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前夕,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等全國政協一行25人,前往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望城校區—長沙市培智特殊教育學校慰問師生,觀看學生抗疫主題繪畫作品展,觀摩教育教學活動並與教師座談,並給予學校高起點和特色辦學高度好評。
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和孩子們親切交談
此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陳東升副司長和督導專家一行來校考察調研,充分肯定學校在探索現代學校治理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江蘇省特殊教育骨幹校長研修班、廣州市特殊教育王麗名師工作室團隊等全國特教同行慕名前來考察交流。全國知名教育學者張文質讚譽學校是他見過國內中小學最漂亮的學校。該校以生態化理念引領現代學校治理,破例成為中國少年培育聯盟基地校,聯合國教科文中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學校……
自2019年9月開辦以來,這所新學校為何通過短短一年發展備受廣泛關注,贏得普遍讚譽?這所學校究竟有怎樣的奧秘?近日,記者走進學校,探尋長沙市培智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奧秘。
2019年6月,在特殊教育崗位上耕耘了20年的正高級教師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王磊,受命擔任這所新學校的執行校長。上任前,總校長胡建郭囑託他「起點決定了學校發展的高度,新學校一定要開好頭。」他意識到,自己不僅是身份變了,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高度——頂層規劃學校發展
選址即選擇一種關係
一所學校的選址對很多校長來說可能不是特別重要,或者不是他們思考的問題,然而在王磊的眼裡卻顯得尤為重要。他說很幸運參與2016年長沙市委市政府籌劃學校選址工作,當時他提出基於融合教育理念和特殊學校建設標準的選址建議被採納。學校現址有西面建成的大學和北面的企業,東有正在建設中的社區和小學,南面規劃了一所初中。這在王磊看來是特殊學校比較理想的位置。
「選址就是給學校選擇一種關係。」在他看來「學校不是孤立的存在,未來學校是沒有『圍牆』的,特殊學校更應打破物理障礙進而突破人文障礙,走出封閉和隔離,實現與社會雙向互動,給智力與發展障礙學生走入社區,走向社會提供了一個更開放的時空。」
注重辦學頂層規劃設計
在辦學之初,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胡建郭和黨委書記聶兵多次組織領導班子和中層管理團隊,專題研究新校區的辦學規劃。還特別邀請了全國著名的教育學者、湖南師範大學劉鐵芳教授的團隊,梳理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110多年來積澱的豐厚文化,對新校的辦學整體規划進行了論證和提升,形成了「辦一所溫暖孩子一生的大學校」的辦學願景;「人和為本、生態辦學、點亮生命」的辦學思想;「親、愛、精、誠」的校訓;「讓每一個孩子發出生命的亮光」的學校精神;將「植根中國,面向世界與未來,構建高度協同的育人體系,創建具有國際視野和國內一流的現代學校」作為辦學目標;確立了「愛生命、能生存、會生活、善合作、樂生長」的育人目標和「生命多彩課程體系」作為學校課程特色;「以生態化生命課程為統領的藝體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智慧教育和職業技教育特色群」著力構建辦學特色。
在王磊看來,長沙特校這一高屋建瓴為新校區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之基。為了避免構想成為空中樓閣,王磊幾乎每周都在學校官微《校長周記》欄目,以及利用教職工大會向教職員工闡述學校文化的內涵。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句話背後都有一篇豐富的文章,要做好這篇文章需要所有成員的理解認同,更需要全員行動。」
讓建築融入思想與課程
王磊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所學校與眾不同的是從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等辦學者都全程參與,確保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課程理念融入建築與空間設計之中。」記者站在學校綜合樓較為明晰地看到,從學前到義務教育,再到職業教育三階「回」字形建築群。
