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季節更迭,寒暑易節,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基本氣候,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然而,秋季的氣候特點,除了秋涼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秋燥。秋季由於經歷了三伏天那樣的酷熱,在由熱轉涼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天乾物燥」的氣候特點。
秋燥的氣候特點,也會讓人容易生病。而常見的就是「肺燥」,肺燥的臨床表現大多有發熱(或有頭痛),乾咳而喘,鼻咽乾燥,口渴,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而明代醫學家喻嘉言為此創立了清燥救肺湯,是清燥潤肺、養陰益氣的良方,臨床常用來治療「肺燥」。
在喻嘉言之前,沒有專門針對「肺燥」的方藥,懂得治療「肺燥」一證正確用藥方向的醫家也不多,遣方用藥上往往多用辛香行氣或苦寒下氣,所以大多治療效果不好。因此,明代名醫喻嘉言擬方名為「清燥救肺」,就是專為「肺燥」而設,全方由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等中藥組成。
清燥救肺湯沒有多用苦寒的藥物,喻嘉言對此解釋為,「蓋肺金自至於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
對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肺燥的病人本身就有陰虧的基礎病理的情況存在,不能再去消耗受損的陰液,再多用苦寒,不僅容易化燥再一次傷陰耗液,並且苦寒會傷及胃氣,而胃屬土為肺金之母,傷胃則會加重病情,因此少用苦寒之藥。
清燥救肺湯出自《醫門法律》,全方藥物組成及每味藥的炮製方法為:桑葉(經霜者,去枝、秸稈,淨葉)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甘草、胡麻仁(炒,研)各一錢,真阿膠八分,人參、杏仁(泡,去皮尖,炒黃)各七分,枇杷葉(刷去毛,蜜塗,炙黃)一片。具體用法是: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