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浙江桐鄉市名醫。具體不詳。
【醫案】
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案
病者:
祝某,忘其名,年三十二歲,海寧米商。
原因:
素體陽虛溼多,兼挾食積,化熱,氣失運行,熱迫營分而為痢。
證候:
滯下紅色,日夜五六十度,腹痛脹甚,裡急後重,納廢,脈弦帶數,舌色老黃。
診斷:
溼熱積滯,留於腸胃,治須蕩熱去積。
療法:
以東垣枳實導滯法,蕩滌溼熱積滯,更佐木香、檳榔等行氣逐穢。
處方:
制錦紋,炒黃芩,川連(酒炒),枳實,茯苓,土炒白朮,福澤瀉,金銀花,彩雲曲,煨廣木香,小檳榔杵,制香附。
二診:
三劑,利下爽快,痛脹皆減,日夜二三十度,脈仍弦數。改用仲聖白頭翁湯加味。
方:
白頭翁,北秦皮,川雅連(酒炒),炒黃芩,煨木香,金銀花,山楂炭,橘皮,奎白芍,川黃柏(鹽水炒),福澤瀉。
三診:
四日之後,痛脹俱微,痢亦較緩,脾胃睏乏,杳不思納,仍以前法略參開胃之品。
三方:
白頭翁,北秦皮錢,川雅連(薑汁炒),酒子芩,炒扁豆,縮砂仁,白蔻殼,橘皮,幹佩蘭,炒粟殼,建蘭葉。
四診:
稍進飲食,痛脹皆止,痢變為瀉,當以固澀。
四方:
炒吉梅,炒粟殼,煨訶子,地榆炭,半夏曲,炒谷芽,砂殼,炒米仁,鮮蓮子。
效果:
連服三劑,漸次告痊。
本案引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
【評析】
本案提示:治痢之法,貴在標本兼顧,分清緩急,依此論治。治法縱有多種,但總不得忽略病因病機。古語云:「知標本者,萬舉萬當。未知標本,是謂妄行。」其言甚是。
【痢疾簡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為臨床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牌脾胃有密切關係。病機為溼熱、疫毒、寒溼結於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為實證,久痢多為虛證。實證以溼熱痢多見,亦見於寒溼痢。而疫毒痢,因病勢兇險,應及早救治。虛證又有陰虛剌痢和虛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進食,或入口即吐,又稱噤口痢。對於口久遷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纏綿,往往形成虛實夾雜之勢,宜採取綜合措施,內外同治。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溫清並用,同時可配合外治灌腸之法,提高療效。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播。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