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在巨鹿路709號掛牌成立,首批共推出四類20項版權服務,覆蓋整個影視產業鏈。
一年來,中心讓影視企業在劇本階段,就有了版權開發的意識;在製作過程中,為他們積極牽線搭橋,讓優秀項目和授權需求方對接;在後期,又幫助完成版權推廣、保護、維權……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的工作,貫穿了全年、全產業鏈。
一年後,在同樣的地點,同樣的初冬,今天下午,《上海影視版權指南》系列叢書發布,「影視版權發展與研究智庫」正式成立。據悉,首批智庫專家近30人,分別來自影視製作、法務、金融、視頻平臺、電影節電視節組委會、授權業務公司,實現了產學研以及相關領域的全覆蓋。
圖說:一年前,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機構正式掛牌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一二三四五
據介紹,「影視版權發展與研究智庫」將以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為依託(一個中心),以影視版權發展與研究、授權與衍生為重點(兩個重點),以版權創造與開發、版權評估與投資、人才培養與扶持為輻射(三個輻射),完善影視版權推廣與監測服務諮詢體系、影視版權的價值評估與轉化服務諮詢體系、影視版權監測與維權服務諮詢體系以及影視版權市場投融資及產業孵化服務與諮詢體系(四個體系),努力推進輿情監測、分析報告、峰會論壇、投融資指導、平臺綜合服務等五大落地模式(五個模式),促進智庫成果的轉化應用。「「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特別需要,特別好。「著名編劇賈鴻源讚嘆說。
潤物細無聲
「相比於『窗口式』的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的服務闖的是一條新路,」此前因為市影視版權機構的運作,被全國劇組譽為「劇組保姆」的於誌慶,在一年的版權中心運作之後,如此告訴記者,「頭部影視企業,都擁有自己的專職版權部門,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中小影視企業,他們更需要的,是了解影視版權是怎麼回事,所以,版權服務的工作是『潤物細無聲』的普及型——它是一項長遠的工作。」
「相比於頭部影視企業,我們版權中心的難點在於,本身是沒有版權在手的,作為政府設立的第三方官方平臺,我們做得最多的是跨界,幫影視企業的創意或產品,找到合適的落地方,包括融資、法律、生產等環節,版權的衍生開發上,我們幫他們對接嬰幼童協會、演藝協會等。」版權中心工作人員有辛苦,也有驕傲。
圖說: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機構服務清單
疫情沒停歇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很多影視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奈停工了。但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卻從未停止運轉。一年來,中心最核心的工作是版權開發的前期工作,幫影視企業做項目評估,再牽線去給他們的優秀項目對接各類融資渠道:銀行、保險、基金。同時,針對影視企業的版權意識培訓,編纂系列叢書,並在版權中心的新媒體號上,開設了影視版權的培訓大講堂。截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共發布影視版權法律知識達46期,累計問答數近140個,影視版權系列講堂21期,影視版權講堂抖音內容錄製12期,優質版權項目推介三期,線下影視版權講堂3場,編印《上海影視版權指南》一套,《影視版權普法手冊》兩本,《影視版權案例詳解》一本。
下一片藍海
前不久,市影視版權中心和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首次聯袂參加長三角文博會,引起了媒體和行業的廣泛關注,兩大機構也被譽為上海影視產業服務的雙「影」擎——確實,上海已經將影視版權服務視為帶動影視產業發展的另一大火力點。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成立6年來,影響力已經從長三角輻射到全國,有志於在影視產業發展的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經常來上海「取經」。「我們當然會繼續做好攝製服務,但同時,市委宣傳部、市電影局、市文廣局等影視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上海影視產業在高速發展後,必須要迎來『產業升級』,大家一致認為,版權開發將成下一片『藍海』。」於誌慶說。
「明年,我們一定要拿出新的、更好的乾貨來。」於誌慶告訴記者,2021年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的工作將更忙,「有了智庫之後,我們的大資料庫也將正式運營,此外我們還將和市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合作,爭取把『蛋糕』做得更大,讓影視企業更有版權意識、更好地看到版權前景,這些都將會讓影視產業能更好地和文化產業消費升級相結合。」(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