負責學校文化建設的辦公室主任黃陽告訴記者,三個學段的教室、衛生間設計和視覺標識等,從空間、高度、表達方式等都充分體現學段特點。如衛生間的標誌,是從學生視角出發,設計了三套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性別標誌。黃主任說「這樣的設計是為學生呈現一個逐步社會化的生態環境,到了職業教育段的環境和社會環境基本一致,以促使他們更順利地融入社會。」記者注意到每個房間門口與走廊銜接處都有各種顏色的視覺提示,上下樓梯都進行左右分色,每一棟樓都有一個專屬的動物和色彩進行區分,便於學生進行視覺識別,尤其對學前和不識字的學生來說顯得非常必要。
變革學校內部機構設置
學校內設機構臃腫和行政化傾向一直是學校育人缺乏合力的障礙。2019年6月 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激發學校生機活力,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保障學校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學校領導班子意識到這是一個變革機遇和全新的探索。學校設置黨政辦公室、課程管理中心和後勤服務中心,主要將傳統的教育處、教務處、教研處、團委、少先隊等全面整合到課程管理中心,分為課程發展、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三個模塊。
王磊向記者介紹,這種「一辦兩中心「的內設機構,弱化了行政性,更加凸顯了教育的規律、辦學的規律和育人的規律,從根子上改變了過去教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由傳統單一的垂直管理方式,轉向條塊結合的扁平化的管理,能夠更好地支撐課程運作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能夠高度集成資源,最重要的能夠支撐全面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學校「一辦兩中心」的內設機構,被同行戲稱為「中國最簡潔的學校」。
在這所學校,我們所感受的高度不再是目力所及的高度,而是一種精神的高度、思想和行動的高度。
黨建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到校採訪期間,教師辦公桌上一個鮮紅的示範崗牌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黨支部書記董豔莎向記者介紹「這是黨員教師的標誌,雖然崗位示範牌只有幾十克重,但有了這一黨員身份的象徵,就意味著身上的責任重千斤。我們通過黨員示範班、黨員示範崗、黨員示範課、黨員志願服務隊等形式,不斷強化黨員的身份意識,深度挖掘黨員的示範引領作用,讓黨員成為學校教師團隊中的先鋒,讓支部成為學校發展的堅強後盾。」
在學校的黨建宣傳欄裡,我們看到支部「五四好青年•職業賦使命」的黨員專題座談會,「青春夢激揚•紅心向著黨」黨員集體過生日,「我們與新校共成長」師德師風演講比賽等活動的報導。透過這些文字和照片,記者真切感受到了黨支部在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黨支部組織開展「五四好青年•職業賦使命」的黨員專題座談會
記者還了解到,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支部第一時間在線上把黨員團結起來,成立抗擊疫情志願服務隊參與線上教學、心理輔導、為疫區捐款捐物等。針對集體視頻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低和康複目標達成不佳的困境,黨員教師們志願對家長進行一對一康複方法和技能傳授。二年級學生黃俊熹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次疫情期間多虧了老師們的指導,如果沒有老師們耐心、專業的答疑,我們做家長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支部將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全面融合,孵化出了「黨建+志願服務」特色黨建模式。在學校成立了服務學生、家長、教師的「心理輔導」、「教師社團」、「安全保衛」、「青年志願者」四個志願者服務崗。多次參加學校志願服務的黨員教師曾倩嵐告訴記者「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員,只要是學校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帶頭上,作為一名黨員教師,能用實際行動為師生服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寬度——小學校的大視野
把小學校辦成大學校
在很多老師的辦公桌上記者發現了學校編印的《親愛手冊—教職員工讀本》,當我們問及「辦溫暖孩子一生的大學校」辦學願景中「大學校」的內涵是什麼時,老師們幾乎都能回答「大情懷、大教育、大社會、大自然。」
學校是立於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學校內部也是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基於這樣的理解,後勤服務中心主任彭雅琴介紹「學校注重在園林設計上體現兒童哲學、育人功能和審美價值,採用自然生態的方式來種植樹木和花草,儘量減少園藝因素和人為痕跡。記者漫步校園,多了一份『野趣』」。她指著行道邊的樹木說「我們很少在校園內種植綠籬,讓學生們都可以零距離地走進自然、親近自然」。
