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珠寶拍賣,「紅寶石」依然是最受追捧的彩色寶石品種,2件鑲嵌緬甸紅寶石的珠寶單品在本年度分列第一、第二位。最受矚目的是一枚鑲嵌11.20ct無燒緬甸「鴿血紅」的胸針,曾由杜邦公司創始人 DuPont 家族贈送給維吉尼亞美術館,最終以895.78萬美元的高價落錘。
「藍寶石」在 Top 15 中佔據5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枚1927年的 Cartier 手鍊,呈現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46.07ct藍寶石主石亦運用這一時期頗受歡迎的糖麵包山切割。
「祖母綠」依然以哥倫比亞產地最受推崇,成交價最高的 The Grand Muzos 耳墜鑲嵌23.34ct和23.18ct的無油水滴形切割祖母綠,俄國王室流傳的75.61ct祖母綠則是最亮眼的單顆寶石。
最讓人意外的是2件尖晶石珠寶上榜,分別為18世紀中期的古董珠寶和 Cartier 創作於2012年的復古風格珠寶,這2件作品均鑲嵌塔吉克斯坦出產的古董紅色尖晶石,保留了最原始的寶石打磨方式,再現莫臥兒帝國時期獨特的審美氣息。
11.20ct 緬甸紅寶石,枕形切割,未加熱
「The DuPont Ruby」是一顆重達11.20ct無燒緬甸紅寶石,經AGL 和 SSEF評定色級達到「鴿血紅」(Pigeon Blood)級別,枕形切割讓淨度和色彩更為突出。這顆紅寶石「懸空」鑲嵌於一枚心形胸針中央,心形輪廓由鑽石和祖母綠拼鑲而成,與主石形成鮮明對比,下方垂落著鑽石與天然海水珍珠連綴的長鏈。
這枚古董胸針曾由杜邦公司創始人DuPont 家族贈送給維吉尼亞美術館,因此主石被命名為「The Dupont Ruby」。最終這枚胸針以895.78萬美元落錘,大幅高於估價350萬-550萬美元。
22.86ct 緬甸紅寶石,枕形切割,未加熱
這枚紅寶石戒指由Harry Winston 設計製作,據 Christie’s 稱來自一位公主的私人收藏。主石為一顆重達22.86ct的枕形切割紅寶石,經 SSEF 和 Gübelin 鑑定產自緬甸,未經過加熱處理。整顆紅寶石由8枚鉑金鑲爪託起,兩側各鑲嵌一顆半月形鑽石,來襯託主石飽滿的色調。
47.07ct 緬甸藍寶石,糖麵包山切割,未加熱
這枚藍寶石手鍊是 Cartier 創作於1927年的作品,呈現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作品典型的幾何圖案,46.07ct藍寶石主石亦運用這一時期頗受歡迎的糖麵包山切割。
經SSEF、Gübelin、AGL 鑑定,這顆主石為緬甸無燒藍寶石,Gübelin 評定其達到「皇家藍」(Royal Blue)級別,擁有極高的透明度,Sotheby’s 評價其達到頂級的品質和色彩。
Cartier 為此設計了一條 Art Deco 風格的手鍊,交替鋪排方形藍寶石和階梯型鑽石,主石與手鍊間則由2顆9.27ct、8.60ct的水滴形鑽石來銜接,呈現復古的莫臥兒切割琢形,經GIA 鑑定均達到D 色。
Sotheby’s 評價這枚 Cartier 手鍊擁有引人注目的主石和出色的設計,是該拍賣行經手過最重要的裝飾藝術風格傑作之一。其最終成交價607.29萬瑞郎達到估價的2倍,成為迄今成交價最高的裝飾藝術風格手鍊之一。
110顆天然海水珍珠
這條長項鍊共由110顆珍珠串成,按漸變尺寸排列,具有出色的韻律感,其中最大顆的珍珠直徑為14.75mm,最小顆的直徑為7.45mm。經SSEF 鑑定,所有珍珠均為天然海水珍珠,展現溫潤而明亮的珍珠光澤。
23.34ct 哥倫比亞祖母綠,水滴形切割,未經處理
23.18ct 哥倫比亞祖母綠,水滴形切割,未經處理
The Grand Muzos 耳墜鑲有2顆超過23ct的水滴形切割祖母綠,經SSEF 和AGL 鑑定產自哥倫比亞,未經過浸油處理——能夠達到20ct以上的無油哥倫比亞祖母綠已非常罕有,相近尺寸與琢形的寶石就更為難得。
耳釘部分由2顆3.01ct的枕形切割鑽石鑲嵌,經GIA 鑑定均為 F 色,VS2 淨度級別,鑽石和祖母綠之間點綴2顆珍珠,讓色調過渡更為自然。
75.61ct 哥倫比亞祖母綠,水滴形切割,少油處理
這顆75.61ct祖母綠已擁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的羅曼諾夫王朝,第一位擁有者為俄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女皇尤其鍾愛祖母綠,這也是其珠寶收藏中的第二大祖母綠。
這顆祖母綠原本的重量為107.72ct,採用階梯式切割,鑲嵌於一枚華麗的鑽石胸針中央。葉卡捷琳娜二世過世後,這枚胸針在俄國王室流傳近100年,歷經1917年俄國革命得以完好保存,並於1927年轉售 Cartier。為了提高寶石淨度,這顆祖母綠不久後被重新切割為一顆75.63ct的水滴形寶石,並鑲嵌於一枚鑽石項鍊之上保存至今。
