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向「中國式應酬」說不

2020-12-2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重慶市合川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今日合川」消息,4月21日晚,合川區合陽城街道黨工委書記蔣永華接待外地來合川出差人員郭某,因飲酒造成郭某身體不適,送當地醫院救治無效死亡。目前,蔣永華已停職,有關部門正在調查處理中。

觥籌交錯、敬酒拼酒、不醉不歸……在中國,無酒不成席,無論在親朋好友的聚會中,還是在官場、商場等諸多應酬中,張揚地喝酒、拼命地喝酒,是搞活氣氛、達成目標的必殺技。事實上,「喝一大杯換10萬元業務」之類的橋段在一些商務應酬中屢見不鮮。前不久和一位地方銀行的負責人聊天,方知酒量是其業務工作人員一項不可多得的技能,甚至在面試環節,只要說酒量過硬,直接就能脫穎而出。很多人為此喝傷了肝,切掉了胃,甚至搭上了性命,但依然有人「萬死不辭」。

為什麼中國人尤其是那些精英們對飯局情有獨鍾?筆者以為,這大概要從中國式的應酬說起。所謂應酬,就是一種人際交往、建立情感聯繫的方式。在中國,無論是經商還是做官,都會有很多的應酬,很多人甚至以應酬多作為人生成功的標誌之一。所謂「中國式應酬」,是指當下大多數人的應酬,既不是古人的吟詩作對、燈會猜謎,也不是現代人的運動、聊天、演講、朗誦等,而是以應酬為平臺,達到平時正常工作中難以達成的目的。這種應酬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大魚大肉,一醉方休。

筆者搜索了一下關於應酬的「專業知識」,驀然發現這方面「成果斐然」。有專著《中國式應酬規則與潛規則》,主編推薦語指出:「事業生活,應酬無處不在;局裡局外,遍布各式規則……銘記:飯局就是大局,擺平就是水平。」另外還有《中國應酬學》、《應酬技巧》、《中國式商務應酬細節全攻略》,等等,真可謂周到細緻,應有盡有。

如果單純是好友相聚,「酒逢知己千杯少」,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飯局帶上了功利的色彩,帶上了利益博弈的色彩,那就變味了。俗話說,「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飯局上的主賓大多是公權力的掌握者,作為回報,其必然會對某些人「格外照顧」,「網開一面」。公共利益和公眾權益就這樣在觥籌交錯中成了交易的砝碼。這大約就是這類公務型飯局的「潛規則」吧。然而,公權力來自民眾權利的讓渡,領導幹部不過是承擔公共事務管理和為民服務的主體,理應依法行政、照章辦事,酒桌絕不應該是制定、產生規則的地方。更何況,類似的宴請浪費驚人,與剛解決溫飽的中國國情殊不相符。

飯局應酬多,歸根到底是一個社會風氣問題。要真正改變「中國式應酬」,除了頒布相關的制度,制定必要的懲罰措施,各職能部門必須嚴格管理,同時,更需要廣大民眾尤其是網民的有力監督。網絡就像一雙雙警惕的眼睛,對違紀官員有著強大的震懾作用。前不久泰州官員豪華宴請遭民眾圍堵,一官員餐桌下跪求饒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最終該官員被免職。這一事件想必會讓一些領導幹部在赴宴前三思而行。「八項規定」之所以能收到良好的成效,除了制度的強制作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民眾普遍參與了監督。今年4月19日,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等主流商業網站同步推出了網絡舉報監督專區,鼓勵廣大網民依法如實舉報違紀違法行為。這好比給利用公權力違法違紀者又上了一道緊箍咒。

還飯局以本來面目,向「中國式應酬」說不,是如今的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做到的事情。我們何不趁著「八項規定」的東風,匯聚各方力量,把那些與當代行政規則不相符合的「潛規則」統統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相關焦點

