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 | 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

2020-12-22 澎湃新聞

閻連科,1958年8月出生於河南洛陽嵩縣田湖瑤溝,中國當代作家 。1985年,在河南大學政教系畢業。1991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發表中篇小說《年月日》 。1998年,發表長篇小說《日光流年》。2003年,發表長篇小說《受活》;同年,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2006年,發表長篇小說《丁莊夢》 。2008年,發表長篇小說《風雅頌》。2011年,長篇小說《四書》在港臺地區出版 。2013年,出版長篇小說《炸裂志》 。2014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2016年,出版長篇小說《日熄》 。

《時間與生命》

生命與時間是人生最為糾結的事情,一如藤和樹的纏繞,總是讓人難以分出主幹和蔓葉的混淆。當然,秋天到來之後,樹葉飄零,乾枯與死亡相繼報到,我們便可輕易認出樹之枝幹、藤之纏繞的遮掩。

我就到了這個午過秋黃的年齡,不假思索,便可看到生命從曾經旺茂的枝葉中裸露出的敗謝與枯乾。甚至以為,悅然讓我寫點有關作家與死亡、與時間的文字,對我都是一種生命的冷涼。但之所以要寫,是因為我對她與寫作的敬重。還有一個原因,是朋友田原從日本回來,告訴我了一個平緩而令人震顫的信息,他說谷川俊太郎先生最近在談到生命與年歲時說道:「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

富有朝氣、卓有才華的詩人兼翻譯家田原,年年回來總是給我帶些禮物。我以為他這次傳遞的信息,是他所有禮物中最為值得我收藏的一件。在日本的亞洲文學,或說世界文學,大江健三郎、谷川俊太郎和村上春樹,約是最為醒目的鏈環。他們3個人中,詩人谷川俊太郎年齡最長,能說出上邊的話,一是因為他的年歲,二是因為他的作品,三是他對自己作品生命的自省和自信。

由此我就想到,於一個作家而言,關於時間、關於死亡、關於生命,可從三個方面去說:一是他自然的生命時間,二是他作品存世的生命時間,三是他作品中虛設的生命時間。

自然的生命時間,人人都有,無非長短而已。正因為長短不等,有人百歲還可街頭漫步,有人早早夭折,如流星閃逝。這就讓活在中間的絕大多數,看到了上蒼對人的生命之無奈的不公,滋生的人類生命本能最大的敗腐,莫過於對活著的貪求與渴念,因此膨脹、產生出活著的無邊欲望和對死亡莫名的恐慌。

我就屬於這絕大多數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在北京,最怕去八寶山那個方向。回老家最害怕看見癱坐在村口曬陽的老人和病人。

十幾年前,我的同學因為腦瘤去世,幾乎所有在京的同學,都去八寶山為他送行,唯獨我不敢去那兒和他最後見上一面。可是結果,大家去了,在傷感之後,依然照舊地工作和生活,而我卻每天感到隱隱的頭痛頭漲,嚴重起來如撕如裂,於是懷疑自己也有腦瘤,整整有半年時間,不寫作,不上班,專門地託親求友,去醫院,找專家,看腦神經、腦血管和大腦相關的各個部位。

單各種CT和核磁共振的片子拍得有一寸厚薄。醫院和專家,也都不惜你的錢,看見小草就說可能會是一株毒樹,不斷地引領你從感冒的日常遙望癌症的未來,直到最後在北京醫院求見了一位80多歲的腦瘤專家,他在比對中看完各種片子,淡淡問我:「你看病自費還是報銷?」我說:「全是自費。」他才朝我一笑,說你的頭痛頭漲,還是頸椎增生所致,回家按頸椎病按摩去吧。

實話說,我常常為死亡所困,不願去想人的自然生命在現實中以什麼方式存在才算有些意義。躲避這個問題,如史鐵生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想清弄明的執著一樣。比如寫作,起初是為了通過寫作進城,能夠逃離土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些,讓自己的生命過程和父母的不太一樣。

後來,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讓自己的生命過程和周圍的人有所差別。可到了中年之後,又發現這些欲望追求,與死亡比較,都是那麼不值一提,如同我們要用一滴水的晶瑩與大海的枯乾去較真兒。

誠實坦言,直到今天,我都無法超越對死亡的恐慌,每每想到「死亡」二字,心裡就有種灰暗的疼痛。會有種大腦供血不足的心慌。就是兩三年前,北京作協的老作家林斤瀾先生因病謝世,我找不到理由不去八寶山為他送行,回來後還連續3個晚上失眠煩惱,後悔不該去那個到處都是「祭」字、「奠」字和黑花、白花的地方。

