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鄉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醫案研讀

2020-12-20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浙江桐鄉市名醫。具體不詳。

【醫案】

蔡菊農先用導滯下法,後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痢疾案

病者:

祝某,忘其名,年三十二歲,海寧米商。

原因:

素體陽虛溼多,兼挾食積,化熱,氣失運行,熱迫營分而為痢。

證候:

滯下紅色,日夜五六十度,腹痛脹甚,裡急後重,納廢,脈弦帶數,舌色老黃。

診斷:

溼熱積滯,留於腸胃,治須蕩熱去積。

療法:

以東垣枳實導滯法,蕩滌溼熱積滯,更佐木香、檳榔等行氣逐穢。

處方:

制錦紋,炒黃芩,川連(酒炒),枳實,茯苓,土炒白朮,福澤瀉,金銀花,彩雲曲,煨廣木香,小檳榔杵,制香附。

二診:

三劑,利下爽快,痛脹皆減,日夜二三十度,脈仍弦數。改用仲聖白頭翁湯加味。

方:

白頭翁,北秦皮,川雅連(酒炒),炒黃芩,煨木香,金銀花,山楂炭,橘皮,奎白芍,川黃柏(鹽水炒),福澤瀉。

三診:

四日之後,痛脹俱微,痢亦較緩,脾胃睏乏,杳不思納,仍以前法略參開胃之品。

三方:

白頭翁,北秦皮錢,川雅連(薑汁炒),酒子芩,炒扁豆,縮砂仁,白蔻殼,橘皮,幹佩蘭,炒粟殼,建蘭葉。

四診:

稍進飲食,痛脹皆止,痢變為瀉,當以固澀。

四方:

炒吉梅,炒粟殼,煨訶子,地榆炭,半夏曲,炒谷芽,砂殼,炒米仁,鮮蓮子。

效果:

