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橫先生醫案筆記

2020-09-13 利君沙2

昔賢的醫案,是古人在醫理學術上一生的心血結晶所寄,也可以說是昔賢綜合其一生的經驗,給我們後代學者進取的一個南針,曾記得周學海先生在他叢書中的筆記中說過,古人的醫案是我們學醫的,獲益多而費力少的一類書籍。我感覺這種看法,是確有道理的。不過醫案一類書籍,多數是零星散漫,附在其他著述中,如魏氏各案,就是這類的一種,由於這種情形,對昔賢治療獨到的精神,往往會得不到人們的注意和重視。我對魏氏醫案的探索,是由於二年前曾用他的一貫煎方劑加減,治癒過一個老媼的兩肋疼,所以才引起我搜尋他醫案的動機,當時就是在潛齋醫學叢書中的柳洲醫話中,見到他的一點卓越宏論,雖然說是不蔓不枝,針針見血的說法,究屬是零金碎玉,片斷不完整的東西,所以對我的要求還是感覺不夠。我知道魏氏纂輯的續名醫類案中有他的附案在內,但是續名醫類案的刊行本,比較少見,在很長的時間中,我竟未嘗遇見,可是這件事我始終沒有忘掉,在去年的冬季我在一個書肆中遇到一個石印的小本,我如獲瑰寶的將他翻閱起來,魏氏各案錯雜於各門中。在他各案中可以看到的是,魏氏能另闢蹊徑,不蹈時人窠臼,對於險惡各症,每能覆杯而定,立起沉痼。究其所由,是他能識證精鑿,投藥中的的原故,我們對他一生的精造孤詣,大鬚髮掘探討,作進一步的運用在治療上來救死扶傷,來充實我們醫務工作者的技術。如此方才無負古人嘉惠後輩學者的至意,才是我們後輩對古人遺留下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所應有的態度。魏氏醫案附在續名醫類案中各門類的,據本人初步摘錄,共四十一類,九十八案,每案中的處方用藥,率主清潤滋養之品,辛溫燥烈之藥,絕不雜入,與用辛溫燥熱的薛立齋張景嶽一派,形成尖銳的對立,就是對他推崇備至的王夢英在續名醫類案評語中,也這樣的說,「各門附案,悉用此法,豈生平得意在此,而欲獨樹一幟耶」,我對魏氏各案的看法是這樣,柳洲的學識淹貫,博極群書,絕不會偏執滋膩一法而泛應漫無涯涘的萬千疾疢,就拿他來纂輯續名醫類案的意志,可以看到他對治療方面,還是要諸法具備,泛應無窮的。那麼他的醫案為什麼要這樣偏頗的寫出呢?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據我個人在他醫案中來觀測他,很明顯的是魏氏對當時一派時醫,守著呆板成套的死法,來治療變化萬端的病症,有時不但不能將病人的痛苦解除,適得其反的會將可以就愈的病,治得更嚴重,在他醫案中是可以隨時看到的。我以下將他各類治案介紹一部份,我們既可以了解魏氏在治療方面的一些突出特點,更可體會到他寫出這類醫案的用意所在。例如第十六類膈案中胡氏一案: 胡氏婦年五十,常患脅痛有塊,時當心而痛,甚則嘔,其子醫以二陳加左金鬱金香附,初稍愈後不應,一老醫與丁香肉桂延胡索小茴香之類,初不應,再發再與,則嘔增劇。魏氏診時已數日不食,將成膈矣,幸大便不秘且溏,小便則短澀,口苦而燥,脈左關弦小而數,兩寸鼓指,與生地杞子沙參麥冬酒連,數劑而愈。 由於此案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出時醫的治法對於脈證是不深考慮的,魏氏根據脈證,用那與他相反的藥品來治癒病人。第十七類喘案中治吳性全一案: 吳性全幼即病喘,兒醫與枳桔橘半桑杏前蘇之屬,傷其肺氣,遂成痼疾,每發必沉綿床第,淹旬浹月,年十七就診,令服重劑肝腎藥加沙參蔞仁麥冬之類,自是發漸輕,或數月一次,仍以前方加減,不過數劑即霍然,近則終年亦罕作。 在此案中魏氏更肯定的說,「餘治喘多矣,多以此法取效,像魏氏這種用滋膩清潤的藥治喘,是和一般治喘的路子不一樣,我曾記得一位學識經驗豐富的老醫談他用六味地黃丸治癒小兒久喘的經過,可與此案治理相參證。第十八類呃逆中治祖姓人一案: 祖姓人年近七旬,素有胃痛,病於二月間忽發呃,晝夜不絕聲者十餘日,胃亦痛,食入即嘔,或與二陳湯加十香藿香等,病轉劇,脈之兩手皆洪數,兩寸溢而鼓,時見歇止,乃厥陰之火上衝而然,與杞子米仁各一兩沙參五錢麥冬三錢酒連四分,二劑而愈。 魏氏治肝火上衝呃逆,確具卓見,曾閱叢桂草 堂醫案中治呃逆一案,可與魏氏治案,相互參證。