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編帶著侄女在小區的廣場玩耍時,和一位寶媽聊了起來。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寶寶2歲多了,除了爸爸媽媽之外能說的詞特別少,平時話也不多,即使有什麼要求也只會邊啊啊啊地叫邊用手比劃,而且總是對大人的指令不甚明白。
雖然孩子奶奶一直說這是正常情況,也總說「貴人語遲」,還能舉出一大堆身邊人的例子,但寶媽心裡總是懸著一根針。要真是像婆婆說的一樣就好,怕就怕孩子是因為不夠聰明,或者是某些方面發育遲緩,那樣的話就難辦了。
看著媽媽糾結的樣子,小編有點同情又有點想笑。孩子成長出問題了就應該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哪能像這樣露出左右為難的表情呢?當孩子感冒發燒時,父母知道去醫院看病,但遇上孩子不會說話了反而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這其實是不應該的。身為父母,應該做事果斷,尤其是孩子的事。
語遲表現很隱蔽 兩歲是分水嶺
為什麼很多人遇到孩子說話晚或者表達能力有諸多問題時,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呢?這大概和語言發育遲緩本身的特點有關。我們總說成長中的孩子一天一個樣,衣服、鞋子穿不了仨月就得換一套,他們的發育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
其實,人類的妊娠期只有9個多月,並且幼崽在出生後還要經歷3-4年的發育期,完全是進化的選擇。人類選擇站立起來無疑縮小了盆骨寬度,這樣使得孩子必須在足夠小的時候降生;另外,大腦的發育也決定了嬰兒必須儘快出生以學習各種生存技能。
也就是這短短的4年間,人類要把關於生存的基本能力全部學會,諸如行走、跑步、進食以及語言,每一種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初步掌握,尤其語言能力更是需要外界,也就是家庭的通力合作才能讓幼兒4歲左右磕磕絆絆地運用。
語言的發育也不是順風順水的,期間必定會經歷發音不準、口齒不清、語言理解不能的階段,只不過這些暫時性的現象都會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而消失。可語言發育遲緩卻不會,它的症狀雖然和幼兒在語言習得初期的表現很相像,但也有非常不同之處。
第一是詞彙量,幼兒能說出和理解的詞彙量會不斷增長,但語遲兒童卻停滯不前;
第二,是語言理解程度,2歲左右的兒童已經能理解75%的父母語言了,但語遲兒童可能連30%都不到;
第三,是構成短語或句子的能力,2-3歲的兒童已經可以使用包含1-2個含義的句子了,但語言發育遲緩孩子卻始終做不到。
從這三點看來,2歲是判斷孩子是否為語言發育遲緩的最早年齡。
語言引導要做好 不能只靠矯正師
如果對語言發展過程略知一二,我們就會明白兒童都是由聽覺建立、發展語言知識,他們將聽到的語音和對話情景相連接、作比較,逐漸從中抽取意義並加以理解和記憶。因此,語言教學非常注重語言刺激的提供,以及情感之間的連接,這兩方面都是父母進行家庭訓練能提供的。
1.語言的重複出現
俗話說熟能生巧,語言的接收與應用頻率越高,兒童對語言的熟練程度也就越高。這就像我們上學期間語文課需要背誦大量文章一樣,一是為了應試,二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以免出現看到月亮只會說「好圓好大」的情況,而是能吟誦出「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千古名句。
2.避免複雜語句的出現
在語言矯正師那裡,教學重點通常是兒童某特定語言結構的掌握。為了凸顯作為教學介質的語言結構,矯正師會把複雜的語句拆開表達,避免過於複雜的語句出現。在家庭訓練中,家長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在引導孩子時儘量使用簡短的句子,並把一句話的語義控制在兩個。
3.場景化教學,利用視覺輔助
我們剛說過,語言教學注重情感之間的連接,其實也就是說對話場景的質量有時能決定兒童語言習得的成果。幸運的是家庭能提供的場景是多元化的,除了單純語言刺激,還能利用手邊的道具進行教學,比如手勢和表情的多樣性、實物的應用以及視覺刺激的變化。
總體來說,語言發育遲緩的矯正不只是語言機構或專業兒科的工作,而是需要家庭參與的一項大工程。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出現多半也和家庭環境不良有關,父母也逃脫不了責任。早發現早矯正仍然是解決語遲的最好方法,別等到孩子的問題嚴重到損傷智力的程度再介入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