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髮型宛若盤龍,比現在複雜很多,但那時候卻沒有出現現代女性使用的皮筋、髮夾、定型水等各種輔助工具,那麼她們主要靠什麼來固定頭髮呢?筆者今天就帶你來認識幾種盤頭髮的輔助工具。
古代女子到了15歲就開始把頭髮紮起來,用笄(jī)捆發,稱為及笄之年。而這種笄就是一種盤頭髮的輔助工具。
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
「笄」是古人綰定髮髻的長針,是簪和釵的鼻祖。古代女子15歲之前,髮式通常是將頭髮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丫頭」就來源於此。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而用笄結髮也是古代女性到可結婚年齡的一種標誌。
笄之後,出現了簪,簪是笄的發展,也是固定髮型用的,但比笄更豐富華麗。前端可以雕刻動物植物等各種紋飾,材質有金、玉、象牙、玳瑁等,還出現了鎏金、鏤花等工藝。
《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簪是古代婦女髮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
漢武帝在寵妃李夫人處曾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成為一段風流佳話,所以玉簪也叫玉搔頭。
而簪也是達官貴人身份的顯現,如冠簪與冕服,就是古時顯貴所穿著的服飾。而簪則是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
之後實用性的探索,出現了釵。釵是由兩股或多股簪合成的,而簪一般只是一股。
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形狀為兩條金屬絲到最後絞成一股、在裝飾物的結尾處必定有流蘇吊墜來襯託;分類有:金釵、玉釵、寶釵、裙釵(舊指婦女,亦稱「釵裙」)等等。
使用釵的時候插在兩髻。因為多為兩股,所以 常作為一種寄情的信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贈別的時候,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長恨歌》裡的「 釵留一股合一扇」就是此意。
後來就出現了櫛,其實就是梳子,因為又像梳齒那樣密集排列著,又叫篦子。
篦子是用竹子製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齒要比梳子更密,所以與傳統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頭功能主要是刮頭皮屑和藏在頭髮裡的蝨子。
櫛,可以直接插在頭髮上面,既可以做裝飾,也可做髮型固定之用。
以上介紹的幾種古代盤發的輔助工具,不僅是古代男女頭髮固定的輔助工具,一些也是身份的象徵物品。而古代髮型的裝飾物是閨中之物品,從來都被看成是兒女親情、男女私情的象徵物。
古代女性的髮型的千姿百態,也是得益於諸如笄、簪、釵、櫛的發明,這些盤發的輔助工具,也展現了古代女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