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全治大便不通;不用瀉下法;用補中益氣湯加當歸

2020-12-19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萬全,生於1499年,卒於1582年,明代著名醫學家。著作為《萬氏外科心法)、《酒病點點經》、《萬氏秘傳眼科》,並收集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其學術思想源清流潔,本盛末榮,涉及兒、婦、內科及優生、優育、延齡、廣嗣、養生、保健,堪稱博大精深。

【醫案】

萬密齋治汪玉虹,大便不通,服通幽湯、潤腸丸俱不效。診其脈微氣弱,乃內傷症也。氣口脈浮大而軔,此氣不運而血不潤,氣血兩虛故也。宜亟補之。曰全局如腹脹何。日無慮。但服補中益氣湯,加當歸。五日而愈。

本案引自(《續名醫類案》)。

【評析】

大便不通,服通幽湯、潤腸丸而無效,證明此病不屬血虛便秘與陰虛便秘。患者脈微氣弱,氣口脈浮大而軟,用補中益氣湯重加當歸,在補氣藥中加補血之品而獲效。從反證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正確的治法便從中產生,經驗可貴。

【便秘簡介】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乾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症。便秘發病的原因歸納起來有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外邪犯胃、稟賦不足等。病機主要是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引起腸道傳導失司。這邊所論是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辨證論治,類似於西醫學的功能性便秘,同時腸道激惹症候群、腸炎恢復期腸蠕動減弱引起的便秘,直腸及肛門疾患引起的便秘,藥物性便秘,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引起的便秘,以及肌力減退所致的排便困難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 @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補中益氣湯該如何用
    在辨證上,治內傷脾胃始得量輕才能效宏;在辨脈上,補中益氣湯的脈象右脈大於左脈,數中顯緩;在加減上:不解原意也易壞事。補中益氣湯,最早出自李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惑論》一書,被後世醫家推崇至極。明代醫家張景嶽評價道,「補中益氣湯,允為李東垣獨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補中益氣湯的醫者日少,初涉臨床的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每每會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感覺。為什麼?
  • 明代著名醫學家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研讀
    【名醫簡介】孫一奎(1522-1619),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安徽休寧人。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為汪石山的再傳弟子。【醫案】孫一奎用補腎健脾化溼利水治療86歲腸鳴洩瀉案吳鶴洲母,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日三四行,一夜兩起,腸鳴臍腹膨脹,脈三四至一止,或七八至一止。醫以苦寒人平胃散投之,克分太過,因致腹疼,且謂年高而脈歇至,是為兇兆,辭不治。孫診之曰:脈緩而止曰結;數而止曰促。
  • 每日學一方 -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運用
    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歌訣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可見這種發熱在李東垣看來,就是「陰火」。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溼下流,下焦陽氣鬱而生熱上衝,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治療這種發熱, 「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 補中益氣湯立方原意
    補中益氣湯立方原意    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是廣為人知的著名方劑,歷版方劑學教材均收錄此方,並作方解闡釋。
  • 抓住補中益氣湯的方眼,加減化裁信手拈來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作者:李聰甫⊙編輯:杏林君論補中益氣湯的化裁運用補中益氣湯由黃芪、人參、炙甘草、當歸身、白朮、陳皮、柴胡、升麻組成。 朱丹溪嘗用補中益氣湯加表藥一二味以治虛人外感,認為「脾胃一虛,肺氣先絕。」病機主要反映為脾胃虛弱,營氣不升,谷氣下流,下焦陰火反上乘陽位;脾胃受損,陰火上幹,助心火之上灼,犯脾土而刑金。肺氣先傷,衛外不固,所以症似外感。 東垣制補中益氣湯,是以甘溫「補其中而升其陽」益肺氣而固腠理。
  • 補中益氣的藥有哪些?
