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保障閱讀權利,推進社會公平

2020-12-16 騰訊網

「閱讀推進社會公平」專題系列報導

11月22日,「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舉辦的「閱讀推進社會公平」主題沙龍活動上,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的12位成員圍繞鄉村兒童閱讀、閱讀權利與義務、殘障人士閱讀、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建設,以及閱讀與教育公平、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等問題進行探討,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為現場觀眾及廣大在線收看的觀眾帶來了一場豐富的精神盛宴,啟智更多渴求知識的人更加重視閱讀,推動社會各個層面更加關心閱讀、重視閱讀,為閱讀提供更加豐饒的土壤。

專家薈萃、智慧碰撞。從本期起,「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開設「閱讀推進社會公平」專題系列報導,集粹專家觀點,以饗讀者。

針對「閱讀推進社會公平」這一主題,廣大閱讀推廣機構、閱讀推廣人、讀者朋友,有哪些觀點和建議呢?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您的建議對我們很重要。

本期嘉賓

白巖松

全國政協委員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

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成員

保障閱讀權利,推進社會公平

剛才朱永新老師介紹韋力先生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感慨:今年疫情開始之前,我正在讀韋力先生的《書肆尋蹤》,當時正好在看海王村的一些故事。每年1月份的時候,是我們做新聞的人(相對而言)心開始變得安靜的時候,因為文藝中心應該是那個時候的重點。每年到那個時候,都會有一段很棒的閱讀生涯,因為新聞在那個時候讓位於文藝嘛!

但是沒有想到剛看了不久的《書肆尋蹤》,突然就被疫情給打斷了。但是剛才我坐在這兒在看這個題目(《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的時候,想到了一個問題:我竟如此奢侈!你竟然根據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境會讀不同的書,也就是說,其實這是你獲得的某種奢侈的權利。因此,我就想把這個題目(《閱讀推進社會公平》)給改一下。我們為什麼要談論閱讀推進社會公平?

剛才記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閱讀推進社會公平?」我說:「因為閱讀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權利,它是要保障的一種權利。」而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整個民族和國家,(因為新中國畢竟才70多年,但是你回頭去看整個民族一路走過來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作為一種權利的保障方面是非常糟糕的,現在才擁有了開始提倡全民閱讀的一個基礎。

別人經常問我:「巖松,怎麼現在中國人都不讀書了?」我經常會反駁說:「中國人什麼時候讀過書啊?」三十年代,我們現在記憶中認為最牛的一張報紙是《大公報》,在它最紅火的時候發行量8萬份,放到今天簡直沒法兒談,太小了。1949年的時候,中國的文盲比率超過80%,怎麼可能全民閱讀呢?連字兒都不識啊!很多人說,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才35歲,現在都77歲了,那時候都活那麼年輕啊!不是那個時候人們都活那麼年輕,是太多生下來的孩子在一年之內迅速死掉,比例極高,權利得不到保障。所以我覺得今天我們要談論閱讀推進社會公平,不妨把它變成兩行字:「保障閱讀權利,推進社會公平。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我們相當大的誤區,閱讀到底是一種義務,還是一種權利?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把閱讀當成義務。「你應該讀書!」「你應該……」等等。搞得好多人覺得蠻累的,「給我這種要求,我好像必須要完成這種義務。」

