進社會公平?
剛才記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推進社會公平?」我說:「因為閱讀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權利,它是要保障的一種權利。」而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整個民族和國家,(因為新中國畢竟才70多年,但是你回頭去看整個民族一路走過來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作為一種權利的保障方面是非常糟糕的,現在才擁有了開始提倡全民閱讀的一個基礎。
別人經常問我:「巖松,怎麼現在中國人都不讀書了?」我經常會反駁說:「中國人什麼時候讀過書啊?」三十年代,我們現在記憶中認為最牛的一張報紙是《大公報》,在它最紅火的時候發行量8萬份,放到今天簡直沒法兒談,太小了。1949年的時候,中國的文盲比率超過80%,怎麼可能全民閱讀呢?連字兒都不識啊!很多人說,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才35歲,現在都77歲了,那時候都活那麼年輕啊!不是那個時候人們都活那麼年輕,是太多生下來的孩子在一年之內迅速死掉,比例極高,權利得不到保障。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們要談論閱讀推進社會公平,不妨把它變成兩行字:「保障閱讀權利,推進社會公平。」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我們相當大的誤區,閱讀到底是一種義務,還是一種權利?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把閱讀當成義務。「你應該讀書!」「你應該……」等等。搞得好多人覺得蠻累的,「給我這種要求,我好像必須要完成這種義務。」
其實,閱讀和健康一樣,和運動一樣,它應該是一種權利,而不僅僅只是一種義務。社會的進步,恰恰就是把很多義務慢慢變成權利的一個過程。舉一個小例子,可能跟閱讀沒有關係,因為我長期在做健康宣傳員。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我們覺得疼痛是一種義務,比如說,女性同胞生孩子,我的第一本書就曾經被崔永元擠兌過:「《痛並快樂著》,打一關鍵人生時刻——生孩子,叫痛並快樂著。」你看,我們很長的時間裡覺得生孩子,疼是天經地義的,是一個母親的義務。但這幾年,中國每年都在格外地去做好「無痛日」的宣傳,在提倡一個新的概念:不疼是人的權利,忍疼不是你的義務。但是過去很長時間裡,我們麻醉醫生嚴重缺乏,觀念跟不上,認為疼是正常的。但其實這幾年當中,比如說,簡單的不要說複雜的疾病,你去看牙的時候,醫生都會告訴你:「你是可以不疼的,我可以幫助你,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因為現在的麻醉、各方面的能力,包括醫生的這種配比都增高了。這個時候,包括這兩年,我們也在做節目,每到「無痛日」的時候就在做節目,其實就是要傳輸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理念:不疼是你的權利,疼痛不是你的義務。那麼,閱讀同樣如此。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閱讀是你的義務,而不去考慮它是人該有的一種權利的時候,我們很多閱讀推廣工作幾乎是沒法做好的。因為前幾年在涉及到閱讀立法的時候,我聽到了很多誤解,包括記者來採訪的時候也是:「閱讀就是一種我們自己的愛好,難道還要用立法去約束我們的愛好嗎?」我說:「您的理解完全錯了,包括深圳在內的閱讀立法,不是為了用立法的方式強制你閱讀,而是把閱讀當成你的權利,保障你的權利。」比如說,社會公共服務應該怎麼去做?教育當中如何跟閱讀有一種緊密的聯繫,等等。所以,最近這幾年當談到推廣全民閱讀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我們要回到最基礎、最基本的基石上面。也就是說,我們走到哪兒都要去說,閱讀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權利。
因此,如何保障這種權利?現在我們當然知道,手機充飢,等等。去年我們在這兒的時候,魏所長給我們看過一個數據,當時我們很快,後來又在節目中用,包括在其他的溝通活動、推廣閱讀的時候用過這個數據,我們到現在都會有一種很無能為力的感覺,覺得在手機的衝擊之下,現在人們不進行深度閱讀了,因為碎片化的閱讀非常多,去年魏所長還專門去強調,指的是深度閱讀嚴重匱乏。我們就會去感慨:「怎麼現在很多人都不讀書了?」
其實,與其指責不讀書的人,我覺得不如自責我們每一個人。過去這麼長時間裡,我們為什麼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的閱讀,沒有讓它得以保障?因此他可以輕易地不走進閱讀,表面上只是個體的選擇:「我不喜歡讀書!」其實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他權利保障的不足,因此他沒有養成習慣。
二