後附叢桂草堂醫案於下: 李善門呃逆不止,或用汗藥,或用下藥,呃逆加甚且不能坐,不能言矣,舌質焦燥無津,尚有胃氣,捫其身則不發熱,擬方於後,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乾地黃各三錢貝母一錢五甘草一錢蓮肉十粒,此劑本為救津液而設,而呃聲頓愈。後治王某因涉訟被拘,遂病呃,亦以地黃麥冬一類藥品治癒。 按呃逆一症是由於肝陽衝動的關係,地黃麥冬一類的甘緩藥,是有相當速效的。第二十一類目案中治一人雀盲一案: 一人年二十左右,患雀盲,日入則兩目無所見,其脈唯左關大,左尺極微,與生地杞子牛膝甘菊沙參麥冬女貞,四劑而愈。 按目系對肝腎是有關聯的,尤其雀盲症多由於肝風虛熱所致,用這類調補肝陰的辦法,是有效的。二十三類鼻案中治沈晉培鼻淵一案: 沈晉培年三十許,患鼻淵,黃濁如膿,時醫以為風熱上淫幹腦,與薄荷辛夷川芎蒼耳蔓荊,古方治之不效,反增左邊頭痛,所下涕亦唯左鼻孔多,就診曰此肝火上炎為疾耳,與生熟地杞子沙參麥冬,十餘劑而愈。 按鼻淵一症,我們在方書中和看到一般的治療方劑,多是用此案中所列的辛夷川芎和白芷一類辛散香燥的藥,魏氏此法貼合病情,在他治鼻淵三案中皆經過很短時治癒,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第二十五類脅痛案中治方某一案: 方某年三十餘,因析居鬩牆,患脅痛,左脅下有塊如槃,按之堅硬,食下則脹痛甚,不能側臥,百治莫應,枯悴如柴,因就診,脈之弦且急,……經曰肝病則迫胃逆咽,……昧者不知投以香散,則如火上添油耳,與生熟地沙參麥冬蔞仁米仁杞子川楝,十餘劑其病如失。 這是脅痛案中的一案,他的治脅痛各案,我們如能細加紬繹,引而伸之,將對我們治療脅痛症,要得到很大的幫助。第二十七類疝案中治汪氏甥一案: 汪氏甥素有疝症,發則囊如盛二升粟,憎寒壯熱,或與小茴香青皮木葫蘆巴等,服之囊腫赤而痛甚,勢將成癰,次日仍與前藥,診之脈數大無倫,面赤黯,亟用熟地二兩杞子一兩川楝一枚,一劑而愈。 柳洲對治疝症,皆用此類簡單方劑,皆能效如桴鼓,他對治疝症這樣的說,「凡疝症雖有寒溼痰氣之殊,餘所愈多以此方,捷如桴鼓,蓋證雖不一,而病屬厥陰則一也,要之肝木為病,大抵燥火多而寒溼絕少也」。第三十九類兒科疳症案中治俞氏兒一案: 俞氏兒四歲,痘後失調致成疳疾,猛啖而頻瀉,腹大皮急,夜哭咬牙,醫者用香砂查枳車前扁豆茯苓豆蔻類,皆消積滲利之品,兒益困憊,延診曰為血虛生火;木盛尅土而然,用生熟地黃沙參杞子黃連麥冬而愈。 在他治疳症案中這樣說,「向後但以前方,治效者不可枚舉」。我們以上所摘錄出魏氏各案中的一部份,很多難治的大症,在他治來輕而易舉的治癒了,所以值得我們重視來研究的。由於魏氏的誘掖,我們更能紬繹引伸,觸類旁通,在這裡更希望同道們對魏氏各案的特長,要虛心的吸收,來應用在一些適合的病症裡邊,不可以一般偏用滋膩死法來治病的看法,來看魏氏的醫案。 55

相關焦點

  • 讀大塚敬節醫案一則:如何在醫案閱讀中學習方證思維
    讀大塚敬節醫案一則——如何在醫案閱讀中學習方證思維作者/呂振雷在方證逐漸流行的時代,我們常常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作為忠實運用方證思維的醫者,大塚敬節先生書寫的醫案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筆者選擇了《漢方診療三十年》中病情並不複雜而記錄簡潔的5號醫案來進行解讀,嘗試說明如何以讀醫案的形式來學習方證思維。原文:某婦人,素患有膽石症。幾乎每個月都有劇烈腹痛發作,很痛苦。我投予大柴胡湯治療,發作完全消失,六個月中沒有任何不適。
  • 胡希恕的9個經方醫案精選
    I導讀:文前「資料說明」中所說,本文原文一共78例醫案。而本文選錄的這9則醫案,是小編在其中挑選出信息量較大,價值較高的醫案加以整理而成,並且保留了原有的序號。胡希恕醫案卡片(手抄本)(節選)主編/段治鈞、馮世綸、廖立行(資料說明:胡希恕先生存世的醫案,很多是由隨診的學生整理,並以卡片記錄
  • 古今醫案研讀:今天講的是李介鳴治克羅恩病的醫案,我有點小疑問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講的這一個醫案是李介鳴李老治療克羅恩病的。之前三篇是趙冠英先生的,不同的人的用藥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碰撞的火花。下面我們具體來看。這個醫案看李老的用藥很多化溼藥,不清楚是如何考慮的,舌像、脈象也沒有明顯提示溼濁較重,有理解的同道記得在留言區指出來。醫案講完了,如仍有疑問或者有什麼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我會去看的。記得關注古今醫案研讀、點讚、轉發、收藏哦,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 清代吳篪的醫案故事,教你補氣治漏汗,請欣賞
