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1+4」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旨在為「95後」大學生「量身定製」的思修課大餐,迎來了一位特別教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
在這堂名為「我們的夢」的課上,張杰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學生一起分享了自己對中華民族特質的理解。
1998年的那場世紀大洪水讓張杰對中華民族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時張杰還在國外,一件事深深地打動了他:受災頗重的安徽地區有一個家庭,父親在外打工,家裡面只有奶奶、媽媽和幾個孩子。當大水襲來時,另外幾個孩子都被水衝走了,媽媽拼盡了全身的力量把奶奶和女兒託舉到了樹上後,支撐不住的媽媽,告訴奶奶和女兒:你們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到有人會來救你們。
媽媽被衝走了。奶奶也堅持不住了。她對孫女說:你一定要堅持住,等著人來接你。隨後奶奶也被衝走了,女兒在樹上又堅持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到天亮,等到前來救援的解放軍。如今,當年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為一名公安戰士。在張杰看來,這件事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的民族特質。
另外一件事情同樣反映了這個特質。張杰經常去一家重慶火鍋店去吃飯。一方面是喜歡吃火鍋,更重要的是他喜歡裡面的環境:所有的員工看起來都非常歡樂。感到很奇怪的張杰一次與經理聊天,才知道這些員工歡樂的原因:員工的工資並不高,而且只拿一半的工資,剩下的一半都寄到家裡去。員工的父母親不斷地跟他們說:你們老闆真好。
「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農民工,他們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給父母。這個民族特質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凝聚力。」張杰說。
中華民族另外一個特質就是堅強。在張杰看來,中華民族以及所處在的土地特別多災多難,但是,正因為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讓中華民族可以經歷過一次次打擊後,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來。
在這位科學家看來,中國民族還特別善於前瞻性地考慮問題,同時也有舉全國之力實現大目標的同心協力的文化。所以,古人從來都是把家國連在一起來說的。
張杰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有國外的好朋友來看他。張杰喜歡帶他們去兩個地方:一是學校,一是書店。這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全世界沒有其他的民族像你們民族這樣愛學習。
2004年一個國際代表團要在全世界進行天文臺的選址,必須是人口稀少、手機沒有信號的地方。張杰帶著他們來到貴州邊遠山區。這個國際代表團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一是不少農村家長抱著孩子在路上迎接他們;二是每個村子裡面都有那麼幾棟很好的房子,誰是房子的主人呢?
張杰告訴他們,中國的老百姓都知道尊重科學和科學家,他們想帶著孩子看看外國科學家長什麼樣;而連著去了三個村子,儘管非常貧窮,但是好房子都是學校。即便在這樣貧窮的山區,也有孩子走出大山上了大學,有的甚至在國外留學。這給外國的同行們帶來了非常大的震撼。
「這樣善於學習的民族,永遠是不可戰勝的民族,永遠是富於創新的民族。」張杰說。
張杰還分享了他對黨、對中國夢和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因為正值世界讀書日,他還給同學們推薦了兩本書:《苦難輝煌》和《中國震撼》。同時也給大家留了一個課後作業:為什麼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
張杰還沒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時,一次到學校參觀校史館,一名學生的講解讓他震撼:上海交大在歷史上起碼經歷了6次大起大落,在落到最低點的時候,甚至連校名都沒有,但是這所學校一次次地在大落之後又重新實現了大起。
這位同學告訴張杰:在交大人心中,學校就是一隻浴火的鳳凰,在烈火中會毀滅,但是下次重生的時候會飛得更高。張杰告訴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的生活目標,我們想賺1萬,想有更好的位置,這都沒有錯。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替這個社會堅守一些不變的東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