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梧桐樹下的紹興路循例美得不動聲色。今年,一個細節悄然改變,名為「昔舍·夏沐」的新式裡弄小樓,門前的「上海影視拍攝取景地」銘牌換成了「打卡地」認證,這一帶新民宿在旅遊軟體裡一上線即售罄。
小小更迭,恰與小樓、紹興路乃至整個上海「城市空間片場」的步調一致——讓影視拍攝跳出單一業態,串聯起旅遊觀光、實體消費等經濟業態,一業促動多業。
推動這一改變的,是上海電影產業促進政策的「窗口」、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自2014年10月27日成立,該機構的主要服務內容包括政策、信息諮詢和協調服務,經六年運轉,已有了較成熟的模式,不僅100%完成7818件次服務,並不斷把上海的優勢經驗輸出到全國、輻射到整個長三角地區。
到2020年底,由「官方認證」的上海影視取景地、打卡地將突破300處,上海完全可以從這些影視的小切口來撬動更大的消費市場——讓影視取景框裡的內容帶火一件商品、一棟小樓、一條街、一片景區、一座城市。正所謂「一業旺百業興」,影視拍攝可通過接駁不同的產業實現綜合效益倍增,激活新一代消費。
產業要素與機制的雙重沃土,給了「影視+」無限底氣
《安家》熱播後,愚園路被改造成民宿的老洋房經常迎來送往;《三十而已》引發巨大關注後,不少觀眾認識了劇中的取景地保利·時光裡,喜愛在這徐匯濱江的商場裡徜徉一整個假日;而從《誰說我結不了婚》與《幸福,觸手可及》分別走進觀眾視線的卡丁車場,都在國慶假期迎來一波消費熱潮。
從影視熱播作品到文商旅聯動、產業鏈延伸,為什麼上海的「影視+」實驗成功率頗高?上海社會主義學院研究員張兆安有這樣的判斷:「上海的產業資源稟賦優越、要素市場齊全,尤其具備要素與機制的雙重沃土。」
2014年,許多劇組同樣希望到上海來取景,但無論拍攝對象是裡弄、校園、地鐵甚至外灘等公共區域,各地劇組的「彎路」沒少走。那年秋天,上海九部門聯合發文,希望重塑中國電影發祥地的風採,其中一個具體抓手,就落在了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
如今,納入「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名錄的,要麼能體現上海的歷史人文情懷,如上海大世界、上海歷史博物館,要麼能體現上海的市民文化傳承,如各類公館、洋房,或者還能彰顯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風貌,如上海中心、上海大都會遊艇公司等。各類社交媒體上,年輕人都喜歡在特別的地方「打卡」,這些影視拍攝取景地都是經過劇組專業審美過濾的,何不乾脆放大 「打卡」屬性?為此,機構向各取景地徵集視頻和照片,再由機構通過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向公眾推介。一批具有文藝範兒、能滿足消費需求的打卡地迅速上線,成為《上海影視拍攝指南2020》電子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間接提升了相關打卡地的熱度。
「上海中心原來有一層樓還沒出租,正好借給劇組拍戲,像趙薇的電影《美男子》、劉詩詩主演的電視劇《流金歲月》、新版《澀女郎》等,都到這裡取景。現在這層樓名氣也大了,迅速被租賃一空。」工作人員介紹,不少新景點如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等,也希望能借影視「打卡地」的認證提高公眾知曉度,帶動周邊發展。
各產業要素集聚,加上機制的護航,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見證了一系列可觀的變化:數據顯示,即便2020年在行業受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亦有21部電視劇、五部電影確認或已在滬拍攝;與此同時,由機構認證的上海拍攝取景地也從2014年的75家增長到今年預計突破300家。
推動良性大循環,成為上海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從誕生之初,就是上海電影產業振興的一個窗口,無論是創新服務內容,還是服務模式輸出,都是六年來上海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作品方面,從今年國慶檔票房領跑的《我和我的家鄉》,到《我不是藥神》《地久天長》等前兩年叫好叫座的影片,為上海電影贏得了佳作頻出的高光認證。
對於「上海出品」等重大影視項目,機構同樣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上海獻禮建黨百年的重大電影項目《1921》正在如火如荼地拍攝,片中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觀,除了影視基地,還需要有很多實景,片方申請協調的勘景地,多達四五十個。
在優化了電影產業環境、推出了眾多扶持政策後,很多著名電影人都願意把公司、工作室註冊到上海來。即使沒有什麼太強的稅收優惠政策,名導們也願意在上海拍戲。除了上海本土走出來的徐崢,寧浩、黃渤、管虎等知名電影人,都把上海當成潛心創作的好地方。此外,在電影相關人才的培養方面,這些年上海已實現了「閉環」。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注重通用型人才,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培養專業型人才,上海戲劇學院專攻表演人才,東華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都開設了影視相關專業,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亦分別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開設電影大師工作坊培訓班、編劇培訓班。
上海既是創作的源頭,也是市場的大碼頭。在一些地方還忙著增加銀幕數時,上海已經開始著力提升觀影環境、升級換代。上海的票房繼續穩居全國城市票房之首,這個國慶檔八天時間,上海的票房超過了兩億元。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政策—環境—人才—作品—產業」的良性大循環。在上海全力推進「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建設的當下,影視資源正在快速集聚。從松江科技影都升級而來的上海科技影都,已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佔全國三分之一;長三角一體化也在上海加速推進,投資近100億元的華策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今年6月開工,騰訊雲啟智慧影視產業基地7月落地,背靠總投資4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慧超算中心……
給一個支點,就能撬動百業。上海的電影產業振興政策,最初找準了攝製服務這樣一個小小的支點,六年後終於撬起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彥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