  • 向「中國式應酬」說不
    觥籌交錯、敬酒拼酒、不醉不歸……在中國,無酒不成席,無論在親朋好友的聚會中,還是在官場、商場等諸多應酬中,張揚地喝酒、拼命地喝酒,是搞活氣氛、達成目標的必殺技。事實上,「喝一大杯換10萬元業務」之類的橋段在一些商務應酬中屢見不鮮。前不久和一位地方銀行的負責人聊天,方知酒量是其業務工作人員一項不可多得的技能,甚至在面試環節,只要說酒量過硬,直接就能脫穎而出。
  • 中國式應酬:飯局上,一開口就說錯話,得罪人?看你中了哪幾點
    所謂飯局,不僅僅是百度上所說兩個或者以上的人們聚會吃飯,它的目的更是在人們的社交活動、思想交流上,為了慶祝、為了辦事,為了人際而產生的聚餐。尤其是在中國的飯局上,吃飯事小,設局事大。一頓飯局中,菜不一定非要是滿漢全席,但一定要吃一個明確的主題。
  • ⑦條中國式應酬
    第二:優質的人脈關係,一定是利益至上圈,善良並不代表放棄利益,無論和誰交往,利益捆綁都是最高明的社交手段,不要做爛好人,只講人情,不講利益,關係再好也會背叛,因為人性的善惡,都是受利益主宰的。第三:遇到困難的時候,能用錢解決,就不要透支人情,落難不討親戚家,買賣不去熟人店,遇到麻煩要習慣性地找陌生人用錢解決,良性的人際關係一定是用錢交友,用友賺錢,不斷循環。
  • 讓人又愛又恨的中國式應酬,如果躲不過,就請學會這門技術活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人情社會,能不能混得開,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你能力強不強,而是看你懂不懂為人處世,懂不懂應酬之道。可以說在中國,不管是職場、官場、生意場,只有是有人的地方,都離不開中國式應酬。當然,現在很多人,其實對中國式應酬很反感,覺得虛偽做作。面對需要應酬的場合,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但我們處在一個現實的社會,除了純技術人員之外,大多數工作都免不了人情禮往,如果想讓自己更多一點上升的機會,就必須懂一些人情世故。其實,也不要把人情世故想得那麼庸俗。人是群居動物,關係總是在這種你來我往的拉扯中,變得更加密切。
  • 中國式應酬:學會這3點,同事間關係鐵,領導不幫你都難
    中國是禮儀之邦,如果你接觸社會,那麼就免不了形形色色的應酬。中國又是以飯桌文化聞名的國家,那麼中國式的應酬就經常和飯局掛鈎。我聽見總是有人抱怨,現在這個社會「會做得不如會說的。」有的人也許平時看似不起眼,但一場應酬,從此同事關係好,領導重用他。
  • 中國式應酬下的職場霸凌
    他也只是跟我們說:"不喝不行啊,領導非讓你喝,你不喝就是不給他面子,之後這工作你也別想幹了。"勸酒行為的背後,更多的是領導對員工心理上的壓制。一杯酒裡,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喝了這杯酒,說明你是我的人,同時也向在場的人顯示了領導對於員工的控制力。通過這一行為領導的內心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
  • 中國式應酬:同樣的飯局上,笨的人吃的是飯,聰明人吃的是機會
    因此,在很多其他場合解決不了的事情,在飯局上大都能順利地解決。因為,一個飯局,表面上是在大家其樂融融、推杯換盞的吃飯;實際上,這是一個人際關係建立和職業生涯提升很好的一個局。面對現實的應酬中,你會發現,一個人在飯桌上和私下裡完全不一樣的一面。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就看他在飯局中的表現,幾乎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的品行,地位,格局和家教修養。
  • 《紐約時報》中文版刊文分析《中國式相親》
    原標題:中國式相親為何引來外國式關注?   相親節目《中國式相親》去年12月首播至今,官方微博被訪問了1.77億次,前三集點擊率超過2億次,節目中暴露的中國式婚戀觀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也因此受到《紐約時報》關注。
  • 人生何處不應酬:智商不用太高,能力不必太強,應酬本事絕不能差
    從古至今,應酬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更是一門「技術活」。甚至可以說,無論是職場、生意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有人在,凡有事在,就離不開應酬。正如《中國式應酬》中說的好: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先天的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不懂得應酬之道,那麼最終的結局往往是失敗。
  • 中國式應酬:飯局提前走,老實人才一一道別,聰明人都懂得這2點
    中國就是一個人情社會,懂得人情處事可能比你才富五車在社會上更能如魚得水。從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在飯桌上談事情,歷史上還有著名的鴻門宴、杯酒釋兵權等。我們生活中無論是求人辦事、表達感謝、還是聯絡感情擴展人脈都需要飯局。
  • 印度時報:中國人為何對向印度學習英語感興趣
