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診察辨證經驗
辨證是立法處方的前提,要取得療效,辨證正確是關鍵。如何判斷寒熱真假、虛實真假等,可以從醫案中學到前賢辨別的經驗。辨證必須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細緻地審察體徵,然後才能作出準確診斷;稍有疏忽,就會導致誤診,輕則加重病情,猶如雪上加霜,甚者令人夭亡,含恨九泉。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認真吸取前人誤治的教訓,對於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是十分有益的。智者以教訓防止事故,愚者以事故換取教訓,務必多讀醫書醫案,防患於未然。
屯田孫侍御瀟湘夫人。久痢不止,口乾發熱,飲食不進,猶服香連等藥,完谷不化,尚謂邪熱不殺谷,欲進芩連,數日不食,勢甚危迫。餘診之,脈大而數,按之極微。詢之小便仍利。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小便利則不熱可知,腹喜按則虛寒立辨。亟進附子理中湯,待冷與服。一劑而痛止,連進一十餘劑,兼服八味丸而康。
(《刪補頤生微論》卷四)
荔翁尊堂,年屆六旬。初發寒熱,疏散不解。越日頭顱紅腫,漸及面目頤頰,舌焦口渴,發熱脈數。予視之曰:「此大頭時疫證也,東垣普濟消毒飲最妙。」翁云:「家慈向患腸風,體質素弱,苦寒之劑恐難勝耳。」予曰:「有病當之不害。若恐藥峻,方內不用黃連亦可。」市藥煎熟。僅飲一杯,旋復吐出。病人自覺喉冷,吸氣如冰,以袖掩口始快。眾見其拒藥喉冷,疑藥有誤,促予複診,商欲更方。細審脈證,復告翁曰:「此正丹溪所謂病人自覺冷者,非真冷,因熱鬱於內,而外反見寒象耳。其飲藥旋吐者,此諸逆衝上,皆屬於忙也。如盈爐之炭,有熱無焰,試以杯水沃之,自必煙焰上騰。
前治不謬,無庸遲疑。」今將前藥飲畢,喉冷漸除。隨服復煎,乾渴更甚,頭腫舌焦如前。荔翁著急,無所適從。予曰:「無他,病重藥輕耳。再加黃連,多服自效。」如言服至匝旬,熱退腫消,諸恙盡釋。可見寒熱真假之間,最易惑人。若非細心審察,能不為所誤耶。(《程杏軒醫案初集》)
一兒四歲,瀉久不止,每日夜必數次,間發潮熱,作渴唇紅,而貌羸瘦,其腹如鼓。喜其善飲,故可治耳。若竟投訶果,必致不救。丹溪云:「善食而瘦者,此胃中有伏火,易於消化也。」此兒平日善飯,且系疳火作瀉,如用木香、肉果等類,反助其火,則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燔燎之症,火愈甚,則瀉愈迫矣。予先用化食消積藥,次投以平胃散,加黃岑、黃連、白朮、神曲、麥芽,二劑而瀉減,後以五疳九調理而愈。此乃實症似虛之侯,切勿防其慢驚而投溫補之劑也。
(《醫驗大成·洩瀉章》)
李中梓云:「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雖在庸淺,當不大謬。至如至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陰症似乎陽,清之必斃;陽症似乎陰,溫之轉傷。當斯時也,非察於天地陰陽之故,氣運經脈之微,鮮不誤者。」「大抵症之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華岫雲謂:「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一有草率,不堪司命。…·至於識證,須多參古聖先賢之精義,由博返約,臨證方能有卓然定見。若識證不明,開口動手便錯矣。」(《臨證指南醫案》)醫生若要提高識證能力,除了臨床實踐外,尚需向經驗豐富的中老年醫生請教,更重要的是多讀醫書,多看醫案,積累有關的知識和經驗。除此,沒有捷徑可走。
(二)體會立法用藥精義