校園裡隨處可見的「童趣」和「野趣」
學校不是一所隔離的學校,這所學校應該敞開學校的大門,把學校放在大教育的背景當中來進行考量,促進與普通學校的深度融合和交往。記者在課程管理中心,看到團隊正在策劃即將舉行的「運動狂歡節」中的普特融合特奧運動項目。正在主持策劃活動的支部書記董豔莎向記者介紹「培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這種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把學生發展放在社會大背景中,拓展學生生活時空。「大學校」就是指教學不再局限在教室和校園這個小空間,老師們以協同班為單位帶著學生經常走進超市、銀行、博物館等場所開展融合教育活動。」
學生在消防隊員的指導下參加消防疏散演習訓練
「目前,學校正積極聯合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湖南師範大學等一批學校籌建長沙普特融合教育聯盟,推動融合教育,重構教育新生態。」董書記對記者說。
記者還了解到,學校剛剛成功申報『十三五』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態化教育理念下培智學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正在忙著開題籌備工作。
構建教育生態化系統
總校長胡建郭說「長沙特殊教育學校歷經了110多年的發展,學校應給予新校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為百年特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執掌新校,王磊基於生態系統理論和全人教育、融合教育、可持續發展理念等,大膽提出了「生態化教育」思想,並在新校這片實驗田展開實踐探索。
在前不久,王磊受邀在全國新型特教學校發展共同體論壇活動上,推介學校生態化教育思想與實踐,受到全國教育同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王磊認為生態化教育有三個維度。一維是小生態,基於兒童教育的生態,強調知情意行,教育要激活兒童的可能性,促進他們自主自由地發展。二維中生態即基於學校教育的生態,那麼我們想通過去構建和諧的人際生態、課程生態、環境生態、管理生態、組織生態、資源生態、傳播生態等等,來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的發展。三維大生態主要是學校、家庭、社會和自然構成的大生態圈。當下社會,由於特殊分類和隔離的教育,導致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知還很不全面,甚至還有很多歧視和誤解。學校通過推動融合教育來引導家長、社會正確認識特殊兒童,構建一個高度協同的育人生態系統作為他們的使命。希望以學校一己之力去改善社會的生態,從而來構建和諧的社會。
一所小小的學校,有著如此宏大的夢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著如此恢弘的生命寬度,眼前這位滔滔不絕向我們介紹辦學實踐的年輕校長和這所百年特校令人崇敬。
厚度——構建生態課程體系
建構生命多彩課程
2016年,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抓住機遇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王輝啟智教育導師工作室」,展開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的實踐研究。歷時三年,建構了學校八大核心課程+外圍康復、優能、預職、職業四大選擇性」生命多彩課程」框架,形成了《培智義務教育課程綱要》《培智義務教育課程評估手冊》等系列研究成果,受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全國很多特教專家的充分肯定。目前成果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和200多所學校推廣運用。這一研究成果對全國培智教育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貢獻,也為新校區課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校公開出版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研究系列成果
記者發現,這所學校對課程建設極為重視。按照王磊的觀點是「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內核在課程。」他說「學校的環境創設、功能室建設,師資引進等一切工作都是基於課程而展開的。」
董豔莎書記的另一個身份是課程中心主任,她向記者介紹學校的「三全課程」理念。「學校通過全時、全程和全員實現學生在入校的全時段、全過程享受到全課程服務。一般公辦特殊學校的編入課程的課時量大約在3小時左右,而我們現在的課時量可以達到6-7小時,也就是說學生在這裡學習一天相當於其它學校兩天的課時量。」
