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上海名醫秦伯未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治10餘年洩瀉醫案研讀

2020-12-23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濟,號謙齋。1901年出生於上海市陳行鎮。出身於中醫世家,祖父笛橋、伯父錫田、父親錫祺,均通儒精醫。由於家庭薰陶,耳濡目染,他自幼即酷愛文典醫籍,凡經史子集、諸家醫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涉。1919-1923年,於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系統學習中醫。1923—1928年,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師並懸壺應診。1928—1930年,與杭州王一仁、蘇州王慎軒聯合創辦上海中國醫學院,1930年 創辦「中醫指導社」。1930—1949年,在上海開業應診。1950—1954年,在上海人民醫院應診。1954—1958年,任衛生部中醫顧問。1959—1970年,任北京中醫學院學術委員,並從事內科臨床工作。畢生致力於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業醫50餘年,著述頗豐。其著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多方面,尤其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醫案】

秦伯未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治10餘年洩瀉案

趙某,女,23歲。

主訴:

1951年起大便溏洩,時發時止,服多種中西藥物,未曾治癒。1961年冬開始,腹瀉次數增多,夜間較頻,故請診治

診查:

診時白天大便二三次,夜間一二次。便前腸鳴腹脹作痛,矢氣頻洩,窘迫難忍,便後腹內即舒,伴見多汗、手心熱,口乾思飲,食少,腰酸,下肢沉困,腰部喜溫,月經閉阻,脈象沉細,舌質淡,苔白滑膩。

辨證:

證系久瀉腎虛,寒溼鬱熱結阻。

治法:

採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以治久利的方法。

處方:

黨參,肉桂,黃連,木香,川椒,當歸,白芍,炙甘草,四神丸(包煎)。

二診:

服藥四劑後,腹痛稍輕,餘無改善。考慮舌苔白膩而厚,先除下焦沉寒積溼。前方去白芍、四神丸,加蒼朮、烏藥、肉豆蔻、炮姜。

三診:

