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濟,號謙齋。1901年出生於上海市陳行鎮。出身於中醫世家,祖父笛橋、伯父錫田、父親錫祺,均通儒精醫。由於家庭薰陶,耳濡目染,他自幼即酷愛文典醫籍,凡經史子集、諸家醫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涉。1919-1923年,於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系統學習中醫。1923—1928年,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師並懸壺應診。1928—1930年,與杭州王一仁、蘇州王慎軒聯合創辦上海中國醫學院,1930年 創辦「中醫指導社」。1930—1949年,在上海開業應診。1950—1954年,在上海人民醫院應診。1954—1958年,任衛生部中醫顧問。1959—1970年,任北京中醫學院學術委員,並從事內科臨床工作。畢生致力於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業醫50餘年,著述頗豐。其著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多方面,尤其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醫案】
秦伯未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治10餘年洩瀉案
趙某,女,23歲。
主訴:
1951年起大便溏洩,時發時止,服多種中西藥物,未曾治癒。1961年冬開始,腹瀉次數增多,夜間較頻,故請診治
診查:
診時白天大便二三次,夜間一二次。便前腸鳴腹脹作痛,矢氣頻洩,窘迫難忍,便後腹內即舒,伴見多汗、手心熱,口乾思飲,食少,腰酸,下肢沉困,腰部喜溫,月經閉阻,脈象沉細,舌質淡,苔白滑膩。
辨證:
證系久瀉腎虛,寒溼鬱熱結阻。
治法:
採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以治久利的方法。
處方:
黨參,肉桂,黃連,木香,川椒,當歸,白芍,炙甘草,四神丸(包煎)。
二診:
服藥四劑後,腹痛稍輕,餘無改善。考慮舌苔白膩而厚,先除下焦沉寒積溼。前方去白芍、四神丸,加蒼朮、烏藥、肉豆蔻、炮姜。
三診:
再服藥四劑後,腹痛大減,矢氣少,夜間不瀉,舌苔化薄。月經來潮,量少、色紫。仍予前方,加小茴香溫通腎氣,諸症向愈。
隨診半年腹洩未發。
本案引自(《中國現代名醫醫案精華》)。
【評析】
治久瀉勿圖捷速效,須依標本緩急分先後分步治之此案即是典型範例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 @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