歷代醫案眾多,用一般常規方法治療常見病,在醫案中比較少見,而所記錄的,大多是疑難的、複雜的、嚴重的和一般中有特殊性的病證。其中有與眾不同的治法,簡便有效的單驗方,數種方法同時運用的綜合療法,藥物的配伍,對某種藥物獨到的用藥經驗和古方新用等。特別要注意經過反覆驗證的方藥,超越前人的新療法,對疑難病證出現有新苗頭的方藥。
多年漏經證
唐家灣有錢連源者,為蘇北永興集人。旅滬多年,其妻年當三十二歲時,以產後失調,續患漏經證。雖所下不多,而斷續不已。延醫診治,數易其醫,而均無效。如此一年有餘,所費頗可觀。以其下血不多,或昨有而今無,或朝無而夕有,遂忿恨而絕藥,於是不信醫矣。年復一年,延至十二年之久,病者已四旬有四歲,而病依然如舊。……因思以單方試之,曾記《醫宗金鑑·婦科心法》中有地榆苦酒煎一方,姑一試以瞻其效否。因為處方如次,囑其如法服之,每劑分早晚二次服,計四劑八服而痊。
地榆一兩,陳醋六兩,煎滾,再慢火熬片時。次晨空心,燉溫服之。(《金鑑·婦科》)中此方醋無分量,予酌定之。)
( 《翼經經驗錄》)
按:本案樸實無華,對一位久治無效的病例,作者沒有講任何大道理,病因、病機、辨證一概不談,只提出~張方試用,但寫明了出處。這種治療經驗往往是很寶貴的。常言道:「單方一味,氣煞名醫。」多年漏經僅用地榆治癒,餘無言又用此方治療其他患漏經的病人,亦獲良效。此方亦載於丁福保譯著的《化學實驗新本草》,系譯自日本醫書,方名為地榆醋方,煎法稍異。像這種價廉效高,能經得起重複的單方,應大膽學習、在臨床上加以應用。
消渴引飲。白芍藥、甘草等分為本,每用一錢,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祐之患此九年,服藥止而復作。蘇樸授此方,服之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
( 《本草綱目》卷十四芍藥條引文)
按:芍藥甘草湯為養陰緩急柔筋之劑,《傷寒論》對該方沒有治消渴的記載。此案用於消渴證取效良好,實屬古方新用、本案記載尚見於《類證治裁》卷四「三消」、《續名醫類案卷九「消」。建國後經深入研究,終於製成新藥「甘芍降糖片」用於臨床。
一友偶患傷寒,將及月餘矣,因食糯糰子,為食所傷,自用自專,竟(服)消食降氣之劑,有傷元氣。此時稍進粥一杯許,則腹左右痛不可忍,必待手按摩之,此痛方止。餘到,問目下所取何方,彼雲補中益氣湯。正合愚意,然痛不止者何故?蓋以多用木香之故也。氣多弱而反欲行氣,焉有不痛之理。餘即以此方去木香一味,加參一錢,服藥而痛竟立止矣。食飲大進矣、乃知醫之長短,止在藥之一二味也。
《醫驗大成·噁心章》)
繆仲淳治婁東王官壽,患遺精,聞婦人聲即洩,瘠甚欲死,醫告術窮,繆之門人以遠志為君,蓮須、石蓮子為臣,龍齒、茯神,沙菀蒺藜、牡蠣為佐使,丸服稍止,然終不斷。繆於前方加鰾膠一味,不純劑而愈。
(《續名醫類案》卷二十遺精)
此二案原辨證立法正確,而用藥稍遜一籌。前案秦景明經治脾胃虛弱腹痛案,減去理氣上痛的木香、加重健脾益氣的人參而收效的經驗,耐人尋味。後案說明魚鰾膠對治遺精有顯著作用。類似的例子尚多,學習醫案時,應注意積累前賢處理疑難病症的選藥經驗。發掘有價值的單驗為方,以提高用藥水平。
(三)重視醫論醫囑
醫論主要見於綜合性醫書或醫家的專著中。歷代醫案中醫理論述一般較為簡要,但部分議論甚詳的醫案著作,如《診餘舉隅錄》、《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其中亦有不少精湛的論述及經驗的總結,值得重視。
