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傷寒論》中使用「下法」的主要證候和用方梳理

2020-12-15 青年中醫李鐸

下法,即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作用的藥物,以消除積滯、通導大便、蕩滌實熱、攻逐水飲及積聚的治療方法。在《傷寒論》中,有關於下法的使用比較完備,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活血化瘀,通下瘀熱——用於太陽蓄血證。

①蓄血輕證,方如桃核承氣湯。如原文109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②蓄血重證,方如抵當湯。如原文128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③蓄血證的緩治法,方用抵當丸。如原文130條所云:「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2.瀉熱逐水破結——用於熱實結胸證,方用大陷胸丸、湯。如原文139條:「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135條:「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3.溫下寒痰,滌痰破結——用於寒實結胸證,方用三物白散。如原文146條:「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

4.攻逐水飲——用於懸飲證,方如十棗湯。如原文157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5.瀉熱和胃,軟堅潤燥(緩下法)——用於陽明燥實證,方用調胃承氣湯。如原文108條:「傷寒十三日, 過徑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6.瀉熱通便,破滯除滿(和下法)——用於陽明痞滿證,方用小承氣湯。如原文218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7.攻下實熱,蕩除燥結(峻下法)——用於陽明痞滿燥實證及陽明、少陰之急下證,方用大承氣湯。如原文225條:「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原文255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8.和解少陽,通下裡實——用於少陽兼陽明證,方如大柴胡湯。如原文106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9.調和營衛,通下實滯——用於太陰兼陽明腹痛證,方用桂枝加大黃湯。如原文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 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0.潤下緩通——用於脾約證,方用麻子仁丸。如原文249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11.外導法——用於津傷便硬,自欲大便者,方用蜜煎導、大豬膽汁方。如原文235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所以趙開美也是《傷寒論》在流傳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這些人我們都應當把他記住。那麼,隨後,我們談了《傷寒論》的內容和他的主要貢獻。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談了傷寒的含義。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含義是指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病證。這個基本概念我們一定要清楚。
  • 傷寒論第43講津虧便結證、下法辨證和禁例
    我們上次課談到了陽明實證的腑實證的部分和脾約證的部分。陽明腑實證我們已經做過多次的複習和總結。關於脾約證,主要是胃陽盛而脾陰虛。脾有為胃輸布津液的功能。所謂為胃輸布津液的功能,一方面是把胃腸道的水谷精微和水液通過吸收向全身輸布。另一方面呢是把津液還入胃腸道,使糟粕能夠滋潤下行。
  • 【郝萬山教授講傷寒】太陽病的證候分類和治法(文末送郝萬山籤名書)
    還有類證,它屬於雜病,是在這種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狀類似於太陽病,所以也列在太陽病篇,便於和太陽的本證相鑑別。就太陽本證來說,有邪氣偏於淺表的,有邪氣偏於內臟的。邪氣偏於淺表的我們習慣把它叫做太陽表證,又因經脈循行於淺表,所以醫家也把它叫做太陽經證。這裡所說的「經」不是專門指經脈,而是指淺表的意思,和這個髒、這個腑相對而言的。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舉例來說:屬於雜病範圍的宿食和中寒的吐瀉,在《傷寒論》的陽明、太陽兩經中,無法可以分出它只是外感而不是雜病。所以,傷寒一過了太陽經,其中就包括了雜病的內容,這也是臨證的事實。換言之,即使是外感,其中也難免有雜病。為什麼這樣來說,如以正虛感寒為例,論中有「傷寒尺脈遲……」,「傷寒心動悸……」,或太陽病反見少陰沉脈等等。
  • 郝萬山講《傷寒論》:結胸證(1)
    因此仲景就用變證,或者誤治的寫作手法,把外感病和雜病聯繫起來,所以我們說《傷寒論》中討論的是外感病為主,但是它也涉及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論治。我們學變證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從《傷寒論》中,學習它治療雜病的這種方法和思路。  我們前面所講的變證,都是一個一個的方證,我們下面將要提到的結胸、髒結、心下痞,這是太陽變證中有病名的證候,我們先談結胸證。  什麼叫結胸證呢?
  • 傷寒論第30講結胸證
    因此仲景就用變證,或者誤治的寫作手法,把外感病和雜病聯繫起來,所以我們說《傷寒論》中討論的是外感病為主,但是它也涉及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論治。我們學變證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從《傷寒論》中,學習它治療雜病的這種方法和思路。    我們前面所講的變證,都是一個一個的方證,我們下面將要提到的結胸、髒結、心下痞,這是太陽變證中有病名的證候,我們先談結胸證。
  • 傷寒六經辨證法的唯物辨證思想