記者在現場看到,學生從入校到放學全程都有一主一輔的專業教師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就連午餐、午休等這些活動都有學習目標植入。真正回應了 「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
「劉浩添此前在機構進行康復訓練,來學校一年時間,進步很大,尤其是生活能力方面最為明顯。」剛剛升入二年級的浩添爸爸高興地告訴記者。
精心設計課程環境
記者在校園裡看到了大量的橘子樹、柚子樹、柿子樹、石榴樹等,並且很多都已經掛了果。王磊帶領我們參觀時特別向我們做了詳細介紹「學校充分地發揮土地的生產功能,種植的樹木中70%以上都是果樹,營造適宜的課程環境,讓孩子在自然的情境當中學習,在生活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在園林設計中早就考慮與課程銜接,校園一花一草都體現了課程功能和育人功能,桑葉養蠶、杏樹葉做書籤、熬製柚子茶……這些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順應時節,隨時隨地運用於教學。」 王磊指著最北面百米蔬果長廊告訴記者「9月2日上午,盧展工副主席就站在這個地方,與正在勞動的師生們進行親切交流,盧主席對學校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品質和技能表示讚賞。」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給蔬菜澆水
記者還發現學校的教室也與其它學校不同。「我們的教室設計採用「1+3」的方式,1是傳統的教室空間,在教室裡面還有一個相對獨立又開放的辦公室,在這個組合裡面,還設置了教學具室和獨立衛生間。「後勤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文介紹「這種空間與環境設計均源於課程,考慮給孩子提供一個更生活化的一個情境,有效支撐課程運作。
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發情緒,協同教學老師對其進行情緒安撫
在教學班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突發情緒,協同教師迅速將孩子帶離教學區,在辦公室的情緒安撫區撫慰孩子的情緒。相鄰班級裡的孩子正有序排隊在教室洗手區進行洗手學習。
陳文說「我們特別重視隱性教育的作用,希望改變抽象的說教,以隱性的環境正面引導學生。」記者在校園裡到處可見圖文結合的視覺化環境和溫馨的提示,處處透露出人文關懷。
他還向我們介紹,以前功能室怎麼建怎麼用?設備怎麼買?很多時候都是拍腦袋決策,現在依據以課程統領課程環境建設的思路後,徹底解決了功能室無人用或搶著用的矛盾。學校已建成耗資600多萬元的400平米的高標準水療康復館,1400平米的綜合運動康復館,完全依照120平米居家設計的家政室,正在建設中的多感官訓練室、瑜伽康復室、書法康復室等一大批康復功能室,並配套「一室一課表」,為課程運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設計多彩的課程活動
一般學校由於採用多線垂直管理方式,常常導致教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學校在調整內設機構的同時,啟動了首屆「YI彩」課程節,用大課程節統整學校的各類活動,引領師生生活秩序。課程節活動設計,以學生生活為主線,以學校時節為軸點,設計了藝術狂歡節、運動狂歡節、豐收節等。
從這些活動的設計中,記者充分感受到了以課程為中心的機構變革和課程統領學校工作所蘊含的管理智慧和育人魅力。這些對普通學校變革都有具有啟示甚至是借鑑意義。
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學校首屆運動狂歡節
「學校所有活動都全方位目標植入,以課程引領學校生活秩序、課堂生活秩序、班級生活秩序、業餘生活秩序,讓兒童生活充滿兒童味、自然味。」董豔莎說「原來一個老師要應付教育、教務、團委等各條線布置的活動任務,現在老師們只對接一個處室的活動,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大大提高了育人效果。」
記者還發現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教師的活動也嵌入在學生活動之中。「這樣是希望引導教師過一種有課程意味的專業生活。」董豔莎這樣解說。
學校為拓展學生生活時空,組織了生態園研學活動、民生銀行融合活動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記者隨便翻開生態園研學活動課程手冊,看到老師們為每一個學生設計的活動都嵌入明確目標。課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陶冶告訴記者「每次活動前,老師們都會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個別化學習目標,實現把課堂搬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幫助孩子獲得最直接的社會經驗,使學校生態化課程體系在校外生活中得以延伸。」