醫囑是指導病人如何調養休息、用藥宜忌、防止復發、及早恢復健康的指南,至關重要。醫案中有關醫囑的內容,一般較為原則,如戒菸酒,適寒溫,慎起居,忌肥甘,遠房事,怡悅開懷等。對於某種病的調治,詳細開列注意事項、服食宜忌的醫案,在歷代醫案中雖然佔的比重不大,但從中可以學到某種疾病的防治經驗。此外,古代醫家遇到病家不遵醫囑,致病情加重轉危的情況,大多記載在醫案中,作為後車之鑑,這種案例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徐某,年約三旬,秋間陡患腹痛吐利,發熱口渴,煩躁不安,舌黃膩,脈息滑數。蓋暑溼蘊伏中焦,腸胃中有宿滯也。與黃連香需飲合平胃散,一服吐利止,身熱退。接服一劑,知飢欲食矣。大凡黃連、石膏之病,其舌苔必黃膩或黃燥,其小便必紅赤。若小便清長,舌光無苔,則膏、連二藥皆為禁劑。蓋舌質之光否,可現胃臟之虛實也。 (《叢桂草堂醫案》卷~)
予族八一兄,素能飲酒,年五十,得腫脹病,通身水腫,腹脹尤甚,小便澀而不利,大便滑洩,召予治。予回:「若戒酒、色、鹽、醬,此病可保無危,不然去生漸遠。」兄曰:『自今日戒起」。予以丹溪之法,而以參術為君,加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藥,十帖而小水長,大便實,腫退而安。又半月,有二從弟平日同飲酒者曰:「天民弟素不飲酒,山中之鹿耳。我與兄,水中之魚也。鹿可無水,魚亦可無水乎?」三人遂痛飲,沉醉而止。次日病作甚於前,復來求治。予曰:「不可為矣。」挨過一月而逝。
(《醫學正傳·腫脹》)
前案指出臨床用黃連、石膏的經驗。後案對腫脹禁忌,囑咐甚為明確,病家犯禁,以致不救。可見醫家詳加囑咐,病家遵循醫囑的重要性。
(四)揆度轉方心法
對一個連續治療的病例,每次診治,都存在「守方」(堅持原有治療)和「轉方」(改變原有治療)的思考。在處理複診病人時,有兩句常用的術語:「中病即止」,「效不更方」。前者多指實證而言。所謂中病即止,即醫生使用峻猛攻邪之劑治療實證,取得效果後,即應轉方,不要繼續追不舍,以避免損傷正氣,即遵守《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精神。
效不更方,主要針對虛證、虛實兼雜或慢性病病情變化不大者而言。一般患者服藥後症狀體徵有所改善,但主症仍在,病機未除,疾病未愈,都應堅持針對病因病機的治法方藥,在守方的基礎上,依據兼症情況適當加減。除此2種情況外,更方與否還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何掌握更方時機、更方法度大有講究,和療效關係甚大。歷代名醫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值得重視他是在讀醫案時必須仔細用心之處。
俞哲生。初診:微覺惡寒,頭痛發熱,脈浮小緊,直麻黃湯。淨麻黃三錢,桂枝三錢,生草一錢,光杏仁三錢。
二診:汗出熱除,頭痛惡寒止,惟大便三日不行,胸悶惡熱,脈浮大,宜承氣湯,所謂先解其表後攻其裡也。生川軍三錢(後入),枳實四錢,川樸二錢,芒硝二錢(衝)。拙曹註:服藥後,下四次,病全愈。
《經方實驗錄》下卷)
真州張右山兄令眷。久便血不止,以病狀來郡,問治於餘。詢前治法,先用歸地涼血不效;繼用補中益氣不效;又用歸脾湯,重用人參,亦不效。困憊在床,求藥治療。證經三治法罔效,豈非陰結乎?經曰陰絡結則血下溢,餘用桂技、赤芍、生薑、大棗和營而開絡,人參、白朮、茯苓、炮姜、甘草補脾以助其健運之常,當歸、棗仁引血歸肝,姑以此試之。不意竟屬斯證,三次來都取藥,半月而血全止。
(《素圃醫案》卷四)
(五)掌握名言警句
一則完整的醫案,包括理法方藥4部分。醫案說理部分及案後的述評按語,經常引用經典著作中的至理名言、醫學諺語,亦有經作者根據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反覆錘鍊而成的醫學警句。這些名言警句對於臨床治療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學習醫案時應注意隨時收集、理解,掌握其要義,以便日後應用。
病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形寒寒飲則傷肺。膏梁無厭發癰疽,淡泊不堪生腫脹。