再服藥四劑後,腹痛大減,矢氣少,夜間不瀉,舌苔化薄。月經來潮,量少、色紫。仍予前方,加小茴香溫通腎氣,諸症向愈。

隨診半年腹洩未發。

本案引自(《中國現代名醫醫案精華》)。

【評析】

治久瀉勿圖捷速效,須依標本緩急分先後分步治之此案即是典型範例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 @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古今醫案研讀:考慮寒熱錯雜,董廷瑤用烏梅丸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今天來學習下董廷瑤治慢性非特異性慢性結腸炎的醫案,他這個醫案用藥和大部分人有一點不一樣,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潤腸、活血化瘀、清熱化溼來治療,他是用烏梅丸來治療的。我們具體來看一下。烏梅丸從方藥組成就知道,是一派溫中藥裡面配黃連、黃柏清熱燥溼。多治療寒溼日久,稍有化熱表現的。熱像肯定不甚明顯。像這個病例,其實你說寒熱錯雜的表現不甚明顯,所以要細心審查病人,要有一個方向,好好的詢問你想要知道的信息。
  • 近代著名醫學家範文甫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下移大腸洩瀉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範文甫(1870-1936),名賡治,字文虎,浙江鄞縣西鄉人。自幼聰慧好學,才智過人,初習舉子業,後無意仕途而棄儒從醫。執醫四十餘年,蜚聲杏林,門牆桃李,遍及江浙,為近代著名醫學家。因其平時不拘小節,大智若愚,而有「範大糊」之雅號。又因其醫理、書法、詩文被申甬士林譽為「三絕」,故又有「醫林怪傑」之稱。
  • 「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嚴子俊,民國時期名醫,因民國時期激進維新,反對國術,中醫也叫國醫,很受社會大環境打壓,所以很多民國中醫都未留文獻著作,生平不祥。【醫案】「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案病者:某。原因:食過飽,翌晨感風邪而病。
  • 古今醫案研讀:今天講的是李介鳴治克羅恩病的醫案,我有點小疑問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講的這一個醫案是李介鳴李老治療克羅恩病的。之前三篇是趙冠英先生的,不同的人的用藥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碰撞的火花。下面我們具體來看。患者近2年來,無明確誘因時腹痛洩瀉,腹脹腸鳴,飲食無味,身體瘦弱,面色黃,屢屢服用中西藥均無效,後經北大醫院做胃腸鋇餐造影及鋇灌腸、乙狀結腸鏡檢查,診為「克隆病」。外科建議手術治療,但患者有顧慮,想試用中藥調治,如經治療無效,再考慮行手術療法,即請李老診治。
  • 古今醫案研讀:王本顯埋線治療慢性腸炎;溫補脾腎,化溼止瀉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王本顯,男,1930年生,遼寧省大連市人。從1980年開始具體籌建並負責《中國針灸》編輯部的工作。【醫案】洩瀉(慢性腸炎)劉××,男,19歲,知識青年。1970年11月5日初診。主訴:大便溏洩半年餘,每日便溏3~4次。
  • 古今醫案研讀:蘇禮治療脾胃虛寒,運化不健型胃下垂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蘇禮,男,1946年生,陝西岐山人。中醫內科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及研究工作40餘年,擅長診治慢性胃炎、膽囊炎、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等。發表《中醫治療肝病的源流與發展》、《當代民間醫藥的發展與展望》等中醫藥論文200餘篇,編著《千金方醫方辭典》、《百病效驗方》、《中醫古今專科專病醫案》、《中醫醫案學概論》等中醫著作60餘種。
  • 經方應用之烏梅丸醫案
    原方為丸劑,現代多用湯劑,使用方便,加減靈活。 臨證要點 主症:時靜時煩,嘔吐,腹痛,時作時止,與進食有關,痛劇時手足厥冷,有嘔吐蛔蟲病史。 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擾。 治法:清上溫下,安蛔止痛。方用烏梅丸。
  • 國醫大師徐景藩從痰溼論治排便帶有白色黏腖的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徐景藩(1927-2015),男,江蘇省吳江市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有《脾胃病診療經驗集》等2部,參加編寫《中醫內科學》、《現代中醫內科學》等4種教材,發表二十多篇論文。【醫案】徐景藩從痰溼論治排便帶有白色黏腖的醫案李某,女,40歲,公交職工。
  • 明代著名醫學家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孫一奎(1522-1619),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安徽休寧人。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著述有《赤水玄珠》30卷,《醫旨緒餘》2卷及《孫氏醫案》5卷。【醫案】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吳鶴洲母,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日三四行,一夜兩起,腸鳴臍腹膨脹,脈三四至一止,或七八至一止。
  • 顧植山:當「厥陰病欲解時」用烏梅丸
    陳修園在《金匱要略淺注》中說:「肝病治法,悉備於烏梅丸之中也。」其「味備酸甘焦苦,性兼調補助益,統厥陰體用而並治之。」柯氏在《名醫方論》中方解烏梅丸云:「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肝得所養,是固其本;肝欲散,細辛乾薑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 洩瀉,胡翹武初投健脾化溼消食藥,不效,再投健脾養陰藥,洩止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胡翹武(1915~),男,主任醫師,漢族,安徽歙縣人。幼承庭訓,誦習醫經,稍長從歙縣名醫汪澤民先生學醫,5年卒業,懸壺皖南郎溪縣城。由於既稟家傳,又得師承,更兼力學,旋即名噪鄉裡。
  • 太小看「八絕」秦伯未了
    上海城隍後裔八絕秦伯未滬上秦伯未先生,名之濟,號又親、謙齋,以字行,出生於上海陳行鎮的中醫世家。廟門口有「保障海隅」四個大字,是明代上海知縣馮彬所題。秦伯未是秦裕伯的後人,以伯未為字,述懷尊承先人之志。秦伯未先生1919年就學於丁甘仁所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通學之際,又親炙於曹穎甫,醫理詩文均得薪傳。畢業後執業於上海,1927年與包識生、章次公、王一仁等共創中國醫學院,初時主掌教務,後為名譽校長,又在丁濟萬創辦的上海中醫學院兼課。
  • 古今醫案研讀:國醫大師朱良春自擬「利膈消癌散」治食道癌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朱良春(1917-2015),江蘇鎮江市人,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國醫大師。 早年拜孟河御醫世家馬惠卿先生為師。繼學於蘇州國醫專科學校,並於1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師從章次公先生,深得其傳,從醫已逾70載。歷任南通市中醫院首任院長,江蘇省政協常委暨南通市政協副主席,中國中醫藥學會1-2屆理事暨江蘇省分會副會長,南通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
  • 陝西名醫景莘農重用炙枇杷葉治療4年陰虛呃逆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景莘農(1884~1964),字志伊,陝西富平寺後堡人,因其父景天相在衡陽為官,故出生于衡陽,童年和少年時期求學於湖南。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卻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這是一篇梁乃津治療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病程不長,療程也不長。廖某,女,21歲,學生。1991年4月11日就診。中醫診斷為洩瀉,腹痛。辨證為肝氣乘脾,大腸溼熱。治以抑肝扶脾,清熱燥溼。白芍、太子參、珍珠母、鬱金、佛手、延胡索、白朮、川黃連、木香(後下)、藿香、布渣葉、防風。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7劑,腹痛緩解,大便條狀,每日1次,心煩失眠減輕,胃納增進。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 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味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薛己是明代著名醫學家,其所著《外科發揮》是一部載有大量醫案的外科著作。【醫案】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健脾藥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子、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
  • 浙江桐鄉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浙江桐鄉市名醫。具體不詳。【醫案】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案病者:祝某,忘其名,年三十二歲,海寧米商。原因:素體陽虛溼多,兼挾食積,化熱,氣失運行,熱迫營分而為痢。
  • 古今醫案研讀:張鵬舉治「食管賁門癌」案(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張鵬舉(1916-1988)男,漢族,陝西省榆林市人,榆林地區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在《全國名醫醫案》中載有病案20例。撰有「桂枝草蔻吳萸二陳湯的臨床應用」等論文10餘篇,約10多萬字。【醫案】張鵬舉治療「食管賁門癌」案王某,女,64歲。
  • 學中醫如何讀醫案?(醫案學習10大要點)
    常言道:「單方一味,氣煞名醫。」多年漏經僅用地榆治癒,餘無言又用此方治療其他患漏經的病人,亦獲良效。此方亦載於丁福保譯著的《化學實驗新本草》,系譯自日本醫書,方名為地榆醋方,煎法稍異。像這種價廉效高,能經得起重複的單方,應大膽學習、在臨床上加以應用。消渴引飲。白芍藥、甘草等分為本,每用一錢,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祐之患此九年,服藥止而復作。蘇樸授此方,服之七日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