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孫一奎(1522-1619),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安徽休寧人。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孫氏自幼聰穎,好學勤求,為尋師訪友,曾遠歷湘贛江浙等地,廣詢博採,訪問名賢,探冥搜奇,經三十年,不但為人治病多驗,而且在學術理論上頗有建樹,尤其對命門、三焦等理論研究,均有個人見地,為人決死生多能效驗,臨證投劑屢起沉痾,學驗俱豐,故名噪當時。著述有《赤水玄珠》30卷,《醫旨緒餘》2卷及《孫氏醫案》5卷。
【醫案】
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
吳鶴洲母,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日三四行,一夜兩起,腸鳴臍腹膨脹,脈三四至一止,或七八至一止。醫以苦寒人平胃散投之,克分太過,因致腹疼,且謂年高而脈歇至,是為兇兆,辭不治。孫診之曰:脈緩而止曰結;數而止曰促。此乃結脈,非兇脈也,由寒溼之痰,凝滯所致。法當溫補下元,俾火得以生土,所謂虛則補其母是也。吳問壽算如何,曰:兩尺迢迢有神,壽徵也。以補骨脂、白朮為君,杜仲為臣,茯苓、澤瀉、陳皮、甘草為佐,肉豆蔻、益智仁為使。四帖大便實,惟腸鳴未止,減肉果加炮姜而安。壽至九十有八。
本案引自(《續名醫類案》)。
【評析】
本案病人先被誤診誤治,並判為預後兇兆。而孫氏乃明代江南名醫,學驗俱豐,診治與預測與前者庸醫截然相反。在脈象診測上他認為患者為結脈而非怪脈兇脈,又兩尺脈有神,此乃壽徵。屬下元虛寒,投以溫補腎陽和脾陽之品,輔以除溼散寒的藥物,調理而安。患者後來享有高壽,果如孫氏所預言。庸醫與名醫,真乃天壤之別。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