病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痰喘之病,淺則在肺胃,深則屬肝腎。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肺病以中氣健旺,能食便堅為佳。
治則:治病必求於本。緩則療病,急則顧命。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莫見血以投涼,勿因嗽以理肺。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當以病因傳變推求。
(六)有選擇地循序漸進
綜觀歷代醫案,種類繁多,繁簡不一。要掌握醫案的精髓,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即先易後難,先繁後簡。初學以一般項目(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籍貫、住址、診病日期)較為齊全、病情較為單純、說理清楚、有複診、治效明確、附有按語的醫案較為適宜。
律師姚建,現住小西門外大興街,嘗來請診。眠食無恙,按其脈結代,約十餘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躍不寧。此仲師所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之證是也。因書經方與之,服十餘劑而瘥。
炙甘草四錢 生薑三錢 桂枝三錢 潞黨參二錢 生地一兩 真阿膠二錢(烊衝) 麥冬四錢 麻仁四錢 大棗四枚
姜佐景按:大論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師生之用本湯,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膠當另烊衝入,或後納烊消盡,以免膠質為他藥粘去。餘用阿膠至少六錢,分二次衝,因其質重故也。
曹穎甫曰:「陽氣結澀不舒,故謂之結;陰氣缺乏不續,故謂之代。代之為言,貸也;恆產告罄,而稱貸以為生,其能久乎!固知《傷寒·太陽篇》所謂難治者,乃專指代脈言,非並指結脈言也。」
(《經方實驗錄》)中卷)
唐家婦,年五十餘。先曾患崩漏十年,愈後虛火上衝,頭痛連兩目,至不成寐,羞明怕火;甚至頭顱腫脹,自覺如火灼,他人按之,則不甚熱也。脈沉弦,尺膚緊澀。此陰虛火炎,火甚生風,風火上入顛頂;肝開竅於目,故眼珠先痛。立方以滋陰潛陽、熄風火、平肝為治。用大生地、龜板、沙苑蒺藜、草決明、蠍尾、烏梅、川連、膽星、磁石、石決明、滁菊、羚羊角,加生鐵落,一服即止。愈後間一年又發,但目珠痛脹羞明,頭不腫痛,而心胸煩躁異常,脈弦寸數。餘用前方去蠍尾、烏梅、羚角、鐵落,加濂珠三分、西黃一分,而目痛即定。
(《醫案摘奇》卷四)
以上兩個案例,病情較為單純,案語寫得簡明清楚,容易讀懂,讀後也會有收穫。案例1症候單純,與《傷寒論》炙甘草湯證相符,用炙甘草湯也有效。案例2是一陰虛、風火肝陽上擾病例,症候典型,案語對症候、病機、治則、用藥、療效都交代得很清楚,好讀易學。讀醫案應當從讀這一類醫案起步。在初學的基礎上,進而學習一般項目記載較為簡略、病情複雜(指病程長,同時患有多種病症、經過多人醫治、病情反覆或誤治引起的重危大症等)、辨證細緻、療效記載明確的一類醫案。一般病情複雜的病症,初學者常感辨證莫衷一是,用藥互有牽制,難以遣方。
魏玉璜曰:宋復華兄尊堂,年七十,體素肥,長夏病洩瀉。診之曰:「此肝木乘脾也,宜養肝腎則愈,勿治脾。」與數劑病已略減。會復華以事入都,家人另延醫,投以蒼白朮、補骨脂、肉豆蔻、丁桂、香砂仁、建蓮、扁豆之類。頻服至百餘日,肌肉枯削,動則忡惕眩暈,食入即嘔,而下利益頻。始謝去,再延餘。但與重劑杞子、地黃、沙參、麥冬、米仁、山藥。初加黃連三分,四劑隨減去;加人參一錢,四五劑亦減去;後加肉蓯蓉四錢四劑。凡服藥一月而安。類皆甘寒潤滑之品,有泥景嶽之說,謂吐瀉皆屬脾胃虛寒者,宜變通焉。
