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蕎麥麵,許多人都會想到「霓虹之都」—日本,作為享譽世界的美食同時也是本土最具人氣的麵食之一,蕎麥麵可謂是大和民族的「食之魂」。但你可能有所不知,蕎麥麵的起源其實是中國,在古籍《神農書》中,古人將蕎麥列為八谷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糧食和救荒作物。到了唐朝,經由朝鮮之手,蕎麥食品才開始正式傳入日本,並在此地生根發芽。那麼,兩國在蕎麥麵上究竟有哪些異處和相似處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便是時間。蕎麥作物原產於中亞,在周朝時傳入中國,經過歲月的流逝和勤勞百姓的不斷摸索,到唐朝之時,其做法便已達到數百種,上到皇宮貴族,下到市井小街,無人不愛。而根據史料記載,日本的蕎麥種植栽培最早是從9300年前的繩文時期開始種植的,但苦於當時制粉技術的限制,只是簡單地把蕎麥粒做熟了吃而已,這種情況持續了數個世紀以後,在鎌倉時代,中國的手工技藝傳入日本,從此人們便開始深深的愛上了這種口感清新的美食。
其次就是吃法。日本現在的主流吃法有三種,一種是將麵條放入熱騰騰的湯頭,器皿內以天婦羅為配料,稱為湯蕎麥麵。第二種是中高層階級人士的最愛—笊籬蕎麥麵,使用精緻的木質方盒擺盤,再裹上新鮮醬汁食用,以幹曬的海苔絲作為點綴,和中國的涼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第三種便是最為人所知,也是最普及的竹簍蕎麥麵,和笊籬蕎麥麵非常相像,只是搭載的容器是木質排版,並且沒有放海苔。而中國的蕎麥麵食用做法則是以第一種為主,並且由於是陝北地區等喜辣人群為主要消費者,所以,會放入各種辣椒調製的「臊子」和紅油。
再來便是口感和味道。中國和日本在蕎麥種植區域上環境相似,所以在出產的原料以及成品麵條上口感並無太大差異,同樣勁道口感,清新爽口。但在味道上區別就非常大了,日本的調味料主要是以各種甜醬油和胡麻醬油為主,入口酸甜提神,下喉回味濃厚。而中國則是加以香辣可口的湯汁,配上各種豐富的肉類蔬菜,吃起來味道豐富,麵條,料子的味道混雜在一起,從而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吃起來辣勁十足。
最後便是象徵意義,日本在這方面主要存在著兩種說法,但普遍被接受的便是第二種,即蕎麥麵缺乏彈性、容易切斷,在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食用,象徵著與不愉快的過去一刀兩斷,是新年前一天的家家必備。中國在古代時,蕎麥麵是非常普及的,被人們視為「健康,親民」的代名詞,但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區封閉等客觀因素,普及程度遠沒有日本高,只局限於陝北等地區,並沒有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美食。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在這幾年內,蕎麥食品也逐漸被大眾所重視起來,食不厭精的過往早已被健康養生的理念所替代。為此,金龍魚特別推出了這款51優+蕎麥掛麵,嚴格甄選優質蕎麥原料,並努力克服技術上的各種難關,在內添加了豐富的蕎麥粉,讓其含量高達51%,遠高於市面上其它產品,是國內上市的首款以蕎麥為主要原料的掛麵,也是集傳統工藝精神和高端科學技術為一體的綠色健康食品。
同時,作為一款優質的粗糧,其內部含有大量的賴氨酸和色氨酸,能夠非常好的調節人體對胺基酸的攝入量。降血糖的活性成分和葡萄糖類物和手性肌醇也十分適合中老年人食用。並且,若是把它作為定期主食的話,可以在獲得較高的飽腹感的前提下很好的幫助胃部消化,對於那些正在運動減肥的小夥伴來說,實屬艱辛奮鬥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好幫手。
「霜紅半臉金櫻子,雪白一川蕎麥花」蕎麥作為華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食,在千百年間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環境的薰陶愈發清香四溢。而現如今,營養健康的蕎麥麵也成為了大眾的新寵兒,試想一下—「空山雨後,天色俱淨,一碗小面,食得快哉,飽腹而後,沏杯清茗,靠窗而坐」此情此景,試問哪個人不會心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