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師講壇100期
日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做客第100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未來已來 唯變不變——對新科技革命的思考」的精彩報告。校黨委書記姜斯憲,副校長徐學敏出席了此次活動。
致辭
姜斯憲書記為本期大師講壇致辭。他對張杰院士做客第100期大師講壇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說,大師講壇由原校長張杰院士推動創立,是學校知名的講壇之一,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過去六年間,大師講壇舉辦了近百場活動,為繁榮校園學術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他希望大師講壇可以一如既往地為交大師生打造高水平的學術講座,為「學在交大」貢獻智慧和力量。
之後,姜斯憲書記代表學校向張杰院士贈送了書畫篆刻協會學生為其製作的「講壇百期」紀念印章,並共同為大師講壇精神「研其精者道其深、博其大者致其遠」字畫蓋章留念。
100期的約定張杰院士與大家深情分享了大師講壇的創辦歷程。他介紹,大師講壇創辦於2012年4月,意在為交大學子提供近距離接觸「大師」、感知「大師」的機會,打造交大學子心目中的「科學殿堂」。應大師講壇組委會學生邀請,在大師講壇創辦之初,他即與大家約定做客大師講壇第100期,轉眼間已成現實。他希望大師講壇能夠不忘初心、將學術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報告主題內容講座中,張杰院士分享了他對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的思考。他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闡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接下來,他從「科技革命的根本驅動力是什麼?」、「新科技革命的基礎、範式與突破點?」、「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機遇?」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指出,現今社會,溫飽、健康、安全需求已經基本得到滿足,科技創新逐漸成為稀缺,人類社會將由物質型社會向知識型社會轉型。歷次科技革命啟示我們:科技革命作為產業革命先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前一次科技革命為後一次科技革命奠定基礎;世界科學中心每80-120年就會發生一次轉移;新科技/產業革命的發生地均成為世界強國。就「新科技革命的基礎、範式與突破點」,他談到了兩點認識:人類需求的新變化驅動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的基礎是思維範式的轉換。由於人類需求向「幸福、永生、超能」等方向轉化以及新科技革命以大數據思維為基礎等原因,健康產業、大數據產業將獲得空前發展。就「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他認為:誰有最好的大數據基礎設施,誰能獲取最多、最全的數據,誰有最高、最快、最好的數據分析能力(計算能力+算法),誰能最有效地利用與開發數據,誰就將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策源地。通過對中國大數據基礎設施以及知名大數據企業現狀進行分析,他指出,中國已成為新範式發展基礎最好的國家,但是優勢與不足兼具。
張杰院士介紹了中國科學院的初心與使命,中國科學院的歷史、現狀、對中國科研管理體系的貢獻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情況。他指出,中國科學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中國高層次科技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大科學裝置等一系列基礎性研究,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交流互動互動環節中,張杰院士和徐學敏教授共同就新科技革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術生涯規劃等主題,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互動。張杰院士還應邀為大師講壇留下大師手印。
百期紀念回顧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大師講壇100期回顧視頻
報告開始前舉辦了大師講壇百期紀念活動。大師講壇百期紀念視頻展示了張杰院士闡述大師講壇理念、往期嘉賓講座、嘉賓百期寄語等內容,把大家帶入到一期期大師講壇講座現場,讓大家對大師講壇的理念、定位和歷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師講壇學生組委會原秘書長陳一麟同學也與大家深情分享了參與大師講壇組織工作的體會。
【嘉賓介紹】
張杰,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
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8年期間在英國牛津大學等教學、科研機構工作,1999年至2003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光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2003年至2006年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2006年11月至2017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主要從事X射線雷射和強場物理領域研究,曾獲雷射聚變領域愛德華·泰勒獎等多個國內外重要科技獎項。
大師講壇大師講壇自2011年成立至今,為交大學子帶來了百期高質量的學術講座,更有百位大師登上講壇,不僅有12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圖靈獎得主、4位菲爾茲獎得主,還有眾多的中外院士。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大師們吸引著無數交大學子追尋他們的足跡,成就屬於自己的輝煌。
來源:研究生院
攝影:梅秋武
責任編輯:金雪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