其實,閱讀和健康一樣,和運動一樣,它應該是一種權利,而不僅僅只是一種義務。社會的進步,恰恰就是把很多義務慢慢變成權利的一個過程。舉一個小例子,可能跟閱讀沒有關係,因為我長期在做健康宣傳員。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我們覺得疼痛是一種義務,比如說,女性同胞生孩子,我的第一本書就曾經被崔永元擠兌過:「《痛並快樂著》,打一關鍵人生時刻——生孩子,叫痛並快樂著。」你看,我們很長的時間裡覺得生孩子,疼是天經地義的,是一個母親的義務。但這幾年,中國每年都在格外地去做好「無痛日」的宣傳,在提倡一個新的概念:不疼是人的權利,忍疼不是你的義務。但是過去很長時間裡,我們麻醉醫生嚴重缺乏,觀念跟不上,認為疼是正常的。但其實這幾年當中,比如說,簡單的不要說複雜的疾病,你去看牙的時候,醫生都會告訴你:「你是可以不疼的,我可以幫助你,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因為現在的麻醉、各方面的能力,包括醫生的這種配比都增高了。這個時候,包括這兩年,我們也在做節目,每到「無痛日」的時候就在做節目,其實就是要傳輸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理念:不疼是你的權利,疼痛不是你的義務。那麼,閱讀同樣如此。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閱讀是你的義務,而不去考慮它是人該有的一種權利的時候,我們很多閱讀推廣工作幾乎是沒法做好的。因為前幾年在涉及到閱讀立法的時候,我聽到了很多誤解,包括記者來採訪的時候也是:「閱讀就是一種我們自己的愛好,難道還要用立法去約束我們的愛好嗎?」我說:「您的理解完全錯了,包括深圳在內的閱讀立法,不是為了用立法的方式強制你閱讀,而是把閱讀當成你的權利,保障你的權利。」比如說,社會公共服務應該怎麼去做?教育當中如何跟閱讀有一種緊密的聯繫,等等。所以,最近這幾年當談到推廣全民閱讀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我們要回到最基礎、最基本的基石上面。也就是說,我們走到哪兒都要去說,閱讀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權利。

因此,如何保障這種權利?現在我們當然知道,手機充飢,等等。去年我們在這兒的時候,魏所長給我們看過一個數據,當時我們很快,後來又在節目中用,包括在其他的溝通活動、推廣閱讀的時候用過這個數據,我們到現在都會有一種很無能為力的感覺,覺得在手機的衝擊之下,現在人們不進行深度閱讀了,因為碎片化的閱讀非常多,去年魏所長還專門去強調,指的是深度閱讀嚴重匱乏。我們就會去感慨:「怎麼現在很多人都不讀書了?」

其實,與其指責不讀書的人,我覺得不如自責我們每一個人。過去這麼長時間裡,我們為什麼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的閱讀,沒有讓它得以保障?因此他可以輕易地不走進閱讀,表面上只是個體的選擇:「我不喜歡讀書!」其實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他權利保障的不足,因此他沒有養成習慣。

權利就需要幾個層面的因素:第一,社會的氛圍。有沒有這樣的一種氛圍?第二,在他成長尤其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約束?第三,會不會變成一種習慣?最後是社會,當他擁有這種習慣的時候,社會綜合的保障如何?如果沒有這幾個環節,提倡全民閱讀那幾乎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

先來說氛圍。我們為什麼說即便有了網、網店,大家買書都很便宜了、方便了,還要有實體書店呢?我覺得實體書店包括圖書館等就像空氣一樣,有的時候你不覺得怎麼樣,有一天沒有了,你試試?另外它是整個社會氛圍的一種。

我們接下來說到的第二個關鍵詞就是約束。全民閱讀如果沒有教育發生真正革命性的變化的話,想變成他將來的閱讀習慣,幾乎不可能。比如,我們現在談到的幾件事情,一提到教育的時候就會去說:「我們要由應試教育轉成素質教育。」在我看來應試教育轉成素質教育的幾個關鍵,其中就包含著課外書應該變成課內書的這種說法;要把對知識、尤其考分的講授,變成智慧和經驗的一種講授。未來的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死路一條。因為現在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已經進入到最廉價的、隨時獲得的一種東西:老師才講到「三」,你的手稍微勤快點都可以自己百度到「八」了,老師怎麼講?他必須把這種教育由小孩子時期的知識傳遞,慢慢演變成像大學裡那種智慧、經驗等很多思維方式的教育。

素質教育當然包含著(我們現在去中小學進行閱讀推廣)潛移默化的課外書的概念,如何變成課內書?另外,運動是不是一種權利?音樂、美術是不是可以開全了?我總在反駁民間流傳的一句話:你的數學是不是體育老師教的?我告訴各位,中國的現實是你幾乎沒有遇到過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基本上體育往往是數學老師教的,因為沒有體育老師。數學老師扔你個球,或者說數學老師把這個課給佔了,這才是常態。而我們現在涉及到教育公平的時候,的確涉及到鄉村學校的音樂課、美術課沒得開,因為沒有老師。