(《續名醫類案》卷七)
文學倪念嵐。累勞積鬱,胸膈飽悶,不能飲食。服消食之劑不效,改而理氣,又改而行痰,又改而開鬱,又改而清火,半載之間,藥百餘劑,而病勢日增,始來求治於餘。餘先簡其方案,次診其六脈,喟然嘆曰:脈大而軟,兩尺如絲,明是火衰不能生土,反以伐氣寒涼投之,何異於人既入井,而又下石乎?遂以六君子湯加益智、乾薑、肉桂各一錢,十劑而少蘇,然食甚少也,餘勸以加附子一錢,兼用八味丸調補,凡百餘日而復其居處之常。 (《醫宗必讀》)卷十)
前1案例系洩瀉迭進香燥,氣陰受傷,改用養陰健脾而安。後一案例病不能食,李中梓依脈斷為火不生土,以補火生土而愈。此二案例,病情比較複雜,辨證立法用藥值得仔細揣摩和效法。
不論學習病情單純還是複雜的醫案,由於有明確效果記載,對於案中獨到的辯證經驗,與眾不同的治法,名家經驗方,效驗的單方,古方新用,常法與變法,奇病怪症的治療用藥等,還是比較容易學到手的。
(七〕有重點地精讀細思
醫案的內容涉及中醫基礎與臨床的各個方面,為了進行某個方面的專題研究,可以有目的、有重點地選擇有關醫案進行研究,精讀細思,將理論闡述與具體醫案結合起來研討。這樣可以相互映視,加強理解,對掌握某些中醫專題是大有裨益的。現以五志相勝的治療原則為例,予以說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五志相勝學說雖然《素問》中就有論述,歷代有所發揮,但心理治療缺乏系統的論述。各家醫案中卻有不少運用五志相勝原則而取效的驗案記載。
1.思勝恐
盧不遠治沈君魚,終日畏死,龜卜筮數無不叩,名醫之門無不造。一日就診,盧為之立方用藥,導諭千萬言,略覺釋然。次日清晨又就診,以卜當十日死。盧留宿齋中,大壯其膽,指菁山叩問谷禪師授參究法。參百日,念頭始定而全安矣。……蓋君魚善慮,慮出於肝,非思之比,思則志氣疑定,而慮則運動展轉。久之傷肝,肝血不足,則善恐矣。情志何物,非世間草木所能變易其性,惟參禪一著,內忘思慮,外息境緣。研究性命之原,不為生死所感,是君魚對症之大藥也。
《續名醫類案》卷二十一)
2.怒勝思
一女,母子甚是相愛。既嫁而母死,遂思念不已,精神短少,厭厭嗜臥,諸藥不應。其夫延韓世良治之。韓曰:此病得之於思,藥不易愈,當以術治之。乃賄一巫婦,授以秘語。一日夫謂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識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當他往,汝盍求巫婦卜之。」妻欣諾。遂召巫醫,焚香禮拜,而母靈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叱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克我,我遂早死,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陰司欲報汝仇,汝病厭厭,實我所為,我生則與爾母子,死則與爾寇讎矣。」言訖,女改容大怒,詬之曰:「我因母病,母反我害,我何樂而思之?」自是病癒矣。此亦以情療之也。
(《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一)
3.喜勝憂
譚植素謹言。為韶州佑,一日會堂屬,官筵中有蘿蔔頗大,眾羨之。譚曰:「尚有大如人者。」眾皆笑以為無。譚悔恨自咎曰:「人不見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語之,宜其以吾言為妄見笑也。」因而憂憤,連日不能食。其子煌讀書達事,思父素不輕言,因愧赧成疾,必實所言,始可療病。遂遣人至家,取蘿蔔如人大者,至官所。復會堂屬,強父扶疾而陪。酒至數巡,以車載至席前,眾皆驚訝。其父大喜,厥旦疾愈。此亦《素問》喜勝憂也。
