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後,沙門村的香草谷裡卻一片綠意盎然,空氣中飄著陣陣清爽花香,谷繼成拈下一片檸檬香茅的嫩葉,浸在玻璃茶杯中遞給遠道而來的客人。這杯檸檬香茅特飲是大莊科鄉「科技小院」獨有的待客茶品,背倚壯闊的山林,品一口清甜令人精神抖擻。
谷繼成,原本是在北京農學院教書育人、埋頭研究20年芳香植物的一名副教授。一次特殊的機會,他隨學校派駐黃土梁村「第一書記」來到大莊科鄉。這一來,他就被「留住」了。
谷繼成發現大莊科的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合香草種植。隨著黃土梁村香草試種成功,村民親手制出了成品精油手工皂,也鼓起了腰包。
2019年9月,由市委統戰部統籌部署的「北京科技小院(統農 031 號)」落戶大莊科鄉。谷繼成決定帶著技術入駐「科技小院」,擴大產業規模,讓更多的人受益。
谷繼成成了「科技小院」的香草專家,還是大家口中的谷老師,更成為了村民致富的帶頭人。從黃土梁村到沙門村,一棟棟香草大棚搭建起來,種植品種也從金盞菊發展到天竺葵、香蜂草、薰衣草、檸檬香茅等10多個品種,一座香草產業園建立起來。
一年時間,僅沙門村就完成了育苗55萬株,實現產值達190萬元。村民富了,對谷繼成來說,種植香草的意義發生了深刻轉變。香草園是他20多年研究成果的轉化,如今更是打開農民增收大門的鑰匙。
把成熟的技術留給農民,把完整的產業留給合作社,他要幫助村民走上致富的永久道路。
在「科技小院」裡,隨時能看到谷繼成帶著村民操練各種技術。從哪個部位剪苗、插苗的間距需要多大、土怎樣配置、扦插的苗木保持多高溼度更易存活……
通過學習,普普通通的村民成了「山村科技工作者」。隨著香草種植季變化,最多能解決上百名村民就業,村民的錢袋子也跟著鼓了起來。
以前,村民靠種地,農閒就沒了活計,一年下來,人均收入不足2萬元。現在有了香草園,一年四季都有活幹,僅沙門村人均增收達4萬元。不僅村民自己富了,還帶動延慶區四海、井莊等9個鄉鎮的數百戶村民一起駛入致富快車道。
去年,世園會開園後,用沙門村的香草為原料製作的化妝品還走進了世園會,擺上了世園會中國館內北京農學院的展臺,精緻的化妝品禮盒帶著淡淡芳香,吸引了無數遊客。
這一切是谷繼成和他背後的北京農學院專家團隊持續輸入著科技力量,打造出「專家+農民」「學院+鄉村」「科技+扶貧」香草產業助農模式。一個個農村的增收,實現了助農模式的成功複製,為低收入者打開了一扇門。
今冬,新修建的精油坊投入使用,一幢幢大棚裡迷迭香、天竺葵被巧手培育,沙門村沉浸在清甜花香中迎接到此參觀的遊客,他們在這裡體驗著做手工皂、品香草餐等生態民俗文化。大莊科鄉香草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農民也迎來了自己的「金色未來」。
回看「科技小院」,谷繼成和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品著這杯科技「特飲」暢想著大莊科香草,在科技振興鄉村道路上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