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惠喑」精神 聆聽無聲花開——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建校80年成果採擷
在江南無錫,有這樣一所學校,她以「惠喑」精神引領辦學,將「惠澤聽障學生」作為使命擔當,數十年如一日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用心聆聽無聲世界裡花開的聲音。她是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無錫地區僅有的一所十五年一貫制聽障教育學校。當時光的腳步來到2020年,這段用「愛與專業」書寫的特教情誼已延續80載春秋。
1940年,聽障人中的有識之士錢天序、陳祖耕、許廷榮等籌資創辦了無錫縣私立惠喑學校,為無錫聽障教育之濫觴。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學校在聾教育體制、學制、教學方式等方面積極探索,為編寫我國首套聾校語文教材及草創我國統一手勢語,作出了建設性貢獻。
改革開放後,學校先後創辦了學前教育、職業高中,初步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聽障學生發展需求的「學前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相貫通的現代特教體系。
新世紀以來,學校在「為聽障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目標指引下,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努力把聽障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術的社會有用人才。
80載特教之路,一路艱辛,一路芬芳,「惠澤聽障學生」的「惠喑」精神成為支撐學校發展的精神基石。在全體無錫特校人心中,「惠喑」不僅是財物施與,更是情感共鳴;不僅是尊重生命多樣性的人文關懷,也是尊重差異、科學補償的有效實踐,更是「為聽障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辦學目標下的歷史思考。
今天的無錫特校,正在傳承與創新中豐富「惠喑」的新時代內涵,乘著黨的十九大「辦好特殊教育」的東風,全力打造「內涵發展提升工程」,全面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惠喑教師」:
從優秀走向卓越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特教老師就是校園裡「最美的人」。
師者,身正為範。無錫特校以全國優秀教師周嬿為代表的「惠喑教師」群體,在「潤澤」教風引領下,詮釋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師德品格。他們以自身修養,養育學子心靈;他們自覺踐行教書育人先鋒行動,湧現出江蘇省「最美特教教師」提名獎謝蓉,「感動無錫」教育年度人物宋振芳,無錫市「人民滿意好教師」張燕玉,無錫市「五一巾幗標兵」曹錦暉、王禾,無錫市「五一創新能手」懷靜蓉等一批先鋒模範。
學校遵循特殊教育發展規律,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制定師資培養策略,形成了「三階段、多項目、名師領」的培養路徑。「三階段」即:按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職教育3個學段,做好教師職業規劃。學前段教師側重康復技能培養,樹立「人人都是康復師」的大康復理念;義務段教師側重學科教學、個別化教育技能的習得;高職段教師側重教師「雙技能」培養,向著「雙師型」教師邁進。「多項目」指打破學段、學科界限,以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為內容,組建項目團隊,以項目帶動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名師領」指通過邀請特級教師進特校、名師論壇等形式,發揮名師專業引領作用。
「三階段、多項目、名師領」的培養機制讓教師從滿懷仁愛之心,走向專業成長之路,從優秀走向卓越,實現了「雙師型」「精科研」的師資培養目標,為學校高質量辦學提供人力保障。
近5年來,無錫特校有15名教師獲得國家級別、省市級以上榮譽表彰;7名教師在市級教學技能賽、評優課中獲一等獎。由無錫市學科帶頭人陳雪英領銜的「陳雪英名師工作室」,每年赴全國多所特殊教育學校送教,地區輻射不斷擴大,學校也成為國家級別特殊教育校長與教師培訓基地學校。
「惠喑課程」:
打開多元發展之窗
「特殊教育是陪伴特殊孩子生命成長的過程,15年在校教育,我們將賦予這些孩子怎樣的生命品質?如何讓課程滿足學生多樣的需求?」這是日常工作中,無錫特教人時常討論的話題。
從2014年起,學校圍繞國家《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將「惠喑教育」理念課程化,以十五年一貫制課程構建為重點,系統研製學校課程規劃,歷經多年實踐,「惠喑課程」體系初現雛形。
「惠喑課程」旨在提高聽障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大核心素養,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領域,構建了以學業發展課程、潛能開發課程、社會參與課程為主的立體化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
其中,學業發展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著力於國家課程校本化。潛能開發課程採取「學校提供菜單式課程、學生教師雙向選擇、學生『走班』式學習」的組織模式,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目前共開設7大門類潛能課程39門。社會參與課程堅持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體化方向,增加融合活動和職業體驗,形成認知、實踐與體驗「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目前,學校共有結對單位44個、6個職業體驗基地,每學期組織職業體驗周活動。
