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在上海,科學與藝術流動在城市的建築裡,縈繞在城市的音樂裡,揮灑在城市的畫作裡。昨天下午,上海科學會堂格外星光熠熠,由新民科學咖啡館攜手克勒門藝術沙龍舉辦的「仰望星空」年終特別「派對」裡,多位滬上科學大家、藝術大咖一起暢談科學與藝術,也用他們的妙語生花與跨界靈感展現了科學與藝術在智能時代裡的深度融合、創新協同。
圖說:參與新民科學咖啡館年終特別「派對」 的科學家與藝術家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派對」的開篇,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沈文慶展示了一幅特別的水墨畫作。畫上兩頭牛墨色淋漓、抵角相峙,看上去是靜態的,實際上蘊含了巨大的能量。這幅名為《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的畫作出自畫家李可染之手,是其1989年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舉行的「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的主題畫,象徵粒子對撞機中核子高速相撞的場景。在沈文慶看來,科學和藝術彼此「心意相通」,是因為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都是「性情中人」:「兩者都是獻身一項事業,為大眾創造一種財富。」沈文慶深信,求真是科學與藝術最大的志同道合之處。「派對」的結尾,著名作曲家陳鋼則為大家現場彈奏了協奏曲《梁祝》選段《化蝶》。科學與藝術是彼此最好的繆斯,科創與文創能給上海帶來「蝶變」的能量。
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鄭時齡表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音樂創作也像造房子一樣最具建築性。上海這座城市,從來不缺乏科學和藝術交融的「基因」。無論是建成不久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音歌劇院,還是未來的上海大歌劇院,都是充滿科技元素的藝術佳作。
不少科學家本身就是藝術高手。病毒學家、聞玉梅院士品評京劇唱腔同樣專業,更為觀眾現場演唱了京劇片段。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楊雄裡有很高的文學造詣,還會四國語音,他聲情並茂地用俄文朗誦詩歌《帆》。
從外灘到聲光電「秀」到張江的上海光源,理性卻不乏浪漫的科學,感性而不失嚴謹的藝術,發生完美「碰撞」,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的一段特別注釋,也是全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之路上的一道特別風景。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協、中科院上海分院、新民晚報社、上海克勒門文化沙龍藝術中心、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郜陽 董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