《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
4恐勝喜
鹿邑李大諫,世為農家,獲售於鄉。其父以喜故,失聲大笑;及舉進士,其笑彌甚。歷十年.擢諫垣,遂成痼疾,宵旦不休。太醫院某,令家人紿其父曰:大諫已歿。其父怯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佯為郵語云:大諫治以趙大夫,絕而復甦。其父因不悲,而笑症永不作。
《冷廬醫話》卷三)
5.悲勝怒
楊賁亨,明鄱陽人,善以意治病。一貴人患內障,性暴多怒,時時持鏡自照,計日責效,屢醫不愈。召楊診之。楊日:『目疾可自愈。弟服藥過多,毒已下注左股,旦夕間當暴發,竊為公憂之。」貴人因撫摩其股,日以毒發為悲。久之,目漸愈,而毒亦不發。以楊言不驗,召詰之。楊曰:「我詭言令公凝神悲其足,則火自降、目自愈矣。」
(《房齋漫錄》)
6.喜勝悲
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復杯,大痛不住,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塊皆散。
(《儒門事條》卷一七)
7.驚者平之
張子和治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火燒舍,驚墮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請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張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也。驚者,謂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按高椅之上,當面前置一小几,張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又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遣人擊背後之窗,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曰:「《內經》雲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使人擊門窗自夕達曙。夫驚者神上越,從下擊幾,使其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
《儒門事親》卷七)
(八)充分運用統計方法
統計法即運用數學的方法統計某位醫家的全部醫案資料,或某本醫書,或某個病症的醫案資料,分析辨證分型、立法和處方用藥的規律,以便指導臨床診療工作。如原始資料記載詳細的話,尚可統計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誘因、病程、病變部位、療程、療效等多種情況。統計方法對於記載十分簡略,缺乏療效記錄的醫案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統計方法過去主要靠手工操作,比較麻煩,費時亦多。近年依靠電子計算機統計,具有準確、迅速、可靠、易查等優點,推動了醫案的整理研究工作。
(九)有主見地取精去蕪
醫案如同其他古代文化遺產一樣,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閱讀、分析古代醫案,吸取其中的精華,剔除封建迷信、誇大失實、違背科學規律的內容。