現在,弄不明白我為什麼要繼續寫作,我就對人說:「寫作是為了證明我還健康地活著。」我不知道這句話裡有多少幽默,有多少準確,只是覺得很願意這樣去說。因為我不能說:「我寫作是為了逃避和抵抗死亡。」那樣會覺得太過正經,未免多有秀演。可把死亡和寫作,把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學聯繫在一起時,我實在找不到令我和他人都感更為貼切、更為準確,又可信實的某種說辭。

我常常在某種矛盾和悖論中寫作。因為害怕和逃避死亡才要寫作,而又在寫作中反覆地、重複地去書寫死亡。我說《日光流年》是為對抗死亡而作,其實也可以說是因恐懼死亡而悠長的嘆息。《我與父輩》中有大段對死亡淺白簡單的議論,那也其實是自己對死亡恐懼而裝腔作勢的吶喊。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間、什麼年歲可以超越對死亡的恐慌,但我熟悉的谷川俊太郎先生,在年近80歲時說了 「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那樣的話,讓我感到溫暖的震撼。

這句對自然生命與未來死亡的感慨之言,我希望它會像一粒螢火或一線燭光,在今後的日子裡,照亮我之生命與死亡那最灰暗的地段和角落,讓我敢於正視死亡,如正視我家窗前一棵樹木的歲月枯榮。

如果把人的自然生命視為一條某一天開始流淌、某一天必然消失的河流,於作家、詩人、畫家、藝術家等等相類似的人而言,從這條河流會派生出另外的一條河流來。那就是你活著時創作出的作品的生命時間。

曹雪芹活了大約40幾歲,而《紅樓夢》寫就約近250年,似乎今天則剛入生命盛期。沒有人能讓曹雪芹重新活來,腐骨重生,可也沒有人有能力讓《紅樓夢》消失死去,成為廢紙灰燼。卡夫卡41歲時生命消失,而《城堡》、《變形記》卻生命蔓延不衰,歲月久長久長。

他們在活著時並不知自己的作品會生命久遠,宛若託爾斯泰活著時,不對自己的寫作和作品充滿信心。一個畫家不相信自己的作品可以長命百歲,並不等於他不理想著自己的作品生命不息。

一個作家之所以要繼續寫作,源源不斷,除了生存的需求,從根本去說,他還是相信,或者僥倖自己可以寫出好的乃至偉大的作品來。如果不怕招人謾罵,我就坦然我總是存有這樣僥倖的莽撞野願。

但我也知道,事情常常是事與願違,倍力無功,如一個一生長跑的運動員,到死你的腳步都在眾人之後。你的衝刺只是證明你的雙腳還有力量的存在,證明你在長跑中掉隊但沒有選擇放棄和退出。如此而已,至多也就是魯迅歌頌的「最後一個跑者」罷了。

在中國作家中,我不是寫得最多的,也不是最少的;不是寫得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是擠在跑道上沒有停腳者的一個。跑到最前的,他在年老之後,可以坦然地站在高處,面對夕陽,平靜而緩慢地自語:「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因為他們在時間中證實並可以看到自己作品蔓延旺茂的生命,而我於這些證實和看到的,卻是不可能的一個未來。何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閱讀的時代。何況已經有人斷言宣布:「小說已經死亡!」'

在我來說,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多長的生命力,只希望上一部能給下一部帶來寫作的力量,讓我活著時,感到寫作對自然生命可以生增存在的意義。

今天,不是文學與讀書的時代,更不是詩歌的時代,可谷川俊太郎的詩在日本卻可以每部印至3萬餘冊,一部詩選集印刷50餘版,80多萬冊,且從他20歲到79歲,60年來,歲歲暢賣常賣。這樣我們對詩人已經不可多說什麼,就是聶魯達和艾青還活著,對今天日本人痴情於某位詩人的閱讀,也只能是默默敬仰。

這位詩人太可以以「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的姿態面向未來。 而我們一生對寫作的付出,可能只能換回當年濫俗的保爾·柯察金的那句名言: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如此虛胖的豪言,也是寫作的一種無奈。

作品的存世,只能說明我們活著的方式。希望自己寫出傳世之作,實在是一種虛胖的努力,如希望用空氣的磚瓦,去砌蓋未來的樓廈。但儘管明白如此,我還是要讓自己像堂吉訶德一樣戰鬥下去,寫作下去,以此證明我自然生命存在的某種方式。

「決然不求寫出傳世之作。一切的努力,只希望給下一部的寫作不帶來氣餒的傷害。」這是我今天對寫作、對自己作品生命的唯一條約。

努力做一個不退場的跑者,這是我在戰勝死亡恐懼之前的一個卑微的寫作希望。

本文節選自閻連科散文集《感念》,有刪減。

上周五的互動贈書獲得者分別是 :