    本文理論依據:《臨證醫案筆記》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今天這篇文說,文老師繼續和你聊故事、講醫案、學中醫。我想跟你說的,是清代醫家吳篪的一張醫案故事。吳篪是誰?他生於1751年,卒於1837年,生活在清朝乾隆和道光年間,是江蘇人。這個人本來做過縣丞、縣令,還做過山東運史和兩淮運史,儼然是當官的料。
  • 是你不會學醫案!
    初讀醫案還可以藉助淺顯的書籍工具書,黃煌先生曾著有《醫案助讀》一書,介紹了很多學習的方法,最好先讀一遍,上海金壽山先生在《上海中醫雜誌》曾撰文論學習醫案的重要性並舉數案加以說明,很有啟示作用。學習前賢醫案,要重點學習以下幾點內容:①辨證施治經驗。②隨機應變技巧。③獨特用藥經驗。先談第一個內容。
  • 學中醫如何讀醫案?(醫案學習10大要點)
    (《臨證指南醫案》)醫生若要提高識證能力,除了臨床實踐外,尚需向經驗豐富的中老年醫生請教,更重要的是多讀醫書,多看醫案,積累有關的知識和經驗。除此,沒有捷徑可走。(二)體會立法用藥精義歷代醫案眾多,用一般常規方法治療常見病,在醫案中比較少見,而所記錄的,大多是疑難的、複雜的、嚴重的和一般中有特殊性的病證。
  • 跟小黃一起學醫案之六(便秘案)
    今天我們大家來一起學習一下王大夫這個便秘醫案,在學習這個醫案的時候,大家還是可以感受到王大夫當時寫這個案時的心情。原文:脾虛失運大便不通薛鶴亭侍御名嗚皋,陵川人,古道照人。在吏部時掌選事,胥吏不敢欺以隱。後作御使,數條奏忤上旨,而公正無阿識者服焉。
  • 醫案聊齋(第一季)面腫案
  • 從明清幾位醫家醫案看脾胃對男科的重要影響
    虞老先生竟然認為小便混濁病機總屬溼熱,並且是由脾胃之溼下注腎與膀胱。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明代的汪機,汪氏在《醫讀》赤白濁中講到:小便流濁,溼熱相妨,源出脾胃,標在膀胱。溺本水類,飲入化作,靜之則清,撓之則濁,尿管痛澀,溼與熱搏。
  • 古今醫案研讀:張鵬舉治「食管賁門癌」案(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張鵬舉(1916-1988)男,漢族,陝西省榆林市人,榆林地區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陝西省著名中醫,早年從師於其伯父張鴻儒先生,解放後又從師於山東省衛生廳廳長、全國著名老中醫劉惠民先生。1936年高中肄業後在店堂隨其伯父行醫當學徒,1941年自立於榆林「濟眾堂」,開始行醫,1956年公私合營後加入榆林縣醫院中醫科工作。1980年調任榆林地區中醫院副院長,1985年後擔任名譽院長。
  • 五苓散醫案17則
    一、蓄水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二、水逆江應宿醫案;一僕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於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於口,故渴欲飲水。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卻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這是一篇梁乃津治療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病程不長,療程也不長。廖某,女,21歲,學生。1991年4月11日就診。今天的醫案到這結束了,如仍有疑問或者有什麼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記得關注、點讚、轉發、收藏哦,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 馬家駒:從9則「疑難重症醫案」談臨床辨證要點