    中氣不足常使人感到精神病和疲倦,給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要及時的補中益氣,緩解一些不好的情況。可以服用補中益氣的藥,現在這種藥物也是很多的,效果也好,那麼補中益氣的藥有哪些,接下來我就到大家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 黃龍湯:直搗黃龍,攻補兼施;大承氣湯加六味中藥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瀉下的方子,洩熱的、有洩寒的,有洩水的,有水積一起洩的。這些基本都是不能用在比較虛的人,一般都用於身體比較旺的,又有積堵的。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既有瀉下,又有補養的方子,直搗黃龍,不需要分步來,瀉了再來補。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黃龍湯。
  • 何曉暉運用當歸六黃湯臨床經驗
    筆者有幸師從何曉暉教授,常見其靈活應用當歸六黃湯治療內外婦兒科疑難病症,療效顯著。現將何師運用當歸六黃湯治療經驗及案例介紹如下,與同道分享。1 何曉暉當歸六黃湯辨治經驗當歸六黃湯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創製的一首名方,載於其所著的《蘭室秘藏》中,李氏稱它為「治盜汗之聖藥」。該方由當歸、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7味藥物所組成,功用為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 近代著名醫學家範文甫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下移大腸洩瀉案研讀
    執醫四十餘年,蜚聲杏林,門牆桃李,遍及江浙,為近代著名醫學家。因其平時不拘小節,大智若愚,而有「範大糊」之雅號。又因其醫理、書法、詩文被申甬士林譽為「三絕」,故又有「醫林怪傑」之稱。【醫案】範文甫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下移大腸洩瀉案上海一名賈,年卅餘,形氣壯實,飲食如常,而苦於洩瀉。日五六次,已五月餘。遍歷名醫,投清利、峻攻、固澀、溫脾、溫腎之劑皆無效果,邀餘至上海往診。餘按其脈,右寸獨緊,其餘皆平,呼吸略氣促,便意迫急。餘曰:此乃肺移熱於大腸之候。
  • 淺析張從正論補
    他以大承氣湯加姜棗,併名之曰調中湯,既為世人所易於接受,又暗喻通過大黃、芒硝瀉下逐邪之力以達到推陳致新,所謂「瀉法兼補法」,「下之中自有補」。以刺血療法治療邪熱致血行壅滯之目疾頭風諸症,他以為出血者,乃所以養血也。實為有餘,虛乃不足,有餘與不足是疾病矛盾的兩個方面,「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雖三尺之童,皆知之矣」(《儒門事親·五虛五實攻補懸絕法》)。
  • 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用「黃龍湯」,治療傷寒、副...
    今日為您帶來出自《傷寒六書》的瀉下劑——黃龍湯。   溯源 庸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
  • 補脾益氣,攝血調經,固衝調經,疏肝清熱,39種婦科病用藥大全
    4.陰(兩)陰虛血熱:養陰清熱調經——兩地湯5.肝(丹)肝鬱化熱:疏肝清熱,涼血調經——丹梔逍遙散二、月經後期:1.腎(當地)腎虛:補腎養血調經——當歸地黃飲2.血(大補)血虛:補血益氣調經——大補元煎3.虛《金》血寒(虛寒型):扶陽祛寒調經——溫經湯《金匱》或艾附暖宮丸
  • 「名方中的名方」——補中益氣湯 |講講補土派的脾胃學說
    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
  • 補中益氣丸?治療新用途
    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可以有效調節中氣下陷、滋補身體,解除體虛乏力症狀。健脾潤腸,這也是補中益氣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補中益氣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朮都可用於脾胃虛弱,健脾調胃、益氣復脈之效。調節免疫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此種功效是根據補中益氣丸的藥理研究而來的,比如白朮可以燥溼利水、當歸則可以潤腸通便。治療持久腹瀉、脫肛、。比如白朮有安胎之效。
  • 分娩後有發熱小便不通的情況應該怎麼辦?
    治法宜補血益氣,用八珍湯加減。主要方藥有:黨參.白朮.黃芪、當歸,白芍、川芎.甘草,地骨皮.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和衛:當歸、白芍、川尊補血調營,氣血充足.營衛和諧,則自汗發熱自止,地骨皮退重熱,甘足而平,青中帶潤,與補益氣血藥物合用,其退熱之功更顯著。
  • 關於《傷寒論》中使用「下法」的主要證候和用方梳理
    下法,即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作用的藥物,以消除積滯、通導大便、蕩滌實熱、攻逐水飲及積聚的治療方法。在《傷寒論》中,有關於下法的使用比較完備,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1.活血化瘀,通下瘀熱——用於太陽蓄血證。
  • 《濟陰綱目》:赤白帶下(中)
    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加山梔、防風;溼熱壅滯,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用妙香散等藥。色白者屬肺,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