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出自元代小說作品《獨角牛》的一個成語——「面黃肌瘦」形容人的臉色發黃,身體削弱。之所以如此,大多是因為古時候缺衣少食,大部分人都營養不良,身患疾病。而在近現代,中國人被劃分為「黃種人」。「黃」色,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缺乏活力的顏色。「黃種人」這一定義在現代也存在著諸多爭議,所謂的「黃種人」是近代歐洲人的觀念,而以膚色來劃分人種,甚至分出高低貴賤,這充滿了膚色偏見,不能為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
如今,生物界已經不再支持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但在群眾和社會學之中,這種說法依然存在。
其實,早在200年前,「黃種人」這一說法並不存在,而中國人也並未被劃入「黃種人」的行列,那麼,在這之前,中國人是什麼顏色「人種」,之後中國人為何又被稱為「黃種人」呢?
01
黃種人,也就是東亞人種、亞美人種,其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少部分地區。美國學者奇邁可曾做了一項研究,在18世紀中期之前的西方人旅遊報告中發現,東亞人(主要是日本人和中國人)的膚色呈白色,西方人對此的描述為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欖色等等,諸多報告中,卻從未有一位西方旅人稱東亞人的膚色為黃色。
「黃種人」這一概念首次出現,是在林奈的《自然系統》。《自然系統》對亞洲人的膚色描述為——淺黃色,淡淡的黃色。此後,以白人至上的布魯姆巴哈首次使用「黃種人」這一名稱。
在《自然系統》和布魯姆巴哈的白種人至上主義的影響下,「黃禍論」這一帶有強烈種族歧視意味的理論誕生了。也就是說,在19世紀之前,東亞人、中國人還是被劃分在「白種人」的行列之中。
隨後,「蒙古人種」這一概念被提出,它和「黃種人」相近,是對亞洲人的泛稱。古蒙古人和中國人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兩國人的基因發生交流。而蒙古人大多是暗黃色皮膚,所以中國人的膚色也因此變得暗黃。
18世紀後期,蒙古帝國不斷吞併擴張土地,遷入國民,波及歐洲地區,歐洲人由此心生憎惡,而蒙古人種與亞洲人的融合,使歐洲人將矛頭直指亞洲人,「黃禍論」的觀念在歐洲人心中也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黃禍論」將亞洲國家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和日本,日本首先提出了抗議,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膚色比歐洲人要黃,而這種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無疑是一種冒犯、一種偏見,甚至是歧視。
02
那麼,看到這裡不少讀者朋友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何中國遲遲對「黃種人」的稱號「無動於衷」呢?當時中國正值清朝時期,而大清王朝以「黃」、「紫」為高貴的顏色。當「黃種人」的稱號傳進了大清國,朝廷並沒有覺得這樣定義有什麼不妥之處,相反,大清可能會因為被說成「黃種人」而沾沾自喜。
恰恰是清朝時期的這種「默認」,讓「黃種人」這一稱號久久地「扣」在國人的頭上,久久不能摘去。清朝並不知道,在歐洲人看來,黃色是一種懦弱、無力、不健康的顏色,甚至代表著死亡。
兩國的文化差異,在19世紀之後的一百年間,引起了一場天大的誤會——歐洲將中國人劃入「黃種人」人種中,以示鄙夷和輕蔑,而中國卻以「黃色」為榮,洋洋得意。直到大清朝的國門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中國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已然是枯黃的枝葉、待宰的羔羊!
結語
直至今日,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從呱呱落地開始,就被告知自己是黃種人,但中國人將自己當作「黃種人」,自然有著自己的驕傲:黃河享譽盛名,象徵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黃土地遍布大江南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中國人在200年前丟棄了「白色名片」,同時也在之後的幾百年裡,以一張「黃色名片」重新問世,並長久屹立於東方之巔。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