@深沉國度

@Lorimoon

@睡著吃飯

請三位讀者儘快將收件地址發送至後臺。

另外,在每次的活動中,我們都希望各位參與活動的讀者能更真誠地分享自己,而不僅僅是附上一段文字的湊合。

推 薦 購 買

相關閱讀

每一次寫作,都能令我們變得更好

原標題:《閻連科 | 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與父輩》之後的《她們》 閻連科:要對女性理解和尊重
    《我與父輩》之後的《她們》 閻連科:要對女性理解和尊重 2020-08-17 16:57:18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林森您能談談,原生家庭對一個作家寫作的影響嗎?閻連科:千萬不要把《她們》理解為自傳小說,甚至也不要理解為「非虛構」寫作。我認為,非虛構寫作應該更偏重與人類和社會的重大問題和歷史事件,但散文可以更偏重個人情感化和內心化。一句話,散文可以更多的是面對個人的世界,非虛構更多的是面對他人的世界。
  • 專訪閻連科:經常懷疑,我一生的寫作就是一場笑話
    用賀知章的詩句「鄉音未改鬢毛衰」來形容現在的閻連科,似乎再恰當不過,他濃重的河南口音並未被北京人同化;雖然剛剛六十出頭,但早已滿頭銀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顯滄桑。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後早已「封筆」,但他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高產,還時不時捧得國內外的文學獎項,羨煞同行。
  • 閻連科被"飢餓"刺激成作家:一碗肉引導讀書寫作
    閻連科被"飢餓"刺激成作家:一碗肉引導讀書寫作   日前,著名作家閻連科來到杭州某學校進行講座,主題是「文學照亮人生」。講座上,閻連科用自身經歷告訴同學們,每個人經歷的任何事都是個發動機,可以作為取之不竭的寫作素材。記者整理出講座的精彩內容,和大家分享。  為何寫作?  一碗肉讓我樹立人生目標  我是河南人,大家從我的口音就能聽出來,普通話不好,不好意思。
  • 《速求共眠》的燒腦遊戲 閻連科把閻連科寫進了小說
    閻連科書中「知名作家閻連科」,與真實的知名作家閻連科,有重合的地方,但不完全是同一個人。因為《速求共眠》總體上是一本小說,裡面既有非虛構紀實,也有虛構的文學成分。真實的閻連科,在現實中的忘年交——青年女作家蔣方舟,也進入了小說內部,連名字都沒改。還有電影導演顧長衛,也以真名出現在其中。
  • 閻連科最新長篇《速求共眠》將出版:走向謝幕的寫作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作者:閻連科;版本:理想國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19年3月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閻連科:走向謝幕的寫作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寫作的無意義
  • 5年了,「田湖的孩子」閻連科回歸了
    在言幾又書店的交流,從他說自己的寫作習慣開始:「我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後,一定會坐下來寫二到三小時,要到2000字左右,才可以出去見朋友,吃飯呀玩呀。上午是在書房的時間,下午是走出書房的時間,想幹嘛幹嘛。我沒有時差,沒有2000字,對我這一天是非常不開心的。我基本上是個這樣的生活方式,上午是極度封閉的,下午才是開放的。」
  • 閻連科的消失與浮現:如果生活中沒人需要你,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與《我與父輩》中純粹的家族故事相比,這本寫作女性的書《她們》,有更大的野心。閻連科在設定書籍結構時,有意專門闢了一章寫作一個名為「第三性」的自創理論,在閻連科看來,由於環境、文化、政治等差異,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對中國女性的解釋力不夠。閻連科的另一野心,是用《她們》寫作中國的四代女性。寫作80後一代女性時,閻連科覺得如果寫家人,會與上一代女性相差不多。
  • 閻連科成都分享新作《速求共眠》:寫得最愉快的一本書
    7月14日下午,著名作家閻連科來到四川成都文軒BOOKS書店舉行了他的新作《速求共眠》分享會。閻連科是卡夫卡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得主,被認為是莫言之後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之一。小說再次彰顯了「閻氏寫作」的奇詭和荒誕,在紀實與虛構的交錯和糾結中……每一字、每一句,真亦假、假亦真,讓人分辨不清,讓人摸不著頭緒。活動現場閻連科說,他想做「現實主義天邊的一棵野草」,言下之意即對主流現實主義寫法的開拓與創新。
  • 與閻連科對談文學與人生 蔣方舟:我也曾眼紅郭敬明
    8月18日,作家閻連科、蔣方舟亮相2013「南國書香節」,暢談各自對文學經典、人生追求等話題的理解。活動現場1號會議室座無虛席,地上也坐滿慕名而來的讀者。兩位作家的對談輕鬆幽默,妙語碰撞出不少火花,現場不時爆發出掌聲和笑聲。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安部公房,踩著卡夫卡的腳印
    編者按2017年夏天,由騰訊文化、京東圖書支持的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遊學計劃分東亞、南歐、北歐三條線路進行,作家閻連科帶隊研究生沈念、蘇瓷瓷、浦歌、姚良前往日本,完成14天文學之旅。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四輯——安部公房:踩著卡夫卡腳印的成與敗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縮影》為何被軍國主義封殺
