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陳小彬)當電影開始進入「重工業時代」,特效技術也迎來了突飛猛進的時代;當無限的想像力和先進的技術融入電影藝術,也同時撬動了一個巨大的產業藍海。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固守傳統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或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甚至紙醉金迷的奢侈之風都不能使中國影視產業走得更加健康和長遠。科技的發展才是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根本手段。
影視特效產業的藍海有多大?
有券商分析師預測,國內電影票房2018年有望突破600億元,根據片單情況,未來幾年維持在10%-20%的增長區間將是常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607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隨著電影進入「重工業時代」,以及影視明星「天價片酬」逐漸回歸理性,特效製作成本在影視投資中所佔比例會不斷上升。未來幾年,影視科技將形成一個千億級以上巨大的產業藍海。
《戰狼2》《紅海行動》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視覺效果:飛車、坦克、槍戰、爆炸……這些典型的「重工業電影」的視覺特徵背後離不開影視特效團隊的支撐。而技術的精益求精助力藝術的完美展示,也使得影片成為主旋律電影在市場化轉型中的成功案例,並一度成為文化事件被熱烈討論。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漫威公司不久前宣布,將推出首部華人超級英雄電影。這家創造出了金剛狼、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和票房奇蹟的電影公司正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布局。
國內影視科技產業差距在哪裡?
按理說,如此巨大的影視科技市場「蛋糕」,定會吸引眾多企業趨之若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能滿足觀眾觀賞需求的國產視效影片寥若晨星,擁有一流技術水準的影視技術公司,或者能夠提供完整電影工業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更是寥寥無幾。
未來新影是這兩年業內一家異軍突起的影視科技公司,公司執行長王語堂對記者說,造成這一反常現象的原因很多,但說到底還是技術問題:一是特效電影技術密度大,技術壁壘高;二是國際上尤其是美國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許多國內影視巨頭也曾不惜巨資一再「懸賞」攻關,但始終難以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與好萊塢的製作水平相差較大,甚至有不少被觀眾奚落為「五毛錢特效」。
圖為未來新影自主研發的角色全身精細掃描建模設備。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王齊國認為,像人體三維掃描建模、面部精細掃描建模、動作捕捉、虛擬預演等先進的影視特效技術還可以應用在醫療、教育、工業等多個領域,提供輔助診斷、手術模擬、工業輔助設計等三維可視化服務,具有電影之外的價值。
1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虛擬實境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重點任務就是對核心技術的突破,特別是圍繞虛擬實境建模、顯示、傳感、交互等重點環節,加強動態環境建模、實時三維圖形生成、多元數據處理、實時動作捕捉、實時定位跟蹤、快速渲染處理等關鍵技術攻關。
企業正在進入影視科技這片藍海
「強大的科技支撐、眾多技術的發源地、頂尖人才的匯聚、高效而成熟的製作流程造就了好萊塢特效技術公司的成功。」對標全球數字特效界頂尖企業工業光魔,王語堂給未來新影的定位是:以影視科技研發應用為核心的影視工業全產業鏈企業集團,通過技術創新、自主研發提供完整的電影工業系統解決方案。
身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電影專委會副秘書長,王語堂不久前在深圳參加2018中國科幻大會時表示,科幻影視通常投入大、風險高,我國尚未形成包括科技研發應用在內的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關鍵的技術環節還掌握在外國公司手裡,業界不宜太急躁。「中國電影人盯著票房的同時,還要有人為票房的未來築牢根基。」
國內影視特效行業發展僅有20年左右,尚處於起步階段,但進步很快。事實上,國內的一些公司多年來為海外代工,不少好萊塢電影中的特效鏡頭也是在中國製作完成。但近幾年,韓國的特效公司,以較低的人才成本、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大力補貼,搶走了很多中國公司的生意。
「今天的中國電影不能只摘果子不種樹!僅僅依靠票房的急功近利心態必然會使產業進入一個瓶頸期。」王齊國認為,目前中國影視科技理論基礎缺失,科技與工業的投入嚴重不足,構建完整影視工業全產業鏈,開拓影視科技產業這片藍海,不是一家或幾家創業公司的事情,更是整個中國電影人和影視產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