    其父系雲南省昆華醫院院長、著名西醫秦某,與同道多方救治均不見效,認為已「無法挽救」,無奈邀請先生診治。1月7日:發熱20餘目,晨輕夜重,面色青黯,雙顴微紅,口唇焦躁已起血殼,日夜不寐,人事不省,時而煩亂譫語,雙手亂抓如撮空理線。呼吸喘促,食物不進,小便短赤,大便多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餵水僅能下咽二三口,脈浮而空,重按無力。
  • 這張醫案來之不易,裡頭有學問
    現在,我給你講一則醫案故事。我覺得,它很有意思。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年32歲,姓徐。什麼毛病啊?就是耳鳴。他這個耳鳴,可以說非常頑固了。後來,此人找到了中醫臨床名家吳克純先生。吳師為其查看,發現舌淡紅,苔白,大小便基本正常,飲食正常,體格看上去也壯實,總之,什麼突破口也沒找到。唯一值得注意的,醫案記載,此人脈浮。好,你把他脈浮這個事兒記下來,一會兒我要仔細講這個問題。
  • 古今醫案研讀:白塞氏病確實很難好,但其實難在改變他體質
    昨天講了下白塞症候群的醫案,今天我們來看下另一位醫生的辨證論治。現在我們來開始許履和先生治白塞氏病的醫案。朱某某,女,29歲。其實縱觀這篇醫案,也發現基本不離開清熱,化溼,解毒,養陰,活血之內。我覺得這個病的最終就是要把患者的體質稍作調整,讓他不再容易獲得狐惑病。好了,今日的醫案科普已經講完了,有什麼體會,或者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歡迎關注,一起每日打卡。
  •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因為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日本東北大學魯迅研究課題組15日透露,對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期間時課堂筆記的分析顯示,他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曾對筆記的日語用法作出了修改。
  • 醫案:瓜蔞甘草紅花湯治療母親帶狀皰疹
    (聲明:所有醫案均來自郵箱讀者投稿。請投稿人對稿件內容的合法權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避免版權糾紛。敬請諒解與配合,謝謝。)
  • 「雲帆薦讀」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二十)
    己亥金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二)己亥深秋·雲帆廬山年會雅集(三)己亥暮春·雲帆廬山工作室雅集【雲帆詩友會】投稿須知賞讀熊東遨先生更多作品》(一)【雲帆薦讀】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二)【雲帆薦讀】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三)【雲帆薦讀】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四)【雲帆薦讀】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五)【雲帆薦讀】憶雪堂
  • 徐今懋 | 金子久先生傳略
    為名醫金子久先生內侄孫,幼年在金氏家塾附堂讀書,少年求學於杭州安定中學,民國時期曾任大麻中心國民學校校長。中年與海寧張宗祥、平湖陸維釗、鄞縣周岐隱有交往,張宗祥謂其「經驗既多,用心復細」。徐氏善書法,業醫,於大麻衛生院退休。研究《傷寒論》七十餘年,著有《傷寒論經緯淺釋》一書。此篇《金子久先生傳略》為今懋先生八十年代所撰寫,史料豐富,文字典雅,讀來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