那麼閱讀,我們在談到公平的時候,就要回到教育,我們最基礎的權利,我們從教育過程中沒有保障它、沒有去提升它、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權利而有一種剛性的約束。剛才說各級政府自己愁死了,140萬等等。如果它要變成一種權利,並對其進行保障的話,可能就不用你愁了。所以,我們恐怕要四處去宣傳這樣一個概念,希望我們閱讀三十人論壇將來還是再把閱讀作為一種權利的概念,不僅向社會基層去進行一種宣導,更重要的是,要對決策層產生一種相當大的影響。

我比較同意閻理事長剛才說的,我們每年都在跟政府工作報告較勁,因為我們在新聞出版界,每次一來先看「保障全民閱讀」這六個字在不在?只要沒在,就開始提意見。其實,可能我們也有點表面文章化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應該分解到方方面面,作為一種人的權利,要得以保障。就像將來大家無痛、不疼是你的權利一樣,要得以去保障,分解到方方面面。舉一個小例子,比如說,剛才志庚兄說我做過很多圖書館的節目,當然我跟圖書館的感情是很深的,因為我就是這種不平等權利的獲益者。

小的時候,40年前,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我們海拉爾市只有兩家圖書館,一個是市圖書館,一個蒙圖書館。我拿著我媽作為老師擁有的閱覽證,我那個時候還沒有櫃檯高,剛改革開放,就用這兩個閱覽證借書,為什麼?我的閱讀量太大了,一個閱覽證不夠,來回借,圖書館的人都認識我,很多年後,「唉呀,這就是當初在我們那兒借書的孩子。」如果要沒有這個特殊的權利,我的世界可能就不會打開得這麼遠。

再說權利。我上大學的80年代,無論是國家圖書館還有北京的這個圖書館,請問是不是權利?我們想辦個閱覽證是不可能的,那個時候想辦閱覽證,比辦一個高爾夫球證還要難。再反問大家,是不是一種權利?很多年裡看《金瓶梅》是權利還是義務?不到一定的級別,沒有介紹信是不可能的,就像坐軟臥一樣,所以很多東西是被我們忽略掉的。我們今天要重新回頭,在目前看來好像已經不用再用權利和義務的情況下,重拾這個最基礎的東西。閱讀是一種權利,因此我們要去推動它,而目標是推進社會公平。

剛才說到志庚兄圖書館這一塊,我一直都會是支持者,但是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小小的不滿意,圖書館在中國沒有門檻嗎?表面上沒有,實際上有,因為中國的圖書館太大了。我2009年去美國波士頓圖書館的時候就能夠感覺出來,真正好的圖書館未來要向社區化的方向轉變,圖書館裡不僅能看書,它還是一種文化公共生活空間。我那天去波士頓圖書館一進來,旁邊有一個屋子,志願者正在講英文,為那些剛剛移民到美國不懂英文的人免費上英文課,而這個教室永遠存在,問題在於它永遠存在。而到晚上的時候又有志願者或者有償服務等等,也是利用圖書館的公共空間,為喜歡舞蹈的人教舞蹈。

所以,圖書館在未來的中國,我認為真的沒有門檻。我們現在大圖書館真的越來越棒了,而且乞丐都可以去,這也是我們應該鼓掌的。另一方面,如何到每個人的身邊呢?如何真的沒門檻呢?如何真的成為一個人民免費甚至近距離獲取文化公共生活的一種自由空間呢?所以將來咱們還得一起去努力!