    《印度時報》網站9月4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對向印度學習英語感興趣」,文章摘要如下。 中國人一直對印度人的英語水平感到驚奇。現在,有大批中國人正在採取切實措施向印度學習英語。在過去幾天裡,印度東方朗文出版公司在向中國出版商出售有關英語學習的書籍版權方面所取得的業績就最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 中國時報:臺灣須淘汰不務正業的「恐龍司法官」
    中國時報:臺灣須淘汰不務正業的「恐龍司法官」 2015-05-21 15:15:19」6日指出「法官法」的「個案評鑑制度」不能不治的五大病症。(陳信翰攝)   中新網5月21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1日評論稱,臺灣「法官法」上路3年,如同照妖鏡般,讓收賄、喝花酒、不務正業兼差賺錢的司法官一一現形,但職務法庭至今只將1名檢察官撤職,是否真能達到淘汰恐龍司法官的功能,有待觀察。
  • 官員吐槽公款吃喝 春節如何杜絕「中國式應酬」
    又是春節臨近,何不以「八項規定」之盾擋「中國式應酬」之矛?     他說,元旦、春節即將來臨,吉林省的各級黨政官員一定要遵守各項廉潔的紀律要求。節日期間一定不要用公款大吃大喝、請客送禮;不要用公款購買高檔香菸、高檔酒,互相走訪看望,送禮拜年;不要用公款到娛樂場所高消費,包括健身活動。  他還說,節日期間,各級官員不能接受禮金、各種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等,一定要做到遵紀守法。
  • 魅力式領導:餘紀忠時期時報系的選才策略、組織文化及影響
    受訪者中有透過統一招考進入《中國時報》工作(A11、A12、A15);有實習表現良好被留任(A1、A10);有因過去在高中、大學辦校刊累積許多作品的人,敢於向餘紀忠毛遂自薦,並獲得任用(A6、A10);亦有些是經由時報內部記者推薦,一個拉一個進入時報系(A6、A9、A11)。
  • 環球時報:Lingo Bus推動全球中文學習熱
    不僅如此,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金融大鱷羅傑斯,甚至西班牙王室,都開始重視中文學習。而這些,不過是全球各地中文學習熱潮的一個縮影。  漢語熱風靡全球  《環球時報》指出,當前越來越多的外國家庭開始重視子女的中文學習,貌似一夜之間全球都開始流行中國話。
  • 領導帶你去應酬,別在酒桌上說不該說的話,辜負了領導的用心
    從員工的角度來說,也算是給員工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所以既然領導選中了自己,就不能在一些小事上給領導丟臉,在酒桌上,我們可以不用刻意去表現什麼,因為這種場面一般都是見過世面的人物,在他們面前班門弄斧難免會讓人看了笑話去,最後還會給領導丟臉。但是我們卻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能說。
  • 演講與口才:應酬多說甜言蜜語,無論溜須拍馬,還是糖衣炮彈
    應酬的全過程是把你的一份意思傳達給別人,使對方受到感應,從而自動地幫助你、遷就你或同意你的要求,接受你的思想意識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應酬能否達到目的,取決於你能否說好場面話。應酬時說場面話是人際交往的關鍵環節,也是一門學問。如果說得不好,就會不倫不類、笑話百出;甚至扭捏作態,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在這裡,就讓最會說應酬話的人來告訴你,如何把各種場面話說好。
  • 人到中年請客應酬,牢記「三不請三不去」,不要花錢還吃啞巴虧
    所以經常會請客應酬來維持關係。飯局,就不是單純的吃飯,更多的是一個局。所以這個時候,就更需要懂得一些應酬的技巧,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花了錢,又吃了虧。小編前段時間,偶然發現了《中國式應酬》應酬這本書,看完這本書發現自己受益匪淺。今天給大家總結了其中還最重要的一個技巧「三不請三不去」,接下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陪領導去應酬,輪到你向客戶敬酒時,不會喝酒也別說這3句話
    在應酬的時候,都要好好應對對方讓自己喝酒,或者自己要向對方敬酒的情況。就比如陪領導去應酬,輪到你向客戶敬酒時,不會喝酒的話,也別說這3句話。一、直接說自己不會喝酒輪到你向客戶敬酒的時候,不會喝酒的話,先別直接說自己不會喝酒。因為這個是應酬的場合,剛好輪到要敬酒了,就直愣愣地說自己不會喝酒的話,很大的機率會把場面的氣氛搞僵。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英國爸爸們的中文學習壓力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老外學中文早已不算新聞。比如前段時間,《環球時報》記者在一個工作場合遇到英國外交大臣鮑裡斯·詹森。交談間,他便提到自己的女兒去中國參加夏令營了。然而,我們在媒體報導裡經常看到的老外學習中文的原因,未必是所有老外內心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