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兆霞
本報通訊員 何乃華
五蓮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籍平臺共有智力殘疾學生202名,其中在校生55名,其餘是需要送教上門的重度殘疾孩子。平時住校和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孩子大約40名。日前,記者來到學校採訪。
工作日期間,每天11:20,孩子們都會在帶班領導和生活老師的帶領下列隊走進食堂用餐。
這一天也不例外。當孩子們一走進食堂,頓時興奮起來,「阿姨,阿姨……」不停地叫著。「晶晶,夢菲……」炊事員趙武彩一邊分菜,一邊回應著。
炊事員趙武彩不光能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而且還記住了每個孩子不同的口味。
「胡明傑不愛吃蔬菜,只愛吃火腿腸和炒辣菜,我們就強制他吃些蔬菜,並喝些菜湯;邱夢菲臉上長青春痘,不宜吃辛辣的東西,我們就儘量不給她的菜裡放辣椒……」趙武彩如數家珍。
「其實,不光炊事員,我們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基本上都記住了孩子們的姓名。」校長劉克波解釋說,對殘疾孩子需要通過「一生一案」進行個性化教育。由於學校經常召開「學情」分析會,他們不光記住了每一個孩子的姓名,還記住了他們的家庭情況及發病原因、生活習慣和個性特點等。
11:38,陸續有孩子吃飽了。讓人訝異的是,孩子們都自覺排隊在洗刷處用水衝刷餐具,然後放到統一的置放處。接下來,男生開始拖地,女生們開始擦飯桌。
「孩子們幹活非常自覺,都搶著幹。其實,他們幹了,我們也要重新再幹一遍。之所以讓孩子們幹,主要是培養他們的自理和自立能力。」生活管理員陳剛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還沒走到培智班六年級教室門口,記者就隔牆聽到了女孩背誦古詩響亮的聲音。
背誦古詩的孩子叫何曉,在生活語文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已能較為熟練地背誦一首古詩了。雖然第三句「誰知盤中餐」中的「誰知盤」記不住了,只好拖了長音混了過去,但她依然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儘管特殊教育學校文化課的知識較為淺顯而簡單,但對於智力殘疾孩子來說,要學懂並掌握絕非易事。通常情況下,讓他們學會一個字都需要費很長時間和很多精力,可是,這裡的教師們從不放棄對孩子們教育的努力。
不光關愛孩子們的學習,老師們更關心孩子們的成長。培智一年級班主任孫杰講述了班裡女生李春芳(化名)的故事:前年秋天李春芳剛入學時,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即使是在媽媽陪學、陪餐的情況下,還經常把大便拉在褲子裡、教室裡、樓道裡。看到這一情況,孫杰讓其媽媽試著逐漸放棄陪護。失去了媽媽依靠的李春芳,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自理能力得到了鍛鍊,如今,她不需要媽媽陪護就能主動到廁所大小便。看到女兒的變化,李春芳的媽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