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自從女兒出生,我們的小家庭奏起了鍋碗瓢盆交響曲,當媽以後的瑣碎生活算是拉開了序幕,奶瓶、尿布以及孩子的哭鬧聲瞬間凌亂了我的生活,同時也加速著我的成長。慢慢,我從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後來的嫻熟有致,一步步錘鍊成一名合格的媽媽。
為了不影響先生第二天的工作狀態,有了女兒那天開始,我們便分房而睡。我一個人晚上睡眼惺忪地為女兒換紙尿褲,一個人抱著她艱難哄睡。
終於孩子開始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當「爸爸、媽媽」從她那小嘴裡說出來,那簡直比天籟之音還悅耳動聽。看著她那清澈如水的眼眸,摸著粉嫩的小臉,覺得所有的付出與辛苦都值得。
那時,我依然堅定地大包大攬帶娃工作。由於工作的性質,過了產假,我把工作都帶回了家裡,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
先生的工作很忙,早上他走時女兒還沒醒,晚上他回來了,女兒已經睡著了,因此他陪女兒的時間是少之又少。無論我去哪裡,女兒都要纏著我,跟朋友聚個會,也得帶著個「拖油瓶」,幾多尷尬與無奈。
後來女兒上幼兒園,依然是我負責接送。現在儘管女兒六歲多了,還總纏我一人,我如果去哪裡,晚上是必須回家不可,她要摟著媽媽才睡得香。
就在前不久,我父親病重住院,需要我去醫院做陪護,這一下可鬧翻了天。傍晚先生帶著女兒來醫院看望,我對女兒說,媽媽要在醫院看護外公,晚上就跟爸爸睡吧。女兒立馬就紅了眼圈,最後好說歹說,先生哄著說買冰激凌才算把她帶走了。
晚上手機微信裡傳來女兒脆生生的聲音:「媽媽,爸爸給講故事了,媽媽,我想你了……」說著說著,女兒就開始哭了起來。
第二天下午,先生帶著女兒來醫院,女兒飛快撲過來抱著我,說好想我,不想跟爸爸睡,爸爸的呼嚕聲吵得自己睡不著。再看先生,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甚是疲累,他哭喪著臉無辜地說:「沒覺著自己打呼嚕,她卻說睡不著。硬是等到女兒睡著後他才敢睡。」哈哈,也難怪,女兒長這麼大從沒跟爸爸在一屋睡,她對他的呼吸不熟悉、不適應。
我問女兒誰給梳的頭髮,女兒說爸爸梳得頭髮很低不漂亮,到學校老師又為她重新梳了。先生一臉無奈的樣子,接著,先生悄悄說:「沒辦法,沒經過訓練,啥也不會。」那一刻,我內疚至極。
長期以來,「男主外、女主內」思想根深蒂固,爸爸們淡出了嬰幼兒教育,缺席的爸爸成為現代家庭教育中的常見現象。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我們孩子的成長薰陶是不全面的,可直至今日我才知道,愛孩子不單單是媽媽的專利,父親的戲份兒尤其不能少。
有時候,年輕媽媽過於自負,不相信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能照顧好孩子。於是,大包大攬,以愛的名義阻止孩子父親參與育兒工作。這看似為老公省了事兒,可其實,卻是累了自己,苦了孩子,甚至「害」了老公。
如果媽媽放手,也許能培養出一位育兒奶爸。有位朋友孩子一歲。剛開始,她也不相信老公能夠哄娃、帶娃,孩子有任何需求,都是她親力親為,每天夜裡,簡直是孩子哭著老公睡著,自己抱著孩子睡著,老公儼然甩手掌柜——不是老公不想管,而是她不放心,可偶然一次,朋友發高燒,夜裡實在無力起來照顧孩子,老公只能「鐵肩擔道義」,雖然生疏卻也耐心地完成餵奶粉、換紙尿褲、哄睡等工作。
朋友一周後痊癒,她老公經過幾天的「高強度集訓」,都快成為高級育嬰師了——比朋友還耐心、還細緻,寶寶也很享受奶爸的照料,白天也願意跟爸爸玩,甚至對爸爸的喜愛程度超過了媽媽,朋友老公下班後第一時間奔回家陪著孩子,可想而知,這多有成就感。與其他家庭有娃以後夫妻關係冷淡的事實截然不同,朋友他家,因為爸爸參與了育兒工作,三口之家,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