權利就需要幾個層面的因素:第一,社會的氛圍。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氛圍?第二,在他成長尤其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約束?第三,會不會變成一種習慣?最後是社會,當他擁有這種習慣的時候,社會綜合的保障如何?如果沒有這幾個環節,提倡全民閱讀那幾乎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
先來說氛圍。我們為什麼說即便有了網、網店,大家買書都很便宜了、方便了,還要有實體書店呢?我覺得實體書店包括圖書館等就像空氣一樣,有的時候你不覺得怎麼樣,有一天沒有了,你試試?另外它是整個社會氛圍的一種。
我們接下來說到的第二個關鍵詞就是約束。全民閱讀如果沒有教育發生真正革命性的變化的話,想變成他將來的閱讀習慣,幾乎不可能。比如,我們現在談到的幾件事情,一提到教育的時候就會去說:「我們要由應試教育轉成素質教育。」在我看來應試教育轉成素質教育的幾個關鍵,其中就包含著課外書應該變成課內書的這種說法;要把對知識、尤其考分的講授,變成智慧和經驗的一種講授。未來的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死路一條。因為現在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已經進入到最廉價的、隨時獲得的一種東西:老師才講到「三」,你的手稍微勤快點都可以自己百度到「八」了,老師怎麼講?他必須把這種教育由小孩子時期的知識傳遞,慢慢演變成像大學裡那種智慧、經驗等很多思維方式的教育。
素質教育當然包含著(我們現在去中小學進行閱讀推廣)潛移默化的課外書的概念,如何變成課內書?另外,運動是不是一種權利?音樂、美術是不是可以開全了?我總在反駁民間流傳的一句話:你的數學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我告訴各位,中國的現實是你幾乎沒有遇到過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基本上體育往往是數學老師教的,因為沒有體育老師。數學老師扔你個球,或者說數學老師把這個課給佔了,這才是常態。而我們現在涉及到教育公平的時候,的確涉及到鄉村學校的音樂課、美術課沒得開,因為沒有老師。
那麼閱讀,我們在談到公平的時候,就要回到教育,我們最基礎的權利,我們從教育過程中沒有保障它、沒有去提升它、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權利而有一種剛性的約束。剛才說各級政府自己愁死了,140萬等等。如果它要變成一種權利,並對其進行保障的話,可能就不用你愁了。所以,我們恐怕要四處去宣傳這樣一個概念,希望我們閱讀三十人論壇將來還是再把閱讀作為一種權利的概念,不僅向社會基層去進行一種宣導,更重要的是,要對決策層產生一種相當大的影響。
三
我比較同意閻理事長剛才說的,我們每年都在跟政府工作報告較勁,因為我們在新聞出版界,每次一來先看「保障全民閱讀」這六個字在不在?只要沒在,就開始提意見。其實,可能我們也有點表面文章化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應該分解到方方面面,作為一種人的權利,要得以保障。就像將來大家無痛、不疼是你的權利一樣,要得以去保障,分解到方方面面。舉一個小例子,比如說,剛才志庚兄說我做過很多圖書館的節目,當然我跟圖書館的感情是很深的,因為我就是這種不平等權利的獲益者。
小的時候,40年前,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我們海拉爾市只有兩家圖書館,一個是市圖書館,一個蒙圖書館。我拿著我媽作為老師擁有的閱覽證,我那個時候還沒有櫃檯高,剛改革開放,就用這兩個閱覽證借書,為什麼?我的閱讀量太大了,一個閱覽證不夠,來回借,圖書館的人都認識我,很多年後,「唉呀,這就是當初在我們那兒借書的孩子。」如果要沒有這個特殊的權利,我的世界可能就不會打開得這麼遠。
再說權利。我上大學的80年代,無論是國家圖書館還有北京的這個圖書館,請問是不是權利?我們想辦個閱覽證是不可能的,那個時候想辦閱覽證,比辦一個高爾夫球證還要難。再反問大家,是不是一種權利?很多年裡看《金瓶梅》是權利還是義務?不到一定的級別,沒有介紹信是不可能的,就像坐軟臥一樣,所以很多東西是被我們忽略掉的。我們今天要重新回頭,在目前看來好像已經不用再用權利和義務的情況下,重拾這個最基礎的東西。閱讀是一種權利,因此我們要去推動它,而目標是推進社會公平。
剛才說到志庚兄圖書館這一塊,我一直都會是支持者,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小小的不滿意,圖書館在中國沒有門檻嗎?表面上沒有,實際上有,因為中國的圖書館太大了。我2009年去美國波士頓圖書館的時候就能夠感覺出來,真正好的圖書館未來要向社區化的方向轉變,圖書館裡不僅能看書,它還是一種文化公共生活空間。我那天去波士頓圖書館一進來,旁邊有一個屋子,志願者正在講英文,為那些剛剛移民到美國不懂英文的人免費上英文課,而這個教室永遠存在,問題在於它永遠存在。而到晚上的時候又有志願者或者有償服務等等,也是利用圖書館的公共空間,為喜歡舞蹈的人教舞蹈。
所以,圖書館在未來的中國,我認為真的沒有門檻。我們現在大圖書館真的越來越棒了,而且乞丐都可以去,這也是我們應該鼓掌的。另一方面,如何到每個人的身邊呢?如何真的沒門檻呢?如何真的成為一個人民免費甚至近距離獲取文化公共生活的一種自由空間呢?所以將來咱們還得一起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