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
長安,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絕不是浪得虛名。周之鎬京,秦之鹹陽,漢唐之長安,周秦漢唐,是歷史上響噹噹、硬梆梆、鐵骨錚錚的大帝國,這些大佬都選擇長安,必有道理。
長安是個好地方。
好在哪裡?
好在關中。
關中,八百裡秦川,天府之國,物產豐饒,物阜民豐。有人說,天府之國不是成都嗎,怎麼是關中?
天府之國最早指關中。鄭國渠開通,數十萬頃土地得到澆灌,關中一下子成了帝國的糧倉。
皇帝不差飢餓兵。秦帝國借關中之勢,向南攻下漢中。漢中魚米之鄉,小江南,於是「天府之國」的美稱轉讓給漢中。
秦帝國有了關中、漢中兩個糧倉,後勤得到進一步保障,繼續向南,拿下成都。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城都平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天府之國」這頂桂冠最終戴在成都頭上,保持至今。
秦國有了三個天府之國,三個糧倉,就沒人能阻擋其統一的腳步了。
秦國的3個糧倉:關中、漢中、成都。
關中,東邊有黃河、崤山、中條山,南有秦嶺,西邊是戈壁大漠,北邊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四塞之地,中間是關中平原。
關中四周關隘重重,東有潼關、崤關、函谷關,南邊有藍關、武關、劍門關,北有簫關、金鎖關,西邊是鐵馬金戈大散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華山一條道,關門一閉,任你東南西北風,關中豐衣足食,歌舞昇平,風雨不驚。
出關鑰匙掌握在秦國手裡,進能攻、退能守,能攻能守,應用自如。顧祖禹說,就像手裡拿著鼓槌,對六國隨意敲打。
秦虎狼之國,山東六國合縱,組成聯軍,「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六國「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關中的4個關。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把都城設在這裡,能很好地顧及西域,位置恰到好處。通過河西走廊,直通西域,進行物資、文化交流。
很多人只注意到物資交流,說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方,運到羅馬,多麼偉大。其實,比物資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中國位於世界的東方,西邊是蔥嶺、崑崙,西南是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北邊是大漠戈壁,中華文明其實偏安一隅,缺少與世界交流。多虧有河西走廊,通過絲綢之路,不斷給中華文明輸送新鮮血液。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東方的金屬冶煉技術,無論是青銅還是鐵,是從西方來的;小麥、黃牛、山羊,是從兩河來的;輪子、馬,也是外來的。當然,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從西域帶來了西瓜、芝麻、石榴、葡萄等農作物;東漢明帝時,白馬馱經,帶來了佛教,中人儒、釋、道三教合一,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更有甚者,有學者認為,漢字也是從埃及象形文字來的,從埃及傳到兩河,刻在泥板上,傳到中國,刻到龜甲獸骨上。民國初年,就有華夏文明西來說,認為中華文明本身就來自西方。對這些觀點,老郭不敢苟同,但在確鑿證據出現前,誰能保證這樣的爭論不會繼續進行下去呢?
印地安人
每當中華帝國進入腐朽階段,西北少數民族就殺進來,給文弱的帝國帶來血性,帶來強悍,中華文明得以重生,才幾千年長盛不衰。比如盛唐,匈奴、鮮卑、羯、氐、羌進來了,摧毀了九品中正制,摧毀了腐朽的士族壟斷,摧毀了奢靡腐化之風,注入新鮮血液,增添了生機活力,中華民族得到更生,誕生了盛唐。
這正是老郭常說的:中國北方阿爾泰化,南方華夏化。
反過來,如果沒有西北這些彪悍、驍勇、野蠻的少數民族一次次輸血,中華文明就像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一樣,幾千年與世隔絕,文明停滯不前,連馬都沒有,連輪子都沒有,連鐵都沒有,愚昧落後透頂,統治者反動殘酷無能透頂,百十個西班牙人,手持火繩槍,就滅了數千萬人口的大國,印地安人90%以上死亡,真正的亡族絕種。這段歷史,把我們看得下巴掉了一地,目瞪口呆。
印地安人為什麼有如此悲慘結局?
就因為與世隔絕,與世界其他文明沒有交流。
白馬馱經,給我們馱來了24章經
山西呢?
山西也處在西北,也能顧及北方,也能顧及西北,東有太行,西有大河,地勢險要,山河拱戴,形甲天下,上風上水,不也是建都的好地方?
好是好。但山西地理割裂,內部分成運城谷地、臨汾谷地、太原谷地、沂州谷地、大同谷地等好幾塊,沒有關中這樣體量的大平原,格局不夠,不能產生大的經濟政治集團。
而關中體量剛剛好,再小了承載力不夠,再大了容易分裂,不能形成一個拳頭。
山西沒有完整的大平原,被分割成大同谷地、忻州谷地、太原谷地、臨汾谷地、運城谷地、長治谷地等7塊,體量不夠。
成都平原呢?
成都平原沃野千裡,物產豐饒,面積比關中還大,四周也是崇山峻岭,易守難攻,不也是建都的好地方?
成都的確是建都的好地方,不然怎叫成都呢?你看中國這麼大,帶「都」字的城市有幾個?
但成都有兩個致命缺陷。
一是過於險峻。向北是蜀道,難於上青天,諸葛亮那麼牛×,六出祁山,都出不去,累死在五丈原。向西、向南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偏僻落後,山高路險,放在全國政治軍事版圖中,價值不大。只有東向一個出口,波濤洶湧的三峽。成都過於險峻,隔絕太深,歷史上往往形成割據政權,「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二是位置偏南。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和西北,關中就顯得特別重要。成都地處西南,其價值就大打折扣。佔據成都平原,出三峽,順江而下,統一南方,這個能辦到。但再從江南北伐,統一北方,可就難了。這條路徑,幾千年來,沒一人成功。
成都平原,大山包圍,隔絕太深,進去出不來。
中國歷代統一,都是由北向南,鮮有由南向北的。統一的路徑是:先佔據關中,出潼關,佔據華北,然後向南,完成統一。
你看,周佔據關中,區區6萬人,徵服了數十倍與已的商;
秦西陲小國,佔據關中,滅六國;
劉邦,先入關中定三秦,不出五年讓項羽自刎烏江;
魏晉,也是先佔據關中,然後南下滅蜀,順江而下滅吳;
北周,佔據關中,東向滅北齊,然後隋統一全國;
唐,以關中為根據地,逐一剪除東方群雄,統一天下;
你看看,這一次次統一,如出一轍,必先佔據關中,然後衝出函谷關,完成全國統一。走得是同一路徑,成為一條規律。
歷代統一,都是從西向東,從北向南。
所以,歷代對關中都有極高的評價,都特別重視關中。
蘇秦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司馬遷說:「秦始小國僻遠,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清代顧祖禹說:「陝西據天下之上遊,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而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蓋陝西之在天下也,猶人之有頭項然。」
正所謂:「陝西山川四塞,形勝甲於天下,為自古建都重地。雄長於茲者,誠足以奄有中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