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農村人口數量約為5.5億,隨著佔比接近四成,農村市場無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鄉村振興作為聚焦農村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必然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此,筆者結合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要理清人在鄉村振興邏輯中的定位。脫貧攻堅工作中,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人無疑是處於核心地位,黨委政府所制定的「兩不愁、三保障」系列政策,都是圍繞貧困群眾最基本需求展開,保障人最基本的生存權。鄉村振興則是圍繞人的現代化進一步推動鄉村居民的全面自由發展,是對脫貧攻堅成效的持續鞏固和進一步拔高,目標是不斷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最終消除兩極分化。基於此,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踐層面最終也是落在人,即人使產業興旺、生態宜人居住、風氣正人文明、百姓事務治理有效、居民生活富裕。可以說,人在鄉村振興邏輯中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
二要圍繞人的邏輯定位,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就如同一場持續時間久、涉及範圍廣、需破解的難題較多的戰鬥,站在戰鬥全局的角度,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排兵布陣,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通俗一些地講,就是如何凝聚人、凝聚什麼人、凝聚人幹什麼、如何提高戰鬥力、最終達成什麼目標。如何凝聚人?毫無疑問,基層黨組織建設,只有不斷強化基層黨支部建設、打造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不斷凝聚黨員群眾隊伍,才能保證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部署能達到最基層、各項政策落實到最基層,做到政令暢通、擲地有聲。凝聚什麼人?人才!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主觀能動性定義為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表現為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及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要求發揮人在認識鄉村、改造鄉村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各項工作開展,這就需要凝聚各式各樣的人才,青年學生、返鄉創業人才、致富帶頭人及社會企業家等等。凝聚人幹什麼?幹事創業。脫貧攻堅以來,全國貧困發生率降至0.6%,要鞏固現有脫貧成效、拓寬就業增收渠道,這就需要有產業,尤其是市場化程度高、帶動輻射能力強、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的產業。凝聚各式各樣的人才就是推動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吸納就業、帶動增收。如何提高戰鬥力?價值觀認同!這就如同企業文化,通過持續不斷的宣傳,使人耳濡目染,逐漸形成共同價值觀,為企業的發展、技術的創新不斷努力。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也需要培育形成價值觀認同,這需要文化去浸染、去凝聚,在大多數的群體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共同為鄉村振興終極目標努力奮鬥。最終達成什麼目標?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無疑,最終目標的達成必然會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口收入水平,進而提高消費能力、刺激消費水平,有效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內需。
三要抓住關鍵環節,暢通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渠道。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往城市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及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勢必造成城鄉發展差距加大、區域發展更加失衡。要推動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就必須構建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機制,暢通雙向流動渠道,推動要素不斷向農村回流,實現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驅動。例如,探索特定農村區域企業稅收優惠制度,完善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政策,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土地或資產入市等,通過更加優惠的政策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流向更加廣大的農村區域。(團市委青年發展部 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