相關焦點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十八大代表探討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
    (十八大新華視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十八大代表探討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公平的表述
  • 新時代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新境遇新路徑
    社會公平保障,就是確保社會公平不受侵害,就是按照公平的原則,維護配置權利、機會、資源的制度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合理性。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 朱永新:用「閱讀公平」推進教育公平
    這一節日在中國簡稱為「世界讀書日」,更是以「讀」一詞,概括了推進閱讀公平的行動,把促進社會和諧變成蘊含在這一節日之中的夢想。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人類的閱讀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思維的生命體,是唯一通過不斷的閱讀繼承和弘揚人類自身創造的智慧成果的生靈。
  •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城鎮化中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
    展望未來一個時期,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時代背景有了新的內涵。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的戰略目標。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發展,將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作為未來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在城鎮化進程中,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群策群力。
  • 朱永新: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王蕭然「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直接、最有效、最廉價、最便捷的方法。」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全民閱讀年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在朱永新看來,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因為只有所有的受教育者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 北大賽瑟論壇•2013(第十屆)熱議「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與經濟...
    4月17日,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辦的「北大賽瑟(CCISSR)論壇•2013(第十屆)」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
  • 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 構建公平有質量基礎教育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發展目標以及弱有所扶的社會政策對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保障提出了新期望;更加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是眾多殘疾兒童的共同期盼,也是提升其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前提。隨著教育現代化改革向深水區推進以及《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實施,教育部和中國殘聯的「一人一案」失學殘疾兒童教育安置舉措在全國推開,並收到一定實效。
  •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紮實推進,人權法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的主體廣泛性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我們的方向就是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人是發展進程的主體,每一個人均應成為發展權利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
  • 從俞敏洪說被冒名頂替者都是農村孩子與白巖松之問談教育公平
    俞敏洪與白巖松先生的追問,一字一句都深戳我們教育公平的痛處。西南交大本科生陳玉鈺修改成績被保研一事處理結果剛落帷幕,關於教育公平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藝人仝卓高考舞弊、農家女陳春秀被冒名頂替入學,一樁樁教育違規操作事件被擺在公眾眼前,每一起事件背後都存在考試舞弊的暗箱操作和教育腐敗的一手遮天,其內幕醜惡之極、做法強硬彪悍,無不令人大跌眼鏡。
  • 推進社會公平需要規範行政給付行為
    關注民生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需要社會行政法提供一種嶄新的行政法結構和制度本報特約評論員 於安「兩會」精神大家談  關注民生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和構建和諧社會,是今年「兩會」的核心議題,也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主題。
  • 粟用湘:牢牢把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著力點
    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深化行政執法體制、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使每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 社會公平是社會建設的核心
    其政治和社會理念突出社會公平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的核心價值判斷和事實基礎,強調了國家的社會責任,在某種意義上把國家的政治職能更加濃縮到作為社會中的國家的民生視角來進行思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當社會公平機製得以建立,民生問題逐漸解決之時,其實也就達到了社會建設的最高境界。
  • 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安居樂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並以此為出發點,明確指出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要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黨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重要使命,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進行了不懈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強調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 依法保障和服務疫情防控 常態化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
    原標題:依法保障和服務疫情防控 常態化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   本報北京7月21日電(全媒體記者李鈺之)為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央政法委近日印發《關於依法保障和服務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
  • 張翼:實現公平正義包括權利、機會、規則三方面內容
    ,就該書開篇「公平正義怎麼保障」這一話題與網民在線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研究員張翼談及公平正義的內涵時指出,公平正義應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三個方面。 張翼說,公平正義本身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基本原則,當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時候,與別人的關係之間的處理是堅持什麼樣的原則來發出自己的行動,本身是人類所有的對社會要求的原則。
  • 法治為基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進程中,必須著眼加快推進黨政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理念、機制、工具、手段、方法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其中,「法治為基」是必須樹立的重大理念。  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推進「重要窗口」建設的必然需求。
  • 2021上海市考申論範文:推進精準教育扶貧 實現教育公平(國培)
    目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收官階段,落實精準教育扶貧是有效防止返貧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堅定不移推動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 一要均衡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要彌補城鄉師資隊伍的差距,整合教學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要多措並舉,通過強校幫扶弱校計劃,增加教師校際交流機會,縮減校際教學水平差距,提升教師隊伍總體質量,均衡城鄉師資教學水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 逐步破除雙軌制、三軌制 建立公平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基本養老金改革目標:  逐步破除雙軌制、三軌制  建立公平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我們退休以後還能領到養老金嗎?到時候,退休金還能買得起饅頭嗎?」  對此,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近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大體上已經走完了第一個階段,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第一個階段主要是順應經濟體制改革而對社會保障體制進行『被動式』改革的話,第二個階段則是根據社會保障內在的發展規律、存在的問題,以及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種種不適應進行主動的制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