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經常被爸媽責怪是「烏鴉嘴」,因為我常會說些「不吉利」的話。比如,花盆放陽臺上會問,萬一掉下去怎麼辦;下雨天坐車走山路會問,萬一車打滑滑下山怎麼辦;坐船的時候會問,萬一遇到大漩渦把船卷進去怎麼辦。萬一萬一萬一……每次我得到的都是怒目而視以及一句「烏鴉嘴!」。但我總是很委屈,因為我是真的擔心啊。
當然現在的我已經沒有那麼ky,也不會老是擔心有的沒的。畢竟如果你已經看了二十多年太陽東升西落,就不會擔心明天太陽從西邊起來了。
然而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堅如磐石嗎?要知道太陽也不會永遠東升西落的。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就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秩序嗎?
正所謂未雨綢繆,樹立起防災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想讓孩子了解關於地震的防災知識,那麼這本《地震書》再合適不過了。這本書以日本阪神大地震親歷者的講述和調查問卷的結果為基礎編輯而成,配上可愛的插圖,向孩子傳遞簡單易懂的地震以及防災知識,是一本非常真實而且實用、適合親子閱讀的防災指南。
作為一個95後,我開始對地震有認知是從08年汶川大地震開始的,汶川地震讓我切身體會到了震感,知道了什麼是餘震、震級、地震能帶來怎樣的災難……但一場大地震究竟是怎樣的,遭遇一場大地震意味著什麼,會遇到什麼問題,只有親歷者最清楚。
《地震書》的主要內容正是來源於阪神大地震親歷者的經歷和經驗。阪神大地震是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72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日本戰後50年來所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在《地震書》中,阪神大地震親歷者們講訴了地震發生瞬間的感受,地震之後屋內和屋外的情形等。
看著親歷者們的切身體會,才真的感受到了「災難」這二字的重量。
地震發生在瞬息之間,然而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卻需要人們花很長時間修復。書中「地震及震後」這一部分,地震親歷者講述的震後生活都是一些很具體的東西。比如,直升機的噪聲像餘震,讓人看了就生氣;能獨處的地方只剩又髒又臭的廁所;拎著相機到處跑的業餘攝影師等等。這些真實的細節,比空泛的傷亡數字、經濟損失數據更能讓孩子體會到遭遇地震意味著什麼。
要學習地震防災知識,日本人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地球上沒有哪個國家比日本更熟悉地震了。《地震書》第一頁記錄了從1800年到2011年地震「光顧」日本的年份,1800,1801,1802……2009,2010,2011。每一年,日本每一年都發生了地震。
「生活在日本就意味著自始自終要與地震相伴。」《地震書》中提到了兩個概念,應急型防災和日常型防災。與地震「共存」的日本人有著豐富的日常地震防災經驗。這本書裡,阪神大地震親歷者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提前做好哪些防災措施,就能在大地震來臨的時候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傷害和損失。比如地震來臨時很容易給人造成傷害的家具倒塌、燈具掉落、玻璃破碎等,書中都提供了防災措施。
還有地震後的生活,在斷水斷電、物資缺乏的情況下,怎麼巧妙地利用身邊僅有的物品,順利度過震後的生活。其中很多小竅門不僅在震後生活中很實用,也能用於日常生活。比如用報紙做夾板,塑膠袋做三角巾,大手絹能做繃帶、頭巾、過濾網等等。作為一個懶癌患者,我甚至還從中學到了懶人生活技巧。
書裡介紹的日常型防災,還包括跟鄰居好好相處,去露營增加戶外生活經驗等,可以說是非常全面了。
本書最後還附有家庭常備物品清單,地震發生後需要隨身攜帶的物品和應準備的個人用品。
本書是《地震筆記本》的兒童版,日本地震日常防災項目組在《地震筆記本》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了重新編輯,使內容更適合孩子閱讀。
語言簡潔易懂,插畫可愛生動,書中的防災措施也是孩子可以操作的。把地震防災知識用一種趣味的方式傳達給孩子。
家長帶孩子閱讀完《地震書》後,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檢查家中的隱患,一起去街道「探險」,去戶外露營,約定好緊急情況時的聯繫方式,評估跟鄰居的熟悉程度等等。再增強孩子防災意識,最好日常防災準備的同時,又能促進親子互動。因此這是一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對地震防災指南。
《地震書》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親歷者講述的地震後的感受:「人間已經淪為痛不欲生的地獄了,天上卻掛著一輪明亮的圓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天災面前,人類是弱小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聽天由命。「萬一地震來了怎麼辦?」這樣的想法並不是杞人憂天。「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其實「萬一」也沒什麼好怕,只怕人們輕視「萬一」,不做好周全準備。如果你家裡也有個愛問「萬一」的小「烏鴉嘴」,那就給ta閱讀《地震書》,一起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災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