《輟耕錄》載:「臨海章安鎮有蔡木匠者,一夕手持斧,自外道遊東山。東山眾所殯葬之處。蔡沉醉中將謂抵家,捫其棺曰:是我榻也。寢其上。夜半酒醒,天且昏黑不可前,未免坐以待旦。忽聞一人高叫,棺中應云:喚我何事。彼雲;某家女病損症,蓋其後園葛大哥淫之耳。卻請法師捉鬼,我與你同行一看如何?棺中云:我有客至,不可去。蔡明日詣主人曰:娘子之疾,我能愈之。主人驚喜,許以厚謝。因問屋後種葛否?曰:然。蔡遍地翻掘,見內~根甚巨,且有血,煮啖女子病即痊。」此種醫案,自然應予屏棄。
古代醫案編撰情況複雜,其中大多由學生、門人、親屬整理而出版,醫案質量參差不齊,良莠混雜,其中溢美之辭、誇大病情與療效的情況時有所見。隨著醫學的進步,疾病的診斷及療效標準已有較大發展,古人記載的驗案常以症狀緩解作為治癒,如今應根據現有的醫學知識和本人的醫療經驗,有主見地對驗案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針對閱讀古籍兼收並蓄,不加分析批判,造成不良後果而言。必須提倡批判地吸收醫案中的精華,主張有根據地懷疑醫案中的記錄,有主見地取精去蕪。
親家工部王漢梁,鬱怒成痞,形堅而甚痛。攻下太多,遂洩瀉不止,一晝夜計下一百餘次。~月之間,肌體骨立,神氣昏亂,舌不能言,已治終事,待斃而已。餘診之日:在證雖無活理,在脈猶有生機,以真藏脈不見也。舉家喜曰:諸醫曾曰必死,何法之治而可再起耶?餘曰:大虛之候,法當大溫大補。一面用枯礬、龍骨、粟殼、樗根之類以固其腸;一面用人參二兩、熟附五錢,以救其氣,三日之間,服參半斤,進附二兩,瀉遂減半,舌轉能言。更以補中益氣加生附子、乾薑,並五帖為一劑,一日飲盡。如是者一百日,精旺食進,瀉減十九,然每日夜猶下四五行,兩足痿廢。用仙茅、巴戟、丁、附等為丸,參附並進,計一百四十日,而步履如常,痞瀉悉愈。
此案洩瀉次數有誇大失實之感、因為晝夜計下一百餘次,決不可能持續~個月才出現神昏舌不能言的嚴重症狀。一般數天就極為危重了。內科臨床經驗,誤下造成脾腎兩虛的洩瀉,一天數十次者都十分少見。下文言瀉減十九,每日夜猶下四五行,明確講四五行佔原來的十分之一,亦證明下一百餘次是虛數,只是強調洩瀉頻繁罷了。洩瀉百餘次的症狀,是由病人或家屬提供,非李中梓親見,李氏失察,錄於案中。
姚某子,六歲。六月間患痢症,裡急後重,日夜不休,發熱口渴,舌苔黃膩,兩脈滑數。用香連丸,加黃芩、枳殼、檳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劑.黃連只用四分,餘藥亦只用一二錢。一劑痢減半,再劑全安。
(《叢桂草堂醫案》卷三)
此案二劑而安,根據現在的療效標準看,未必真的痊癒。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便次正常,後重感消失,大便顯微鏡檢查或大便培養常有異常情況。閱讀、比較各案療效時,要考慮這點因素。類似例子如腎炎浮腫,腫消古人認為痊癒,但現代發現不少人有蛋白尿,尚未真正痊癒。糖尿病三消症狀與血糖、尿糖的關係,肺炎咳痰胸痛與肺部X線攝片恢復正常的關係,腫瘤症狀緩解與病灶好轉還是惡化的關係等都不一定會屬正比例關係。在評價此類病症的治療效果時,要考慮到古代醫案缺乏實驗室檢查,對於一劑「全愈」、再劑「病瘳」之類的詞句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十)在實踐中加深領悟
醫案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總結的醫案上自先秦,下迄當代,時間跨度特別大。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醫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產生了眾多的流派,新理論、新技術、新的方藥不斷產生。同一個問題,由於各派的指導理論不同,對於疾病的認識和處理方法亦有很大的差異,於是出現了學派之間的學術爭鳴。這種情況必然會在醫案中有所反映。
文源:醫品閣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