經SSEF 和 Gübelin 鑑定,這顆75.61ct祖母綠產自哥倫比亞,經過少油處理,具有飽和的鮮綠色和出色的純度——像這樣超過75ct的天然祖母綠已非常罕見,而羅曼諾夫王朝中的流傳史也為這顆寶石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意義。
11顆哥倫比亞祖母綠,糖麵包山切割,少油處理
這條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祖母綠項鍊製作於1935年,曾由法國名媛 Hélène Beaumont 收藏,據信由 Van Cleef & Arpels 設計製作。
整件作品共鑲嵌11顆總重超過75ct的糖麵包山切割祖母綠,均產自哥倫比亞,呈現統一而飽滿的明綠色,其中最大的一顆重達18.09克拉。祖母綠周圍則搭配六角形、長方形、欖尖形、橢圓形和方形切割鑽石,展現裝飾藝術風格的幾何圖案。項鍊背面還隱藏有可拆卸結構,可輕鬆轉換為手鍊佩戴。
7顆塔吉克斯坦紅色尖晶石,未經處理
這是一件製作於18世紀中期的古董珠寶,為莫臥兒帝國時期的典型作品。整條項鍊共鑲嵌7顆尖晶石珠,可追溯至1607至1608年,保留了最原始的寶石打磨方式,晶體內部經過重新裝線,相鄰尖晶石之間由養殖珍珠來銜接,掛墜下方還墜有一顆經過染色的綠柱石。
經SSEF 鑑定,這7顆尖晶石均產自塔吉克斯坦,未經過加熱處理,其中最大的一顆重達202.67ct,最小的一顆為61.50ct,這些寶石均刻有莫臥兒帝國統治者姓名和在位時期——這種紅色尖晶石在莫臥兒帝國時期被視作皇室首選寶石,重要性可與紅寶石、祖母綠相提並論。
30.14ct 克什米爾藍寶石,糖麵包山切割,未經處理
這是一枚製作於1915年的美好年代風格戒指,主石為一顆重達30.14ct的糖麵包山切割藍寶石,經SSEF、AGL、Gübelin 鑑定產自克什米爾,未經過加熱處理,擁有飽滿而深邃的藍色調。整顆主石由4枚鉑金鑲爪託起,戒壁點綴舊式切割鑽石,以突出主石的天然色彩,內壁上還可以看到調整手寸的細節。
42.97ct 緬甸藍寶石,八角形階梯式切割,未經處理
主石為一顆重達42.97ct的八角形切割藍寶石,經SSEF 和 Gübelin鑑定產自緬甸,未經過加熱處理,達到「皇家藍」(Royal Blue)級別。主石外圈圍鑲小顆圓鑽,將八角形輪廓巧妙融入六角形圖案,讓藍寶石掛墜的視覺效果得到縱向延伸。
13.88ct 克什米爾藍寶石,枕形切割,未經處理
主石為一顆13.88ct的枕形切割藍寶石,經SSEF 和 Gübelin 鑑定為克什米爾無燒藍寶石,達到「皇家藍」(Royal Blue)級別,擁有飽和而均勻的色彩,淨度出色,能夠達到這樣尺寸和品質的克什米爾藍寶石非常稀有。主石外圈圍鑲欖尖形和水滴形鑽石,尖角位置巧妙過渡為白金鑲爪,更完整地展現主石的天然色彩。
36顆緬甸紅寶石,橢圓形切割和枕形切割,未加熱,部分經過少油處理
這條華麗的紅寶石項鍊出自Van Cleef & Arpels 之手,整件作品共鑲嵌36顆總重達90ct的紅寶石,經 SSEF 鑑定均產自緬甸。設計師交替運用橢圓形和枕形切割紅寶石,鋪排形成醒目的雙排圖案,相鄰寶石間由長階梯形、圓形鑽石來銜接,並點綴葉芽、緞帶等裝飾圖案,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
39.19ct 斯裡蘭卡藍寶石,未加熱
這枚藍寶石掛墜由 Cartier設計製作,主石為一顆重達39.19ct的八角形切割藍寶石,經 AGL 和 SSEF 鑑定產自斯裡蘭卡,未經過加熱處理,為「皇家藍」(Royal Blue)藍寶石。主石周圍點綴長方形切割和圓形切割鑽石,構成醒目的方形外框,讓主石的天然色調與琢形更為突出。
17顆塔吉克斯坦紅色尖晶石,未加熱
25.90ct 哥倫比亞祖母綠,中油處理
79顆天然海水珍珠
Cartier 在2012年推出這組復古風格珠寶,由項鍊和耳墜組成。其中Imperial Moghul 項鍊搭配17顆古董紅色尖晶石,以及珍珠、雕紋祖母綠和鑽石,再現莫臥兒帝國時期獨特的歷史氣質,曾是卡達王室成員Al Thani 的私人珠寶。
這17顆紅色尖晶石主石均產自塔吉克斯坦,未經過加熱處理,保留了最原始的切磨方式,其中一顆還刻有莫臥兒帝國統治者的名字Akbar Shah Bahadur——這種尖晶石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備受推崇。
23顆哥倫比亞祖母綠,無油至中油處理
這條古典風格的祖母綠項鍊製作於1810年,曾在法國王室家族流傳,是法國公主 Princess Hélène of Orléans 的結婚禮物。整件作品共鑲嵌23顆哥倫比亞祖母綠,分別採用枕形、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切割,其中最大的一顆達到17.0ct。祖母綠外圈搭配明亮的鑽石鑲邊,採用舊式切割、單式切割和玫瑰式切割,展現19世紀初的古典風格。
「分享是美德」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直接在 微信公眾號 搜索「彩色寶石百科」,獲取最新珠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