連服三劑,漸次告痊。

本案引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

【評析】

本案提示:治痢之法,貴在標本兼顧,分清緩急,依此論治。治法縱有多種,但總不得忽略病因病機。古語云:「知標本者,萬舉萬當。未知標本,是謂妄行。」其言甚是。

【痢疾簡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為臨床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牌脾胃有密切關係。病機為溼熱、疫毒、寒溼結於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為實證,久痢多為虛證。實證以溼熱痢多見,亦見於寒溼痢。而疫毒痢,因病勢兇險,應及早救治。虛證又有陰虛剌痢和虛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進食,或入口即吐,又稱噤口痢。對於口久遷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纏綿,往往形成虛實夾雜之勢,宜採取綜合措施,內外同治。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溫清並用,同時可配合外治灌腸之法,提高療效。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播。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古今醫案研讀:考慮寒熱錯雜,董廷瑤用烏梅丸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今天來學習下董廷瑤治慢性非特異性慢性結腸炎的醫案,他這個醫案用藥和大部分人有一點不一樣,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潤腸、活血化瘀、清熱化溼來治療,他是用烏梅丸來治療的。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朱某,男,成人病史:患者有慢性腹瀉史多年,曾多次住院經中西醫治療,兩次鋇劑灌腸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經西藥口服加保留灌腸治療效果不佳。刻診:每天腹瀉20餘次,呈黏液狀夾血,伴腹脹腸嗚,情志不安,胸脘滿悶不舒,舌苔薄白膩,脈細數。結腸鏡檢顯示:結腸壁黏膜可見多處潰瘍。
  • 經方應用之桃花湯醫案
    本方臨床所用,非必定有膿血,大凡屬於滑脫不禁,皆可應用。但對實邪未盡者,則非所宜。 臨證要點 主症:下利不止,便膿血,色赤暗,白多紅少,腹痛綿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脾腎陽虛,滑脫不禁。 治法:溫澀固脫。方用桃花湯。
  • 近代著名醫學家範文甫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下移大腸洩瀉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範文甫(1870-1936),名賡治,字文虎,浙江鄞縣西鄉人。自幼聰慧好學,才智過人,初習舉子業,後無意仕途而棄儒從醫。【醫案】範文甫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下移大腸洩瀉案上海一名賈,年卅餘,形氣壯實,飲食如常,而苦於洩瀉。日五六次,已五月餘。遍歷名醫,投清利、峻攻、固澀、溫脾、溫腎之劑皆無效果,邀餘至上海往診。餘按其脈,右寸獨緊,其餘皆平,呼吸略氣促,便意迫急。餘曰:此乃肺移熱於大腸之候。
  • 古今醫案研讀:王本顯埋線治療慢性腸炎;溫補脾腎,化溼止瀉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王本顯,男,1930年生,遼寧省大連市人。從1980年開始具體籌建並負責《中國針灸》編輯部的工作。初經服藥後症狀一度好轉,但由於硫於節制飲食,遂經幾次反覆,而演變成慢性洩瀉。尤其近2個月來病情因氣候變化而加重。每日少則溏瀉3~4次,多則5~6次。時輕時重,纏綿不斷,因服中西藥治療不明顯而來求治。檢查:面色萎黃,消瘦,呈慢性病容,左下腹部壓痛明顯,但無硬塊及腫物。心、肺末見異常。1周前曾查大便未見痢疾桿菌及阿米巴。
  • 經方應用之桂枝加大黃湯醫案
    加大黃亦有雙重作用,其一因氣血經絡瘀滯較甚,腹滿痛較重,故加大黃增強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其二因氣滯不通,亦可導致大便不行,加大黃能導滯通便,邪氣去則絡脈和,其病自愈。臨證要點主症:在上證基礎上腹痛較劇,疼痛拒按或伴便秘。病機:脾傷氣滯絡瘀,鬱滯較甚。治法:通陽益脾,活絡止痛,化瘀導滯。方用桂枝加大黃湯。
  • 國醫大師徐景藩從痰溼論治排便帶有白色黏腖的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徐景藩(1927-2015),男,江蘇省吳江市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3年前夏季患腹痛下痢,某醫院診為急性菌痢,經治療基本痊癒。但2個月後大便溏洩,每日二三次,帶有白色黏腖,無腹痛、裡急後重之症。又經診治,服抗菌藥物數月,大便每日1~2次,仍不時便中有黏腖。3個月來因工作勞累,大便每日2~4次不等,排白色黏腖較多檢查大便多次:均謂「黏液」,未見紅、白細胞。培養3次均未見細菌生長。啖葷食則黏腖尤多,故常以素食為主。
  • 《應用千百年的中醫驗方》——痢疾
    內科——痢疾痢疾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痢疾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狀。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起病較緩,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樣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發生驚厥、嘔吐。志賀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較重,易出現中毒型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
  • 近現代上海名醫秦伯未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治10餘年洩瀉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秦伯未(1901-1970),名之濟,號謙齋。1901年出生於上海市陳行鎮。出身於中醫世家,祖父笛橋、伯父錫田、父親錫祺,均通儒精醫。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醫案】秦伯未用烏梅丸辛苦甘酸雜合治10餘年洩瀉案趙某,女,23歲。