走進無錫特校,「柳成蔭大師泥人傳習室」「趙紅育大師錫繡傳習室」等一批非遺文化工作室紅紅火火,標誌著學校職業課程與大師級工作室的「深度融合」。木工、烘焙、咖啡課堂遍地開花,幫助學生學習生活技能、發現生活之美。校外職業實踐基地的拓展,不斷加深學生職業體驗。
「惠喑課程」的開發,為特殊孩子打開了多元發展之窗。每一年,都有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被長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高校錄取。依託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惠喑舞蹈隊」連獲4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大獎,並應邀進京向黨和國家領導人獻演;2016年成立的「全國首支聽障學生軟式棒壘球隊」,在國內各次比賽中與健聽孩子同場競技,成績優異,並曾應邀代表中國赴日本參加亞太地區軟式棒壘球比賽;2017年成立的「全國首支聽障學生藝術體操隊」連獲兩屆「江蘇省快樂體操」比賽金獎……
「惠喑教學」:
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
「今天畫荷花,我盡力啦!」周末,小煊的朋友圈更新了幾幅練習圖,老師、同學紛紛點讚留言。看著朋友圈中的這一幕,曾經教過小煊3年語文的朱老師感慨不已:「沒想到,當年那個學什麼都吃力的孩子,現在發展得那麼好!」
小煊從小生活在無聲世界,學什麼都比其他孩子慢幾拍,進入小學後,他變得越來越自卑……針對小煊的情況,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家長組成的「一人一案」研究小組重新調整了他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方式,儘可能地運用多感官教學法,確保小煊學到知識。
在一次語文課上,課文中優美的古詩插圖引起了小煊的注意,他隨手在本子上畫下了他對古詩的理解,並興奮地捧著自己的「得意之作」送到老師面前。那一刻,老師突然找到了小煊的學習方法,並驚喜地發現,眼前這個孩子還真有繪畫天賦呢!在老師的鼓勵下,小煊通過配圖喜歡上了文字,還進入了學校小神筆美術課堂,在那裡捧回了人生第一個獎狀,那個愛笑的孩子又回來了!
就在去年,小煊考取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繪畫專業。在18歲成人儀式上,小煊母親動情致謝:「曾經我想過放棄,是特校的老師給予了我和我的孩子新的人生!這裡是特殊孩子學習的樂園,成長的家園!」
「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折翼的天使也是金子!」在無錫特校,像小煊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但學校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將堅定的教育信念轉化成改革創新的動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在「惠喑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尤為注重特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依託江蘇省基礎教育改革前瞻性教學改革試驗項目「聽障兒童『一人一案』身心整合式康復教育行動」,創新了「一人一案」「一生一課表」等個性化培養模式,組建了校內外專家隊伍,為在校生進行醫學、教學雙評估。日益完善的「惠喑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的教育,讓學子實現個性化成長。
「惠喑服務」:
推進全市融合教育
「辦一所溫暖的、受人尊敬的、為社會文明輸送養分的學校」,是新時代無錫特校辦學的新憧憬。學校立足區域特殊教育發展特點,以無錫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全新角色,積極開展「惠喑服務」,推動全市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指導中心以「融合教育三年推動計劃」為抓手,建立完善各類保障制度13項,做好全市融合教育頂層設計。2018年,指導中心「個別化教育」項目成功申報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2019年又與臺灣東華大學合作,啟動了「錫臺融合教育交流合作項目」。兩個項目的落地,大大提升了融合教育的社會知曉度,改善了隨班就讀學生的受教育環境,提高了他們的受教育質量。
指導中心還搭建培訓平臺,賦能教師成長。近兩年來,有5000多名普通學校教師參與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培訓。到2020年底,全市各街道鄉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將實現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全覆蓋,還將有超過40所普通學校成為全市融合教育示範校。更多的特需孩子將享受到融合教育的成果,開啟嶄新的人生。
在無錫特校發展史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多次與學校老師通信,探討關於盲聾啞教育的話題,他說:「盲聾啞教育雖非今日教育之重點,而必須力求改進,與他項教育同。」
「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今天,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特殊教育正迎來最好的時代。我們堅信,無錫特校必將乘著新時代春風,在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放飛夢想,讓「惠喑」理想在不懈奮鬥中夢想成真!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惠喑」二字,在80年櫛風沐雨後,正煥發出別樣的光彩。(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