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懷化市中心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楊彩雲,下面從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我從事22年特殊教育的體會和感悟。
為人師更為人母 教育與關懷並重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我與萬千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信仰。1998年,我從瀏陽師範學校特教專業畢業,讀書時就對特校教師有熱切的情懷,但當我真正接觸特殊兒童之後,我才發現做好一名特校教師比較難。面對這些孩子,和他們說話,他們聽不到;跟他們交流,他們看不懂。但我堅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為了教聽障學生發音,我用誇張的口型示範,讓孩子們摸我的喉嚨感受聲帶的振動,摸著鼻子、吹著紙條,感受氣息的流動,幾遍、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覆訓練,一個學期過去,孩子們終於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詞語。
默默(化名)是我帶過時間最長的學生,患有聽力與智力雙重障礙,剛入校時走不穩路,拿到東西就往嘴裡送,經常大小便失禁,生活自理困難。生活上,我手把手教他穿衣、洗臉、吃飯,照料他上廁所、睡覺;課堂上,我用小紅花鼓勵他靜坐,讓他明白上課的規矩,一筆一划地教他寫字,認字,教他打手語與人溝通。經過九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不僅能完全自理,而且能自我約束,更讓我欣慰的是,他會主動幫助老師提東西,會給老師讓座,在家孝敬長輩,主動做家務。
我校聽障、智障學生來自全市各地,80%食宿在學校。我們與其說是他們的老師,更像是他們的母親。生活自理能力差,我們就手把手教他們洗臉刷牙、穿衣戴帽、整理床鋪;腿腳不靈便,我們就攙扶他們上廁所、帶他們做康復訓練;生病了,我們會第一時間送醫看病,端水餵藥……辛勞和汗水,在孩子們燦爛的微笑下顯得不值一提,愛、責任與堅守是我們特校教師始終秉承的教育理念。
開發潛能展特長 每顆星星都閃亮
2018年5月,學校安排我負責排練學生舞蹈,參加第九屆全省殘疾人藝術匯演。我利用所有課餘時間,從一個眼神,到一個揮舞動作,到合音樂節拍,一對一帶練,反覆示範。特殊教育是「慢」的藝術,對於普通孩子很簡單的事,他們卻需要長時間、上百遍的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我們的舞蹈《墨香雅童》終於登上省裡的大舞臺並獲獎。我忘不了學生跟我說:「我很喜歡燈光打在我身上,翩翩起舞的樣子」。那一刻,我覺得一切辛苦與付出都是值得的,她們發光發熱了,她們獲得了大家的掌聲和認可。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的學生融入社會,有尊嚴、有質量地生活。擁有一技之長,對於他們至關重要。為此,我校開展了漆畫、草編、舞蹈、信息技術等特色課程,通過校外實踐、校企合作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充分挖掘潛能,儘可能給孩子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送教上門暖人心 教育扶貧展情懷
2017年,為響應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實現全市適齡殘疾兒童教育全覆蓋,我校對於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實施「送教上門」。從那時開始,我和我的同事們就背著教具,不懼風雨,不怕勞累,奔走在送教的路上。
小琴是我送教的一個學生,由於先天性重度腦癱,四肢肌肉萎縮無力,左手蜷著,站立不穩。而她的母親因為意外癱瘓在床,父親迫於經濟壓力,常年在外打工。見到她的第一眼,她正趴著牆角吃力地往前挪動,我的心不禁揪了起來,扶她坐好後,就下定決心要給予這個孩子最大的關愛,盡全力幫助這個苦難的家庭。剛開始,我幫她按摩手臂肌肉,等肌肉不再那麼緊繃時,嘗試把她握拳的手指一根根掰開,揉捏掌心和手指關節。經過反覆松解訓練後,再教她練習抓握小球,從最開始兩個手指去觸碰圓球,到後來可以一隻手抓住圓球。隨著她運動能力的提高,我又讓她坐著與我互動,完成較難的接球動作。再後來,我有意識地帶她去空地,訓練她的站、走、跑等運動能力,和她做一些拋接玩具球的遊戲。經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反覆訓練,小琴現在已經學會了摺紙、縫衣服,做飯等做一系列生活技能。像小琴這樣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我校目前有22人,全體教師累計送教上門1000餘人次。
特殊教育雖然寂寞,不能像普通學校老師那樣,感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但是折損的花朵也有向陽生長的夢想,這群特殊的孩子,在我們的幫助下,從自卑到自信,從軟弱到堅強,從無助到自立,從害怕與人交流到積極融入社會,他們戰勝了苦難,戰勝了生活。今年是我從事特教的第22個年頭,又是一個新徵程的起點,育殘成才的甘甜讓我的青春無怨無悔,熱愛特殊教育初心不改,獻身特殊教育矢志不渝!
(記者 楊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