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2020-12-25 艾伯史密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理論上任何低於鐵的元素都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並釋放大量能量,但是目前人類引發核聚變的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在所有核聚變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其中又以氘-氚的聚變最容易實現。

核聚變所需條件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決定了元素的聚變或者裂變方向,在所有元素當中,鐵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低,所以低於鐵的元素,理論上都可以聚變。

但是各種元素發生聚變的條件不一樣,這些條件包括溫度、壓力、等離子體溫度、約束時間等等,人類目前的技術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來點燃聚變反應,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大約需要1億度,太陽內部的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超高壓條件下也需要700萬度。

相比之下,其他元素的核聚變條件更高,比如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擁有比太陽內部更高的壓力,其中碳的核聚變需要大約2億度,氖的核聚變需要10億度,氧的核聚變需要20億度,矽的核聚變需要30億度。

在地球上,元素豐度排行依次為氧、矽、鋁、鐵、鈣、鈉、鉀、鎂、氫、碳、氮……,雖然氧和矽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但是要讓其發生核聚變所需溫度太高,現階段人類根本無法實現。

目前人類使用託卡馬克裝置,能穩定且持續達到的極限溫度是2億度,而且還是在壓力不高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點燃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如果不考慮反應溫度,那麼人類世界就能像《流浪地球》中的那樣,燒石頭就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源。

為何是氘-氚,而不是氫的其他同位素組合?

氫元素一共有三種同位素,也就是氕(H)、氘(D)、氚(T),氕核是獨立的質子,理論上氕核與氕核也能聚變,然後生成氘核,反應方程式為:

H1+H1→D2+e(+)+ν,Q=1.442Mev;

但是氕核帶正電,要讓兩個氕核結合起來並不容易,對於氘核和氚核來說,由於多了中子,中子起了緩和作用,使得D-D,D-T的結合更加容易,由於氚核比氘核還多一個中子,所以D-T的結合比D-D更容易,反應截面更大,核聚變所需溫度也就更低。

理論上T-T的組合也可以,但是氚核在自然界的豐度為0.004%,氘核的豐度為0.016%,氘核是穩定元素,氚核半衰期為12.43年,製造氚核的成本比氘核高很多很多,而且還不易儲存。

實際情況

人類研究核聚變已有幾十年的時間,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還有很多技術有待攻克,實際考慮的情況也更為複雜,比如我們可以利用D-T生成高能中子,然後高能中子撞擊鋰結合生成氚核,可用於補充價格昂貴的氚。

對於人類而言,最理想的核聚變材料是氦-3,氦-3的聚變過程不會產生輻射,而且釋放能量也比較高,聚變所需溫度也在人類能實現的範圍內,反應方程式為:

He3+He3→He4+2H1,Q=12.86Mev;

但是氦-3在地球上的含量極低,據估計,全球可開採的氦-3僅僅半噸,但是在月球上,可開採的氦-3高達100萬噸以上,所以有些資料說,月球上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氦-3。

冷核聚變神話

冷核聚變技術,是指在接近常溫的情況下實現核聚變反應,類似《鋼鐵俠》中盔甲胸前的方舟反應爐,雖然歷史上有不少宣稱實現冷核聚變的例子,但是無一例外都被否定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989年的「弗萊西曼-龐斯實驗」。

