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老人言:「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家境貧寒的生活環境,能夠讓孩子較早地明白和理解父母的艱辛與良苦用心,他們會較早地獨立,懂得擔當,為父母承擔辛苦,減少父母的壓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能夠獨當一面、孝順父母。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說法似乎不合時宜,許多窮人的孩子不再心疼父母,反而開始不知父母辛苦成為新型的「啃老族」,等父母年事已高無力支持和給予孩子時,捨棄父母自己卻獨自享受。
極少的家具、破舊的床鋪、透風漏雨的房屋,生活十分艱苦,平日裡靠種幾畝地為生,只吃饅頭就鹹菜,吃肉對他來說可能就是過年,因為平時想都不敢想。
張大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困苦環境,過著一個人獨居的日子,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想像,他是如何一個人把這些困苦扛下來的。
通過隨行記者的實地調查得知:張大爺有一個兒子,並且現在的日子過得也算小康,那麼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了張大爺獨居多年,成為無人問津的空巢老人呢?
當有人和張大爺提及兒子時,他幾乎痛哭流涕,兒子剛出生不久時,他的母親便由於生病而去世,養育孩子的責任與重擔,便落在了張大爺一個人的身上,家中本就不富裕,沒文化的張大爺只有打零工和種幾畝地來供養孩子。
由於無法為孩子提供舒適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張大爺看著別人家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感覺特別虧欠他的孩子,這也造成了張大爺總是把最好的都給他,不讓他幹任何力所能及的活,生怕他累著,心想只要他開心快樂就好。
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孩子逐漸長大了,由於張大爺過度地「溺愛」,孩子什麼活都不會幹,但張大爺步入老年身體變差,不能再像從前一樣供養孩子。
有一次孩子要買名牌衣服,張大爺出不起這麼昂貴的費用,他便生氣地衝著張大爺喊到:「你什麼也給不了我!」
此後很多年,都沒回來看望過張大爺。
為什麼父母掏心掏肺,不辭辛苦卻養育出不少「白眼狼」?或許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很多家庭經濟水平比較差,孩子出生後總會產生對孩子的虧欠之情,從而對孩子百依百順,給孩子養出了壞毛病,對父母不孝順。
其實作為孩子的父母,帶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你們是最偉大的無需自責,而這「三碗飯」容易養出不孝子,別讓「覺得對不住」害娃害己。
第一碗:「不實踐」這碗飯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第一眼看到孩子的小身體,就會想把最好的都給他,但寵愛孩子並非溺愛。
家長要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讓他們只知道衣來張口飯來伸手,這是在毀掉孩子,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多讓孩子實踐,還能夠增強孩子的獨立擔當意識,讓他們能夠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第二碗:「沒良心」這碗飯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價水平不斷提升,窮人想去城裡吃頓飯或許都有點奢侈,吃頓好的只能在孩子過生日時給他單點,看著孩子大快朵頤而父母卻在旁邊看著,孩子也並未有跟父母分享的打算,對於父母來說這似乎合情合理。
但其實父母一定不能有這種想法,如果這類事情經常發生,會讓孩子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他們會把你們對他的愛隨意踐踏,將來怎麼會有良心去回報你們呢?
第三碗:「不孝順」這碗飯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培養孩子孝順父母、親人的品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教育他們尊老愛幼,見到長輩要有禮貌,為老人讓座,對人謙讓恭敬。父母平時多與孩子交流談心,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只有懂得孝順將來才會回報父母。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恩情與陪伴,萬不能覺得「虧欠」孩子,否則只會兩敗俱傷,傷己傷孩。溫室的花朵抵擋不住暴風雨的侵打,平靜的海水錘鍊不出優秀的水手,一帆風順的旅途單調無味,百轉千回的道路風景秀麗。
吃苦有利,嬌慣有弊,別迷失了教養方向,勿讓自己過度地溺愛,毀壞孩子的道路。
留言板話題:窮人家的「三碗飯」,你給孩子吃過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