「從評估到目標確定再到活動設計和實施,儘管要做大量而細緻的工作,但看到學生們從中受益,很有成就感,」參與活動策劃的李紅丹老師告訴記者。
記者還注意到,學校主要是監控課程評估和學習目標設計,把課程活動設計與實施賦予協同組更大自主權。在這所學校記者真實感受到了老師由課程執行者轉變為研究者和創造者。
外引內培課程師資
為了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長沙市委市政府給予特殊教育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獲批成為第一個可以直接赴高校進行招聘的學校,已經連續三年赴全國各地高效招聘100餘名專業教師,優秀教師隊伍為課程運作和學生發展提供了最強勁的支撐。
「學校依據生態化理念和課程需求,招錄的普通師範院校學科教師和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比例大約為4:6,這是實施協同教學的重要保障,也可以實現跨專業和跨學科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課程管理中心負責教師發展的副主任彭馨葉告訴記者「引進的新教師在入職前需要進行為期兩個月集中的理論培訓與跟崗實踐,不僅是課堂教學,還要承擔學生生活的護理和指導。」這個培訓也被老師們戲稱為「魔鬼訓練營」。崗前兩個月的集中培訓,恐怕在全國也是極其少見的。
王磊說「這樣做的目的有特殊學校的特殊性,也是在較短的時間裡迅速讓新老師形成學校認同和職業認同,掌握教學的技能,適應學校協同育人的要求,讓新老師穩健走好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2020年新教師參加入職儀式
「學校還特別關注教師入職後的培養和發展。長沙特校歷經多年探索,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學科、名師、導師三級工作室模式。在王輝啟智教育導師工作室和胡曉毅自閉症康復教育導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又新成立了裴虹教學具研發導師工作室。」彭馨葉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導師工作室以課題和項目為載體,通過理論培訓、實踐操作、跟崗指導、課例研修等多種方式,培育了一批骨幹名師。在全國首創的特殊教育導師工作室模式,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破解了學校重大發展問題,提升了培訓效果,培育了骨幹名師,產生了豐碩研究成果,創新了校本培訓範式等,全國很多學校慕名前來學習取經。」
課程決定了一所學校的厚度,也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厚度。學校構建的生命多彩課程體系,將點亮孩子的生命,讓厚實的生命能夠自如應對未來生活的種種挑戰。
力度——高度自治全面協同
成立教師自治委員會
到底的是放還是收,這是管理的一個哲學問題。在王磊看來,高度自治是現代學校的重要特徵。把學校的治理與發展的自主權交給教師,充分相信教師,儘可能減少學校行政幹預,教師自治更能為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賦能。
建校之初在學校的指導下成立了教師自治委員會,下設了師愛協會,公寓管理協會,青年志願者協會、安防協會和社團協會五個協會。「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阿里巴巴執行副總裁曾鳴教授在為《重新定義公司》撰寫的序中提到。學校充分為教師參與學校自治賦能,老師們自主全面參與學校各項工作,從而實現了學校治理增效的目標。
負責教師自治委員會工作的胡孌奚老師說「我感覺學校就是我們的家,家裡的事情每個人自然要去參與和奉獻,學校自治委員會給予了每個人參與的平臺和機會。」
學校領導為「教師自治委員會」揭牌
建立全面協同的教學機制
「到了這裡才感受沒有高度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是無法立足的,從評估、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實施等,每一項工作都必須是與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我也從來沒有感受團隊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今年剛從普校考入特校的夏至老師在青年教師座談會上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們希望能夠去建構一所最具有合作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學校。」董豔莎向記者介紹「特殊學校實施IEP個別教育計劃,要求團隊高度協同以支持課程運作。目前我們採用的是三個平行班級為一個協同組,協同組內有特殊教育、心理、語文、數學、康復、體育、音樂、舞蹈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跨領域、跨學科的教學協作團隊。這樣的優勢可以實現我們教師之間專業優勢互補,協同組一般由9位老師組成,其中有三名首席班主任,分別牽頭負責班級協同管理、協同教學、協同教研工作。其餘的教師均為協同班主任,全面參與班級管理和教學教研工作,這樣既可以讓每一個教師充分熟悉每一個學生,又能夠保證每一個課程實施的專業化,確保教學目標有效的達成。」
