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解放70周年。在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貴德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勵精圖治,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迎來一次又一次發展跨越,創造了史詩般的人間奇蹟。
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通訊員 童世鈺 攝)
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升
1949年9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黃河、挺進貴德,紅旗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上空高高飄揚。從此,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農牧民群眾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然而,與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一樣,剛剛獲得解放的貴德一片凋敝。農業農村生產條件落後,生產力低下,群眾家徒四壁,兩手空空。
面對困境,勤勞的貴德人,將一腔建設的激情投向了他們深愛著的這片土地,在黃河之畔拉開了經濟建設的大幕。
上世紀50年代初,史春奎創春小麥全國紀錄,成為豐產模範;上世紀70年代,大史家人戰天鬥地,成為全省學大寨典型。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在努力實現吃飽穿暖的夢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貴德縣委、縣政府帶領各族幹部群眾,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深化改革整體推進,以善作善成增強改革實效。圍繞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著力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子,改革支撐發展的動力作用逐步得以顯現。
已至耄耋之年的柳維元出生於河東鄉周家村,吃上飯、吃飽飯,是他兒時最大的奢望和夢想。今天,老人將那一段歷史丟在了塵封的記憶中,在家中揮毫潑墨、養花種草,安享晚年生活,享受著經濟發展帶給百姓的福祉。
「獲得感」一詞,也許就是群眾對幸福生活最美的詮釋,也是對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定義。
上世紀 70 年代的玉皇閣(通訊員 朱昌榮 攝)
如今的玉皇閣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通訊員 童世鈺 攝)
產業結構持續趨優向好
穿越艱難與滄桑,心懷希望與夢想。
調整產業結構,既要尊重農民的意願、尊重當地的現有條件和資源,更要尊重市場的供需。這樣,才能在雄關漫道的發展徵程中蹄疾步穩、踏石留印。
如今的貴德縣,全力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依託貴德資源優勢,建設文化旅遊產業創業園和各類主題園區,推動貴德本土產品知名度不斷擴大、貿易額持續攀升……
70年悽風苦雨創業,70年艱難,玉汝於成。貴德縣一屆又一屆的領導班子,唯以「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的態度,一諾抵千金、一步一腳印,以真心換得民心,把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做在實處,接受著人民與歷史的檢驗。
毛驢車是當時農牧區主要交通工具
如今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通訊員 童世鈺 攝)
城鄉面貌建設日新月異
穿越漫長而短暫的70載春夏秋冬,透視滄桑歷史的驚鴻一瞥,貴德縣這艘潤透發展、沉浸開放的航母,傲然行駛在中國夢的壯闊江心裡。
土生土長的貴德縣文聯主席胡躍崗回顧過去,貴德貧窮而又弱不禁風。住的是小平房、走的是土路,到一趟西寧來回五六天,群眾生活基本上還停留在原始傳統的水平。
絕處逢生,窮則思變。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了城鎮和農牧區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牧區發展日新月異。
心中的理想一旦點燃,夢想也將不再遙遠。
70年來,一幅幅生態宜居、恬靜舒適的城鄉山水畫卷正在貴德大地徐徐展開。
生態環境治理善作善成
不論你離三江源有多遠,但你和你的子孫都在和三江源發生密切的聯繫。因為,這裡是中國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
黃河溼地邊的水鳥不斷增多,昔日的沙灘披上了綠色外衣,荒山坡上的灌木叢中野生動物出沒其間,一幅人、鳥、生態和諧與靈動的美麗畫卷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與貴德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息息相關。隨著「四個扎紮實實」在貴德落地生根,當地持續深入推進「生態立縣」戰略,謀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從芊恣湖的螃蟹到特色藏系羊,在特色養殖中找出一條生態路子;從薰衣草花海到花田美地農場,在鄉村保護中探索出了生態與旅遊的結合點;從地質公園到水車廣場,在生態環保中開闢了一條旅遊觀光的風景線,「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裡是貴德人賴以生存的家園,這裡是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教育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通訊員 童世鈺 攝)
各項社會事業統籌推進
70年前的貴德縣城滿目瘡痍,40年前的河陰鎮一片蕭條。群眾窘迫的生活狀況,是全國形勢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的是生產不足、效率低下、供應失調、保障脆弱。
貴德,一次次衝決舊體制,一次次陶鑄新思維,始終把民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全力推進「九個一批」行動計劃和十個行業扶貧措施落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15年免費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制度,村級衛生室實現全覆蓋。文化事業得到空前發展,節慶文體活動逐步形成品牌化。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強化就業援助服務。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四大保險」為支撐,「三條保障線」為依託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完善,構建了「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儘管民生這條道路荊棘叢生,但勤勞、勇敢、智慧的貴德人眾志成城、奮力拼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交通格局逐步完善,經濟發展迅速提升。
旅遊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春風吹綠河陰小鎮,梨花叢中遊人如織;夏雨打溼丹霞山巖,農家院中歌聲飛揚;秋色染遍黃河兩岸,貴德古城奼紫嫣紅;春雪覆蓋東山之巔,扎倉溫泉休閒養生。
「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金字招牌,為貴德旅遊產業的發展樹立了獨特的形象標誌和核心旅遊吸引力。旅遊經濟快速增長,向全域全季全時遊發力,旅遊業已經成為當地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貴德縣委、縣政府在做大做強旅遊這塊「大蛋糕」時,秉承旅遊精準扶貧的發展思路,採取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智力扶貧的方式,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的思路,指導農戶發展集賞、觀、遊、吃、購、休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遊,建設休閒農莊、民俗村、旅遊村和自駕遊基地。當地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旅遊帶給他們生活的巨大變化。
黨組織凝聚力全面提高
70載,貴德的巨變足夠波瀾壯闊,足以動人心魄。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在各項優惠政策的沐浴下,這個多民族家園中更是百花齊放。
貴德全縣農牧區、「兩新」組織、學校等各領域黨建工作得到統籌推進。強化幹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了各級幹部,幹部管理工作更趨規範。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形成了「書記抓、抓書記」和「理直氣壯抓黨建、旗幟鮮明抓黨建」的濃厚氛圍。從嚴落實選人用人規矩,幹部公信度進一步提升。嚴格落實「兩個責任」,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在新的歷史徵程上,貴德縣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四個扎紮實實」和「一優兩高」為統領,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各族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建設綠色文明和諧美麗小康新貴德,書寫絢麗燦爛的歷史華章。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中共貴德縣委宣傳部提供)
作者:祁萬強 通訊員 童世鈺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