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b] [color=#00008B]《中國銀幕》獨家供稿[/color] [/b][b]《天狗》PK好萊塢巨製[/b] 用百分之一的錢拍出百分百的電影,《天狗》怎一個牛字了得! 「讓《天狗》跟好萊塢大片同時上映,偏要明裡對著幹,還就不信這個邪了,看誰PK誰?我們拼的就是震撼!」這是廣東省電影局副局長趙軍先生看了《天狗》之後,激動之餘,一不留心放出的一句豪言壯語。一部僅僅投資500萬人民幣的低成本製作,能在電影局高層裡引起軒然大波,足以預想其潘多拉的誘惑。PK好萊塢一直是中國電影人近乎遙不可及的夢想,過億導演敢這樣叫囂好萊塢的也不過是鳳毛麟角,《天狗》憑什麼這麼牛!還是讓我們通過大學生電影節的管子,窺探一下《天狗》這隻大豹子的一小斑吧。 4月16日,讓無數大學生難以忘卻的日子,《天狗》的首映以及見面會成為大學生電影節上最轟動的一個坐標,現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完全失控,熱烈的掌聲,揮灑的眼淚,抑制不住的心靈震撼,作為《天狗》的衍生物充盈了整個會場。4月29日,在大學生電影節的閉幕式上,《天狗》眾望所歸,榮獲最佳故事片獎。應該說是電影節這個夢工場藉助大學生這一文化群體,圓了《天狗》一個夢,也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另一隻眼。 不知不覺之中,大學校園裡開始掀起了造星的狂潮,而且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剎那間,大學生儼然成為電影的救世主,換了人間。 《天狗》趕上了這趟日益提速的火車。要見證一下大學生造星的力量嗎?想想幾年前的《大話西遊》一定讓你唏噓不已,應該說《天狗》與《大話西遊》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乘客,可是他們都俘獲了「救世主」的火眼金睛。歷史在進步,我們跟著邁步。[b]天狗不是高大全[/b]我並不是英雄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 我只想做一個人 「天狗食月」是中國由來已久的傳說,愚昧的人們靠敲鑼打鼓驅趕天狗,這裡的天狗是人民公敵,只有把它驅逐,光明才能重現人間。影片《天狗》暗合了這一主題,李天狗同樣也成為人民公敵,這樣一個平常的守護自己職責的人怎麼就與社會格格不入了呢?觀眾震撼的就在這裡。過去的英雄都是走在時代前列的,高出老百姓道德標準的。而天狗則不然,他本是跟大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是因為周圍的人退縮了,才把他晾出來。因此天狗本不是一個英雄,他只是在做一個人。而真正讓他成為英雄的是,他在被大家晾出來之後,他沒有跟著退縮,而是選擇死扛到底,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守護自己道德底線的普通人,成了英雄。天狗不是高大全,導演和編劇也不希望他成為高大全。高大全過於概念化,難免有「虛」的嫌疑;而天狗是個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也矛盾,也苦惱,只是因為他沒有放棄,像狗一樣至死不渝地堅守自己的本職,這樣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人怎麼就成了眾矢之的?利益,是人性中最薄弱的環節。很多時候,你明知它是錯的,卻抵制不住它的誘惑,問題就出在這裡,是它導致了一個人與整個環境的對峙,註定是要劍拔弩張,血流成河的。一邊孤立無援,一邊同仇敵愾,利益讓這些錯了位。在利益驅使與心靈守侯之間,國家的,個人的,地方的,三足鼎立。這裡講述的絕不是環保,而是人性,是良知,是精神,是永不妥協的道德底線。正是因為有了此,才使《天狗》極富悲壯感,它蘊涵的何止是力量?影片有個讓人屏息以待的結局,《天狗》沒有將沉重進行到底,留下了一線光明,一絲希翼,更留下無窮疑問。 關於《天狗》的結局,一直是倍受爭議的命題,也是在影片的後期製作中一直困擾主創人員的難題,現在輿論中關於《天狗》「首鼠兩端」的爭論也成為熱辣的話題,有人說開始於現實主義,終止於浪漫主義,也有人說,終止於古典主義,更有人抨擊《天狗》沒有將沉重進行到底,應該更加發人深省。而肖製片聲稱,劇組精心研究過五六種方案,現在觀眾反饋的意見,之前都是考慮到的,最後定的這種方案,或許不是最好的,但絕對是更利於觀眾接受的。方案中有一個更加精彩更加深刻的結尾,是這樣的:天狗死了,村民們在村裡爭相描繪傳播著激烈的槍戰,之後,村裡的生活依舊。天狗就是一個石頭,掉進一潭死水裡,泛起一圈圈漣漪,而過後,死水依舊是死水……作為一個開放的結尾,我們是否也能夠設想,假如老三不死,半源村的明天又會怎麼樣?[b]現實主義就是批判現實主義[/b] 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主導性語境,決不應該是現實社會的主題,我們呼喚現代化社會的國民素質,這是一個電影人的使命。當然,首先要認清什麼是現實。 《天狗》自誕生之日就被招入現實主義麾下成為一員大將,對其現實性的討論也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並由此引發了電影節和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明確提出圍繞"深度關注現實、共同關心社會、真誠關愛他人"的主題,旨在推動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發展,現實主義已提上日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社會記錄》也將其作為專題「中國新電影《天狗》,展示人性震撼」,中心問題是探討目前我國電影事業如何現實地服務於大眾及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國家電影總局負責人、導演馮小剛、和《天狗》的主創人員,以及大學生跟農民朋友,多方展開了極其熱烈理智的討論。