在2015年,Google提供1000萬美元,召集了大約30位科學家,試圖重現弗萊西曼-龐斯實驗,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在2018年宣布研究結果為「冷核融合的證據不足」,基本上就是宣布了冷核聚變的死刑。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非要在「氚–氘」核聚變一棵樹上吊死?其他核聚變呢?
    人類能夠實現的核聚變主要是用的氫元素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氫元素的原子核裡只有一個質子,有一個中子的是氘,有兩個中子的是氚,沒有中子的是氕。哪些元素可以通過聚變釋放出能量,哪些元素可以通過裂變釋放出能量與比結合能有關。一般而言,比結合能越小,就越能夠聚變成新元素,並且釋放出的能量也相對較多。如下圖所示,氘的比結合能較小,非常適合用來做核聚變材料。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很重要,如果能邁過這個坎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同時大家也都明白,可控核聚變實現起來很難。就好像譚詠麟永遠25歲一樣,關於可控核聚變有個永遠50年的梗--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你都可以說,可控核聚變還有50年就能實現了。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
  • 可控核聚變實現了,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嗎?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了,人類可能會更加謹小慎微地使用能量,因為我們的文明還不足以逃脫地球生態的自然選擇,破壞地球的平衡意味著災難甚至是滅亡。如果能達到卡爾達肖夫指數的2級文明(2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但實際上我們離達到1級文明(1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的所有可用能量)還有幾百年。
  • 很多元素都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
    理論上,只要在鐵元素之前(不包含鐵元素)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製造聚變蛋,只是條件高低難易程度各不相同而已,那麼請問,有更簡單為什麼要選擇那麼難的,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撇開氫彈不說,上圖是各種元素的聚變產物以及聚變條件,最後一欄是相對於太陽的質量!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核聚變與核裂變統稱為核反應,他們就是核武器的基本原理。為什麼要掌握可控核聚變為了解決煤炭石油資源的壓力,同時提高能量的轉化率,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愈發強烈。當科學家發現太陽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能量的時候,他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地球上製造出一個微型人造太陽,一勞永逸的解決能源問題。
  • 當人類攻克核聚變的大關之後,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 人類能發明出像太陽一樣的,可控的「氫彈」嗎? 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可控的核聚變了,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了氫彈,那麼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 開採月球上的氦3,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何意義?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一些國家著力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即「人造太陽」),還僅處於實驗及技術攻關階段,距離投入大規模的應用還差距甚遠,主要的技術瓶頸就是在特定的磁力約束裝置下,尋找非常耐高溫的材料比較困難,而且同時控制能量輸入輸出比,使其達到最終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可控狀態的難度也非常大。
  • 海洋中核聚變燃料氚比例有多少,未來的聚變燃料真從海水中獲取?
    如果忽略聚變的條件的話,海洋裡所有水中的氫元素都可以聚變,這樣一算,這個質量就是天文數字了,水中氫氧質量比例是1:8,比如9噸海水中,有一噸是氫元素,另外8噸是氧元素,當然忽略了水中的各種鹽類以及雜質等!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對此,《流浪地球》中也進行了解釋,這些行星發動機都是應用了核聚變,使用的燃料就是地球上非常常見的石頭,只有這種常見的容易處理的石頭才能夠滿足上萬座行星發動機的需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核聚變使用石頭當燃料?石頭真的可以當燃料產生能量嗎?在我們的常識裡,核聚變不是應用使用氫這種燃料嗎?怎麼電影中是使用石頭?這是怎麼回事?
  • 當人類攻克了核聚變的大關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你知道嗎?
    當人類攻克了核聚變的大關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你知道嗎?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摧毀目標的。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可控核聚變就是人工控制核聚變的能量輸出過程,使能量輸出大小滿足人類對能量的動態需求。
  • 有人說如果可控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連一毛錢都不到,可能嗎?
    相較於核裂變,科學家們從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上得來了「靈感」,如果可以模擬太陽內部的環境,將地球上分布廣泛的氘、氚這兩種結構最為簡單的氫同位素約束起來,在極高的高溫環境下使其發生核聚變反應
  • 地球上最輕的「高能稀有金屬」它應用非常廣泛,人類幾乎天天使用
    在電視螢光屏上使用鋰玻璃可以防止爆炸。航空工業離不開鋰。鋰在核工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公斤鋰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優質煤,可發電340萬千瓦時,是鈾裂變產生能量的8倍。因此,鋰也被稱為21世紀的新能源之星。最輕的金屬鋰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密度為0.534g/cm~3,類似於幹木材。鋰作為最輕的金屬元素,具有獨特而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
  • 氫彈為什麼不直接用氫製造,而要用同位素氘和氚?
    首先我們要來確定為什麼非要選氫或者氫的同位素來製造氫彈,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在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都可以參與釋放能量的聚變,而且都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為什麼選了氫以及氫的同位素呢?這是因為元素的比結合能不一樣,而這是氫元素聚變的關鍵要求,而相對氫元素的比結合能要求低得多.....而這個低得多仍然是我們難以企及的,比如太陽中心的核聚變處溫度是1500萬度,大氣壓更是高達2500億個,如此條件下仍然只能滿足氫元素的聚變,現在仍未到氦元素聚變的時代,而太陽最終也只能是氦元素聚變完之後就坍縮成白矮星,其內核質量無法支撐下一步的碳氧元素聚變,因此太陽的未來就是一顆碳氧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