  • 巧用白頭翁地榆止腹瀉
    黑龍江讀者張先生諮詢:我最近老是腹瀉,有時一天能達到五六次,聽朋友介紹了一個方子,取白頭翁、地榆、秦皮、黃柏、黃連各6克,廣香木1.5克,水煎溫服,每日2次。請問這個方子可靠嗎?
  • 古今醫案研讀:蘇禮治療脾胃虛寒,運化不健型胃下垂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蘇禮,男,1946年生,陝西岐山人。中醫內科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發表《中醫治療肝病的源流與發展》、《當代民間醫藥的發展與展望》等中醫藥論文200餘篇,編著《千金方醫方辭典》、《百病效驗方》、《中醫古今專科專病醫案》、《中醫醫案學概論》等中醫著作60餘種。【醫案】蘇禮治療脾胃虛寒,運化不健型胃下垂案朱某,女,23歲。
  • 古今醫案研讀:今天講的是李介鳴治克羅恩病的醫案,我有點小疑問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今天講的這一個醫案是李介鳴李老治療克羅恩病的。之前三篇是趙冠英先生的,不同的人的用藥習慣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碰撞的火花。下面我們具體來看。患者近2年來,無明確誘因時腹痛洩瀉,腹脹腸鳴,飲食無味,身體瘦弱,面色黃,屢屢服用中西藥均無效,後經北大醫院做胃腸鋇餐造影及鋇灌腸、乙狀結腸鏡檢查,診為「克隆病」。外科建議手術治療,但患者有顧慮,想試用中藥調治,如經治療無效,再考慮行手術療法,即請李老診治。
  • 「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嚴子俊,民國時期名醫,因民國時期激進維新,反對國術,中醫也叫國醫,很受社會大環境打壓,所以很多民國中醫都未留文獻著作,生平不祥。【醫案】「無食(積)不感冒」,嚴子俊用桂枝湯合平胃散治食積感冒案病者:某。原因:食過飽,翌晨感風邪而病。
  • 古今醫案研讀:這是一個白塞氏病五年的女性病人,很痛苦的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昨天有個網友問有沒有白塞氏病的醫生,我這幾天中間插入一兩篇來分享一下白塞氏病的醫案,因為這個病確實很有特點,得病的人反反覆覆發作,痛苦惱異常。下面開始我們今天的醫案,是陳蘇生治白塞氏症候群的案例。周某某,女,45歲。
  • 明代著名醫學家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孫一奎(1522-1619),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安徽休寧人。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著述有《赤水玄珠》30卷,《醫旨緒餘》2卷及《孫氏醫案》5卷。【醫案】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吳鶴洲母,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日三四行,一夜兩起,腸鳴臍腹膨脹,脈三四至一止,或七八至一止。
  • 陝西名醫景莘農重用炙枇杷葉治療4年陰虛呃逆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景莘農(1884~1964),字志伊,陝西富平寺後堡人,因其父景天相在衡陽為官,故出生于衡陽,童年和少年時期求學於湖南。
  • 古今醫案研讀:張鵬舉治「食管賁門癌」案(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張鵬舉(1916-1988)男,漢族,陝西省榆林市人,榆林地區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對肝病、不孕症、冠心病、小兒病毒性肺炎的治療均有獨到之處。在《全國名醫醫案》中載有病案20例。撰有「桂枝草蔻吳萸二陳湯的臨床應用」等論文10餘篇,約10多萬字。【醫案】張鵬舉治療「食管賁門癌」案王某,女,64歲。
  • 古今醫案研讀:蒲輔周用四逆散合左金丸、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蒲輔周(1888-1975),現代中醫學家,四川梓潼人,出身中醫世家,幼研醫籍,多在成都、梓潼行醫。進京後,他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工作。1956年參加農工民主黨。1960年任中醫研究院內科研究所內科主任,196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65年任中醫研究院副院長,並曾任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科委中醫專題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等職務。其治病主張靈活辨證,反對泥古不化。
  • 古今醫案研讀:廣中醫教授周福生治氣滯血瘀型胃炎腸化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大學畢業後留校至今,一直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擅長脾胃病證—胃、腸、肝、膽、胰疾病的中西醫診治。【醫案】周福生治氣滯血瘀型胃炎腸化案黃某,女,42歲,農民。1995年3月5日就診。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卻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這是一篇梁乃津治療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病程不長,療程也不長。廖某,女,21歲,學生。1991年4月11日就診。白芍、太子參、珍珠母、鬱金、佛手、延胡索、白朮、川黃連、木香(後下)、藿香、布渣葉、防風。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7劑,腹痛緩解,大便條狀,每日1次,心煩失眠減輕,胃納增進。囑注意合理安排學習、休息,適當體育鍛鍊,保持樂觀情緒。方中的布渣葉即破布葉,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葉子。
  • 古今醫案研讀:小姑娘左下腹痛,拉肚子的醫案,胃腸鏡沒有問題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