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高考結束,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日子無疑是最難熬的時候。十年寒窗,不是就盼得考上理想的大學。這樣不僅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也不辜負父母辛辛苦苦的背後支持。
現在已經是八月底了,那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學,基本都是歡歡喜喜地準備入學前準備。
但是林同學一家,卻為了去上學事宜跟家裡人吵得不可開交。
只是因為林同學上大學,想問父母一個月要1500元的費。她認為她同學基本上都是2000多元,她要的已經太少了。
但是林同學的家境不是很好,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她爸爸外出打工掙錢和家裡田地的莊稼收成。一個月收入有限,加上她每年的學費各種學雜費、交通費,根本無力承擔。
林同學父母耐心跟孩子解釋,但林同學似乎並不理解,他更是對家人放言:
「我是去上大學,不是去做乞丐。」
這樣的話,讓她父母立馬又生氣又難過,她父母兩人辛辛苦苦的努力掙無非就是讓孩子過上比自己更的日子,但孩子卻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誅心的話,無疑太傷父母的心了。
一、月生活費1500真的少嗎?
一說到生活費,很多學生表示自己15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都希望父母能給孩子多一點生活。
仔細算一下,一個月1500元,一天50元錢,如果不在北上廣的話差不多可以的。加上買衣服、和同學聯絡感情,逛街的話可能是不夠的。
個人認為,給多少也不夠,在給孩子多少的生活時,首先要考慮一下父母的家境。
像這位林同學,家裡收入有限,支付她的學費已經很吃力,加上生活費已經讓她的父母不堪重負了,1500已經是太多了。
如果是家境好的話,1500元是不多。
所以,生活費的多有時要按照城市地生活消費來算,但更需要按照學生家境收入來衡量,大學大學,已經是成長的開始了,學著理解父母更是一種成長吧。
二、一味付出,只會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我身邊的很多大學生都有在做兼職,這樣不僅可以自己掙到錢,還可以提早感受社會的事情,兼職現在已經是非常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但林同學在知道自己家境的情況下,不想著去上學後去做兼職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費,反而責罵父母給得少。
她的話隔著文字都仿佛可能聽到好父母心碎的聲音。
我以前一個同事,工資3000元,在當時的工資還可以,但因為不想讓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給孩子最好的。
全身名牌,用的最好的,他的工資根本不夠,只好晚上去工地做保安,就是希望多賺點錢。
家裡父母不買新衣,不吃好吃的,孩子卻全身名牌,用最好的手機。
一次, 同事出門太急騎車被撞,因為他是逆行,只賠了一點錢,需要在家靜養。而孩子卻並沒有表現出多關心爸爸,只是天天吵著爸爸還不出去工作,最近都沒有給他買衣服了。
你花費了所有的心血,卻一點一點養出了孩子的理所當然。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最可怕的禮物」!
三、在培養孩子成長的同時,更要教會他們感恩
畢淑敏說過: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就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羅馬不是天建成的,白眼狼也不是一天養成的。
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是自己的血汗,都是因為愛,但不是理所應當的,孩子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希望父母記得:
如果你不想將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做了也要讓孩子明白其中的辛苦,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而不是去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