老師們正在實施協同教學
「團隊才能形成組織力,協同是最佳的育人方式。」 王磊極力推崇團隊協同的治校理念。他表示,長沙特校實施一校兩址的辦學模式,在協同辦學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兩個校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新格局。
協同教研助推教師發展
如何讓校本教研更有深度,更有品質,其實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尤其既要考慮跨學科的綜合教研,又要兼顧學科教研。學校對此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分別建立以協同班和學科組為單位的協同教研團隊,採用協同班教研和學科教研單雙周交替進行,天天小教研與每周五下午半天大教研活動交叉推進。協同教研團隊以長沙特校持續八年多形成的校本研修成果——「課堂觀察與評研」為載體,通過每年一個微課題,聚焦主題,以課例為依託,分解觀察點,借用觀察工具,持續展開深度研修。
對於平均年齡只有24周歲的年輕教師團隊,怎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記者很好奇。「確實,剛開始對誰做師傅讓我們管理團隊犯了難,在學校『協同』思想指引下,經過多輪頭腦風暴,我們提出了『眾智眾籌』的理念,組建了協同班級管理和學科學習雙共同體模式,在王輝啟智教育導師工作室引領下開展團隊研修。「董豔莎這樣回答記者。
被評為年度最佳師徒組合的王傑和譚黎明老師告訴記者「通過共同體研修,我們在王輝教授的指引下,立足課堂教學,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評估與教學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學校組織了讀書漂流、專業知識競賽、教學具設計製作大賽、教學比武等一系列活動,讓新教師得到了快速成長。」2019年入職的黃詩語老師坦言。
構建多元協同評價體系
特殊兒童由於其個體差異性,「一把尺子」的評價方式難以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探索新的評價體系是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重大課題。
董豔莎向記者介紹了學校通過構建生態化評價體系來促進師生協同發展的做法。
「我們堅持『從入口看出口『的生態評價理念,通過對學生進行前測評估,了解學生發展現狀,找到學生最近發展區,制定科學的學習目標並展開教學活動,學期中和學期末分別進行評估,分析學生目標達成度和各課程(領域)發展情況,同時依據後測評價調整目標與教學。同時我們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興趣、自主性、合作意識的培養,設立勞動、紀律、文明、運動四類勳章,以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我們還構建了協同團隊評價機制,淡化對個人的評價,突出對團隊的評價,激發了團隊的協同意識,提高了協同能力,使教師真正感受到個人成長與團隊進步緊密關聯。師生發展性多元評價充分激發了組織活力。」
暑假期間老師們冒著酷暑深入每一個新生家庭開展家庭教育生態評估
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王輝教授的指導下,學校還建立起基於IEP理念的「培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這一評價分為學習目標設計與達成和教學活動設計與開展2個維度、4個評價項目和16項評價內容,充分體現「以生為本、有效教學、以學論教」的評價理念。
「有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好課,也有了明確的方向,同時可以依據評價標準找到觀察點進行課堂觀察與評研。」青年教師陳柏蓮老師對記者說。
學校高度自治全面協同的理念與實踐,讓師生生命充盈力度,讓學校的發展更有力度。
老師們以協同組的形式參加專業閱讀知識搶答賽
溫度——眾智眾籌傳遞關愛
上好愛的第一課
「入校之前,我最擔心孩子難以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這是學前兒童涵涵媽媽在入學前感到焦慮的問題。這也是很多新生家長普遍的擔憂。然而,這一切很快就消退了。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學校,學校在暑假就啟動了新生家庭環境評估的工作。今年暑期78名教師冒著酷暑走進120名新生家庭,全面評估孩子和家庭環境,為入學活動和教學做準備。
穿上玩偶服的老師們正在歡迎新同學
9月7日是新生開學的日子,老師們身著卡通人偶服和學生親密互動、給學生發放小禮物、吹泡泡、打水仗等豐富的形式,如此別具一格的開學迎新活動受到了家長的普遍讚譽。