    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也都是發汗的方劑,也都是根據特殊的太陽證候而制定的特殊的發汗方劑。這種以一般性病理和一般性治法為指導,對具體的證候作具體的研究,根據證候的特殊性質而制定特殊的方劑,正是仲景在辨證治療上「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六經辨證法是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的,因此它是「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理論,而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東西。
  • 傷寒論第41講陽明腑實證
    我們上節課主要講的是陽明的熱證。陽明的熱證包括了熱在上焦,熱在中焦和熱在下焦,這些證候的成因都是陽明經脈有熱,誤下以後使餘熱入裡所造成的。
  • 論傷寒辨證的十大關係
    仲景繼承《內經》的陰陽學說,在《傷寒論》中首先將外感病執簡馭繁地分為陰證和陽證兩大類。所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即為論中陰陽的總綱。發於陽者,乃陽氣亢奮,正邪鬥爭較為劇烈,惡寒同時伴有發熱;發於陰者,乃人體陽氣相對低下,邪正鬥爭不明顯,故多無熱而惡寒。由於六經以臟腑為基礎,而臟腑有陰陽之分,所以六經亦有陰陽之別。
  • 郝萬山講《傷寒論》:大柴胡湯
    由於小柴胡湯這張方子它的適應證,我們在後面的一些篇章裡還會涉及到,所以我們在這裡不再作更多的總結和複習。  關於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以後,把它的劑量減少的一張合方。從《傷寒論》的原文來看,它治療太陽表證又兼有少陽不和,太陽表證也不重,少陽不和也不重,所以是太少兩證都輕的證候。所以他把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合起來,減少劑量,來治療這種證候。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對於怎樣學好《傷寒論》,古今醫學家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儘管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學習《傷寒論》的深度、廣度與要求不同,倡導的學習方法也不盡一致,但在一些基本方面還是差不多的,下面作簡要介紹。1.首先要熟讀原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方證學習《傷寒論》,主要是學習它的辨證論治規律與方法,而這些規律與方法,均貫穿於原文之中。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故學《傷寒論》條文,不急於先看各家注釋,要把本條文的證及脈仔細看上數遍,並注意前後條文的聯繫,加以理解。然後再看註解中有哪些和自己的理解相同,有哪些是不相同的。為什麼不要先看註解呢?是因為注家各有自己的見解,先看註解,必然受其觀點影響,而沒有自己的看法了。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如果記不住,說理解也是沒有用,打開書理解,合上書記不住,臨床時就不會用(難道臨床時病人等你去翻書翻手機???)。如果你記住了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其實你已經會用了,見到發熱與嘔吐的病人,用小柴胡湯就好了,即使還沒有理解也沒關係呀,你可以慢慢去理解。《傷寒論》就是語錄式的條文,前面是證,後面是方,記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
  • 【重磅微信群】傷寒論微信群,重磅來襲!
    《傷寒論》方劑的加減自有其一定的規律、方式和模式。   加減用藥規律   隨症加減即不論其證候病機如何,只針對症狀加減用藥,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據症狀有無加減症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而每一個證候則因其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不可能單純出現某髒某腑的病變現象。因此,所出現的症狀時有時無,時多時少,治療時除辨證立方外,尚須隨症加減。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依經才能分表裡、定寒熱、明虛實、達陰陽,也就有了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該書的「感傷寒異氣溫病壞候並虐證候」項中有「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謂之同病異名,同脈異經。風溫、中風同脈,溫瘧、傷寒同脈,溼溫、中溼同脈,溫毒、熱病同脈,證候相異,用藥有殊,如誤用傷寒發汗法,十死而無一生也」,其診斷治療是十分困難的。
  • 《傷寒論》裡兩條文,提到小柴胡湯有「三禁」,該如何理解?
    而《傷寒論》的寫作特很有特色,基本都是以「條文」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更利於讀者閱讀並理解了。在《傷寒論》裡,張仲景創立了大量的方劑,這些方劑被後世醫家稱為「經方」,小柴胡湯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小柴胡湯的創立,原本是針對「少陽證」而設。通俗點說,就是寒熱往來,邪在半表半裡的問題。因此,小柴胡湯又叫做「少陽和解方」。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
    《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能幫忙,「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洩瀉、肢冷、脈沉遲。
  • 馬文輝:《傷寒論》的三部六證九治法
    太陽證既然是表部的熱證,表部的實證,它是個表陽證,因此它們的治療大法呢就是,辛涼解表。也就是表熱只能用清法,表實只能用汗法。清法汗法合為一法就是叫「辛涼解表法」,在《傷寒論》裡面它有一個方子,今天上午咱們錢老從《傷寒論》的版本這樣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講了很多知識,那麼這裡邊給我們透露出,《傷寒論》在傳抄的過程中,裡面穿插了一些後人的東西,可能原先的一些東西有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