    編者按2017年夏天,由騰訊文化、京東圖書支持的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遊學計劃分東亞、南歐、北歐三天線路進行,作家閻連科帶隊研究生沈念、蘇瓷瓷、浦歌、姚良前往日本,完成14天文學之旅。途中,閻連科通過騰訊視頻直播向網友介紹了他所閱讀的日本文學,經編輯整理如下,本文為第一輯:德田秋聲沒寫完的《縮影》
  • 閻連科談新作《她們》:無意女性主義,只想理解為人的她們
    繼2009年出版《我與父輩》之後,當代著名作家閻連科書寫家族女性的長篇散文《她們》與讀者見面。 △作家閻連科 該作通過一個家族的女性命運,得以窺見幾代中國女性的生活經驗和人生境遇。
  • 閻連科:中國現實的荒誕和複雜沒一個作家能把握
    他說,當下中國寫作的豐富,猶如泥沙中混合著無數的黃金,「可以迎光寫作,寫正能量的作品而淘金;也可以『借光』寫作,以審美的名譽逃避一些現實的糾纏。而同時,也還有一種寫作則是要穿過光明走向黑暗的寫作—這種寫作,要告訴讀者的正是讀者看不到的東西,是那扇光明的窗戶後面的內在、本質和人心最複雜的一部分」。  閻連科說今天中國現實的複雜性和荒誕性,已經到了任何一個作家都沒有能力把握的程度。
  • 閻連科《親愛的西班牙》
    >推薦語:閻連科是一個以奇譎怪誕為敘事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說狂放無度,毫無節制,往往寫起來一發而不可收拾;閻連科也是一個以顛覆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為己任的批判家,鋒芒畢露,毫不留情,幾乎把社會的強者弱者一概納入了諷刺體系。
  • 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悄然消失|閻連科專訪
    該劇改編自閻連科作品《丁莊夢》。 新京報:說到這種虛無主義,我想到你2016年的《日熄》,寫的是一個村莊裡的人夢遊之後為所欲為。 閻連科:《日熄》說白了就是特別想用不一樣的講述寫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故事。對我來說,構思不在於故事,在於講故事的方法。
  • 爭議作家閻連科被曝執筆呂樂新片 《速求共眠》計劃9月開機 閻連科...
    時光網訊  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的極具爭議的作家閻連科,近日被曝將執筆導演、攝影師呂樂的新片《速求共眠》,劇組正在招募男女演員,預計將於今年9月中旬開機。此前顧長衛導演,章子怡、郭富城等主演的電影《最愛》就是改編自閻連科的小說《丁莊夢》。       在「超級卡司」公眾號曝光的這則組訊顯示,電影《速求共眠》的定位是「青春、文藝、農村」,出品方青年電影製片廠和樂人映畫,目前劇組招募的演員多為河南籍,這與身為河南人的閻連科的寫作特徵有關。
  • 張煒VS閻連科:文學的興衰是否有跡可循?
    而對於張煒和閻連科兩位作家來說,寫作已然成為了幾十年來的習慣,乃至生活方式。自第一部小說《古船》之後,張煒在四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積累了上千萬字的作品,並一直在探索新的創作路徑;不久前出版了新作《速求共眠》的閻連科,近年來在大學裡教授寫作,在講臺上向年輕的學生分享他的文學經驗。在一個喜歡談論進步的時代,他們選擇守在自己的書桌前,與文學進行著緩慢而長久的對話。
  • 《速求共眠》:閻連科,還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夠這樣去寫
    《速求共眠》:閻連科,還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夠這樣去寫在現今的作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咖裡,我最佩服的,就是閻連科,他的名氣,好像比不過餘華,莫言,但他,才最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呢?簡單一點講,他就是他,而餘華,莫言,都是在模仿別人。
  • 文學院教授閻連科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近日,由臺北新地文學發展協會、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舉辦的「世界華文小說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以閻連科小說作品為例」在臺北召開。來自美國、瑞典、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以及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的二十餘名作家、學者、翻譯家及閻連科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文學院院長孫鬱教授出席了研討會。
  • 看看閻連科、金宇澄、唐諾怎麼說
    閻連科謙稱那簡直是「垃圾中的垃圾」,唐諾則乾脆不想示人。在3月24日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啟動儀式上,幾位評委中,唯有高曉松回憶起少作輕鬆愉快,《同桌的你》等經典歌詞,給了他「後來的整個人生。」當天的主持人,也是「室內生活節」策劃人的梁文道,很疑惑用生物學上「幼年-老年」、「幼稚-成熟」的模型看待作家的寫作軌跡是否合適,少作對一個作家意味著什麼?又在他們的生命中充當了怎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