新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打水仗完全沒有陌生感
「孩子第一天就愛上了老師和學校,她回家說學校可以打水仗,連周末都吵著要去學校玩。」 一年級新生歡歡的媽媽對記者說。
課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陶冶告訴記者「為了讓新生迅速消除上學焦慮情緒,我們將『愛上老師、同學、班級和學校』作為開學第一個月的大目標。」
在學校官微《校長周記》中,記者讀到了這樣一句話「良好的師生依戀關係是好教育的起點。」學校的辦學理念正在通過這樣具體而生動的實踐中落地生根。
特別有「疫」義的一課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普通學校都積極響應長沙市教育局發出關於「停課不停學」的倡議。對於特殊學生要不要開展和能不能開展線上教學擺在了學校管理團隊面前的問題。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徵得家長理解支持和教育局的同意,學校停課不停學的工作幾乎與普通學校同期啟動。
基於學生特點和居家學習環境,學校精心設計了以居家衛生、居家健身、居家勞動、居家藝術休閒為主題的課程,採用線上資源推送和一對一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停課不停學系列活動。開發了居家安全、繪本故事、居家勞動、繪畫手工、親子遊戲、家庭律動、心理指導、防疫防控等戰「疫」小課堂系列課程資源,深受學生喜愛和家長歡迎。其中劉夢雪和彭貴斌兩位老師製作的微課資源在湖南教育電視臺進行展播。
黨員教師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總是衝鋒在前,示範引領。黨支部還組織策劃了93份特殊「疫」義包裹的活動,圍繞戰疫主題,以「畫信」的方式,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封能讀懂的信、學習用品、玩具及抗疫物資。這次活動得到了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湖南教育新聞網、瀟湘晨報、長沙晚報等十多家媒體的報導。
學校黨員教師為每個學生準備特殊「疫」義的包裹
就是這樣一所富有溫度的學校,點亮了特殊孩子的生命,溫暖了特殊孩子的家庭。採訪中,記者遇到了幾位在正在幫老師做教學具的家長「因為是新建學校,開始多少還是有些顧慮,通過一年時間,看到了老師們非常用心,看到了孩子成長變化,我們家長也更有信心……」一群家長和記者聊得歡聲笑語。
守護天使以愛留人
學校「守護天使」是最溫暖人心的活動,是對「人和為本」辦學思想的積極回應。每學期初教師自治委員會啟動守護天使活動,每位教職員工抽取守護的天使,以此默默守護傳遞溫暖。為了促進團隊協同,上學期開始又增加了團隊守護,每個團隊參與守護團隊的會議或活動,並給予一次以上的關懷行動。安防協會會長朱文新說「團隊守護讓我們團隊對其他工作有了更多了解和理解,安防協會的工作也得到了更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老師們收穫「守護天使」愛的擁抱
學校還啟動了員工關懷計劃。在教師公寓設置「便民服務箱」、實施彈性請假制度、為生日員工加餐等系列暖心項目。當老師們從校長和書記手中接過生日賀卡和巧克力時,都非常感動。教師自治委員會還成立了羽毛球、合唱等社團,策劃組織運動狂歡節、端午節、潑水狂歡、赴博物館開展遊學等系列活動。
「這些年輕的老師都是遠離家鄉來到長沙,我們要讓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老師們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教師自治委員會會長丁詩瑤老師說。
老師們偷偷告訴記者,今年520,校長在電子屏上寫道「我愛你們,正如你們深愛著每一個孩子。」 還和董書記自己掏錢買鮮花送給每位教職員工。
一個有溫度的校長和一群有溫度的老師,必將成就有溫度的學生。
深度——新枝盛放根植沃土
新枝葉茂,源於根深
王磊深知,新校是擁有了113年歷史的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綻發的新枝,一年綻放源於百年沉澱,一年業績是百年長特結出的碩果。在長沙市教育局的指導下學校將新校區戰略發展目標定位為「國際視野國內一流」,這是對新枝綻放的鞭策,也是長沙特教人對未來的憧憬。
對未來的發展,學校管理團隊充滿了信心,因為年輕的學校背後有著百年長沙特校源源不斷豐厚的文化滋養,有著學校領導班子和400多名教職員工強大的支持。
老師帶領孩子們在綠茵場上進行陽光運動
在採訪結束前,問及王磊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構想。他翻開工作筆記本的扉頁向記者展示「我要用我的生命鋪一片草地/築一座詩和童話的花園/讓孩子們融合在大自然和未來的微笑中間/使人們相信美/相信今天的希望就是明天的現實......」
「當我第一次朗讀顧城這首詩時,感覺就像是為我和我們這所學校量身定製的一樣!」 他說「未來會怎樣還有很多未知,畢竟還是構想,但第一步已經邁出,路在前方,挑戰很大,還需要踏實地一步一步去走……」
(通訊:黃陽 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