可隨之而來的還有超現實主義,後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應接不暇的「現實」之爭。 《天狗》的震撼來自於一個人與社會無盡頭的對抗,這是無法想像的暗無天日。而觀眾卻依舊心照不宣地感謝導演對天狗的恩賜,留下了他的性命,這就是現實主義,與人的想像總有那麼一點距離。「現實主義就是批判現實主義」,製片人肖鋒一語中的。任何一種能打動人心的影片都來源於對現實的極度關注,電影脫離了創作的現實母體,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時不久矣,這在電影界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連好萊塢的娛樂巨製也不例外,《美國美人》中就蘊含了多種美國社會家庭現狀的思考,把中年危機症候群,青年迷茫族群,父母與子女的疏離,吸毒,同性戀等等敏感的問題,一一搬上檯面。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不能總是藏著掖著,生怕人知道只會腐爛黴變,拿出來見見光,才能煙消雲散。所以不能一味地粉飾太平,有勇氣承認現實的弊端,才能改進,深刻的,殘酷的,精闢的現實主義力量就是在這裡油然而生的。很明顯的一點,關於《天狗》的主題談論已經不僅僅是電影界的分內事了,由它引發的還有社會現實跟三農問題的大討論,由此頗受矚目。 其實,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源遠流長,三四十年代即湧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現實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其現實意義可見一斑。而隨著電影機構改革的進行,不健全的電影生態,導致了娛樂大片狂潮在表面上席捲電影市場,《天狗》的出現,給這種勢頭以重創,真正讓觀眾見識到什麼才是震撼人心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不可缺失中流砥柱。它為中國電影生態園裡植了一棵樹,一棵能讓人清醒電影絕不僅僅是娛樂的樹。更引來了深思,我們的電影將何去何從?[b]憂患,正在進行時[/b]現實主義的走出去戰略全新突圍中 其實,被娛樂大片迷離了雙眼的觀眾也在期待人性的震撼,否則《天狗》也不可能有此轟動,它把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嚴酷複雜地揭露出來,所謂的道德淪陷,與其說是批判,不如說是反思。影片的矛盾衝突頗有凝重的張力,天狗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也是悲壯而不造作。在缺少娛樂元素捧場的前提下,把震撼人心當作重磅出擊,《天狗》拼的就是震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能否翻越越來越高的電影門檻以及能否在門檻內存活了。這直接關係到低成本現實主義影片的未來走勢。 現實影片的出路首先要找到一個跟觀眾溝通的方式,這樣才能共鳴,震撼人心是一種,卻不可蜂擁而上,要不然,電影市場剛從不能承受之輕中拯救出來,就迅速落入不能承受之重的深淵,這樣水火不容地冷熱相激,觀眾如何受得了,電影生態要朝健全的方向發展,就是走多元化的道路,園子大了,什麼花都有,也要成氣候,雖然電影講究推陳出新的創作理念但遊戲規則也還是要守口如瓶的。否則只一味質疑觀眾的口味,實在是電影人的悲哀。任何時代,任何環境,觀眾無罪。這跟去飯店吃飯一個道理,明白的事兒。 在片子質量得以保證的前提下,如何在影院存活又被當作重中之重提出來。《天狗》又做了一次試腳石,東西是好的,關鍵是要會吆喝,市場經濟講求的就是包裝,《美國美人》不就是因為誘人的海報,才「忽悠」了大批觀眾嗎?肖鋒製片也一直為此憂心忡忡,把葫蘆裡的好藥賣出去,不吆喝不成,那要怎麼吆喝,影片的賣點是震撼,但總要讓觀眾感到物超所值才行,於是,發行方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開始使出渾身解數,大顯神通。廣州的趙軍先生將在中山大學組織《天狗》PK好萊塢大片的試驗場,看看真金是否經得起火煉;上海的研討會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有感於電影節上農民演員紅透半邊天的火暴,他們也將再次邀請群眾演員「加盟」研討會;北京的活動更加精彩,首映定在人民大會堂;山西拍攝地的首映,新聞頻道將做跟蹤報導。與此同時,最受受眾關注的還是高昂票價,肖鋒先生已明確表示,「我們希望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領略國產電影的震撼,票價絕對不會讓觀眾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幅下滑已是必然,一切皆有可能」。在此期待《天狗》既「娛樂」大眾,又「娛樂」製片方腰包的雙贏局面。 《天狗》將於6月20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影院公映。是非成敗,我們拭目以待。中國電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