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心,父母不僅會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雖然不同,但無論哪種教育方法,家長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但由於每個家庭經濟情況的不同,也導致孩子各不相同的性格。有的家庭貧苦,孩子奮發向上就為了能出人頭地,減輕父母的負擔讓生活過的更好。而有的孩子家庭貧苦,卻花錢大手大腳,完全不顧家庭情況和父母壓力。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家長如果一味的溺愛孩子,就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理所應得,而這樣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讓孩子出現不孝的現象。
很多老人到老了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別人口中的不孝子,而出現這樣的現象,和父母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通常越窮的家庭,越喜歡這樣給孩子吃飯,從而養出別人口中的不孝子,而許多家長卻不太在意,現在可能仍然還在給孩子吃"這三碗飯"。
離家附近有一家麵館,老闆人很熱情,經常都去他們家吃,一天,一家三口進了附近的麵店,三人看起來都非常的疲憊。他們坐下來後,看了很久最後還是點了兩碗面,父母倆吃一碗,給兒子點了一碗。
過了一會兒,面就上來了,孩子估計是餓壞了,立馬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很快孩子就把自己碗裡的面就吃完了。
隨後開始去父母兩人唯一的一碗麵裡面鼓搗,一會夾個這個,一會夾個那個。
父母根本沒辦法好好吃飯,但卻也不生氣。只對孩子笑笑說:"吃飽了嗎?沒吃飽,把爸爸媽媽這一碗再吃了。"
孩子聽完不但不感激,反而抱怨父母沒給他買肉吃,還大聲嚷嚷著說:"誰吃你們吃過的。"
父母在那自責的一直安慰孩子說下次一定給他買肉,周圍人都看著這家人的行為舉止,不由得開始同情這對父母,但又覺得孩子之所以這樣,和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一對母子出去吃飯,兩個人各要了一碗麵。母親給兒子要了一碗牛肉麵,自己要了一碗便宜的荷包蛋面。
老闆先把孩子的那碗牛肉麵端了上來,孩子立馬拿起筷子去夾肉吃,過了一會兒,媽媽的那碗面才端上來,碗裡除了面只有一個荷包蛋。
孩子看到後,立馬用自己手裡的筷子去搗鼓媽媽碗裡的面,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牛肉,生氣地說:"是不是你把牛肉偷吃了,不肯給我"。
媽媽趕忙解釋說:"我只給你點了一碗牛肉麵。"
孩子半信半疑的說:"真的?"
隨後將媽媽碗裡唯一的一個荷包蛋也夾走了,而此時孩子媽媽的態度還很高興,說:"兒子多吃點,長高個。"
旁人看到這對母子,都一個勁的嘆氣,如果再這樣繼續溺愛孩子,只會毀掉孩子,最終受苦的不僅是孩子,還有自己。
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擺的都是雞鴨魚肉,看起來很豐盛,其中一碗小小的鹹菜似乎和這桌子上的菜有些格格不入。
只見兒媳把公公婆婆叫出來,老人出來後滿臉笑意,可是上桌後,眼前卻被放了一碗白飯,接著兒子兒媳和他們說:"你們老了,吃這麼多肉消化不了,還是吃米飯搭配蔬菜好一些。"
說著旁邊的鹹菜就被推了過去,老人看著眼前的飯菜,笑著笑點點頭:"是呀,爸媽現在胃口不好,吃肉什麼的,太膩不好消化,應該吃點好消化的。"
但是說著說著,老人的眼裡就滿是淚。他們看著眼前的這碗飯悔不當初,因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就當著孩子的面這樣對待過自己的父母。
而現在,又是自己在重新經歷這一切,後悔不已的他們卻已無法重新來過。
過去都說越窮的家庭,孩子越懂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就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家庭分擔。
但是如今卻出現越來越多窮苦的家庭,卻養育出虛榮心泛濫,而且愛攀比的孩子,其實主要和父母的這些心理有關。
1)父母希望通過物質彌補孩子
不少父母通過對比自己和別人的家庭條件,因為自己沒能讓孩子過上如富有家庭孩子的生活而自責。
為了減少內心對孩子的愧疚感,家長就會答應孩子的一切要求,希望能通過一定的物質讓孩子更加快樂。
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陷入對物質的無限需求中,孩子會認為父母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理所應當,而自己的要求也應該理所應當的得到滿足。
如此的惡性循環只會讓孩子隨著年紀的增大,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父母總有無法滿足孩子欲望的一天,這時孩子已經形成錯誤的觀念,很難糾正過來。
2)父母的不正確引導
孩子在年紀較小的時候接觸事物太少,無法明辨是非。家長的引導作用就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在孩子出現錯誤觀念和行為時,只用一句"孩子還小"敷衍過去的話,很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長大後,孩子可能依然不懂得錯誤的嚴重性,最終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①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就需要更早的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因為孩子未來需要面對的未知困難有很多,當自己能有自主思考能力,並且可以獨立生活時,面對問題也才能更有條不紊的進行解決。
而且隨著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增強,也越來越感覺到生活的不易,從而能感激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也會更加珍惜和熱愛生活,也才能培養出懂事的孩子。
②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家長要學會判斷孩子要求的合理性,對孩子提出的無理的要求果斷拒絕,並且要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
在不斷的拒絕過程中,孩子也會開始主動思考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恰當,從而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提出要求前自己就會先考慮好要求的可行性。
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孩子的判斷力和思考力能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培養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也避免孩子形成物質至上的價值觀。
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孩子出生的家庭也是無法選擇的,但是這都不能成為父母溺愛孩子的理由。正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才更要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和感激父母的付出。
孩子在不斷地體驗生活裡,才能更積極向上努力克服困難,未來在面對誘惑和挑戰的時候,也才能更有力量的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