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上大學,臺灣教育走向「菲律賓化」

2021-02-19 觀察者網

一個寫文章的程序猿,政治觀察者,知乎ID:不愛雞湯的濱哥哥

臺灣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讓不少媒體驚呼「零分也能上大學了」!

因為修改了新的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的實施,臺灣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從2019年開始,音樂、美術、體育的專業術科學校可以選擇不參考學測的成績,學生即可報名申請大學。

以往學測必須考五個科目,以五個科目的成績作為高校招生的考量,而從2018年開始放寬要求,學生不必考五科,變成最多選四科,甚至一科的成績。按照臺灣「招聯會」的意思,這是考慮到為學生減輕壓力,讓偏才的學生可以不「勉強」自己成為全才。

而這一舉措,也讓媒體紛紛擔憂私校為了招生,而不惜鑽漏洞,讓學生即便零分也可以上大學,使得臺灣的高校進一步「學店化」。臺大副教務長張耀文更是直言「招聯會」這項決定將導致學生素質完全沒管控,對臺灣競爭力將是災難。

其實臺大副教務長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自然,對於臺灣前段班的高校如臺大而言,即便放寬了這個標準,他們依然能招收到學習成績前列的學生。學生們為了考入臺灣第一學府,自然會拼盡全力考滿四科。

然而,對於那些排在中後段的高校,特別是那些面臨招生問題的私人學校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這些學校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以更少的招生要求來錄取學生。

而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甚至低下的學生,在人人都上大學的情況下,自然會為了儘可能上大學而選擇那些只需要一兩門學測成績的高校。以此,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循環,讓臺灣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退步。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進一步降低學生考入高校的要求呢?難道是真的為學生減負嗎?

當然不是。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大學,臺灣的高等教育在20多年前開始教育改革,這對臺灣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時過境遷,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衍生出了眾多的後遺症,很多職業學校紛紛升等變成大學,導致到了2017年,臺灣的高校已經到了172所之多。

而人口是臺灣三分之一的香港,高校也不過才八所而已,連臺灣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卻在國際排名上穩穩跑在臺灣前面。有很多私立大學把學生當成是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也不斷下降。

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臺灣眾多學校特別是私人學校都面臨著嚴重的招生不足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錄取率比去年低0.19%。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指出,此次高校招生缺額為3488人,創下8年來新高。

近5年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人數連年下滑,已連續3年跌破5萬人,今年的缺額人數更比去年大增18%。多達16所高校的261個系所產生缺額,整體缺額率7.9%,其中有7所高校缺額率超過50%,也創下指考招生史上最高紀錄。

在2016年兩岸關係惡化之前,為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危機,臺灣高校招收短期來臺就學的大陸研修生,這也成為了不少臺校增加財務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學位生與交換生的名額有限,然而招收大陸研修生則沒有總量管制,即只要兩校有籤約,陸生幾乎是申請就過關。

更重要的是,研修生要自付學費及住宿的高額費用。2010年福建省推出了「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包含「3+1」專班計劃,每年派送陸生來臺研修1年。而這一年裡的大陸研修生在臺就學期間的費用全部都給了臺灣高校,為臺灣高校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如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據悉今年赴臺的大陸研修生人數可能只剩下1/3。

在這種情況之下,臺灣高校將目光瞄向了東南亞學生,配合政策改往「南向」招生。但是由於語言及風俗習慣差異問題,東南亞學生赴臺進修的願望並不強烈。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在臺灣進一步放寬對學生招生的要求,讓學生更輕鬆考入高校,就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面對這少子化與大學招生困難問題,臺灣在2013年就提出了要進行大學退場機制。「大學退場機制」包括了「限期輔導改善」、「學校停辦」、「土地處理」、「學校法人轉型(合併、改辦或解散)」4階段,一旦啟動機制,若持續無法改善,經營不善的私校可能在7個月至1年內「退場」。可是退場機制年年在喊,大學的數量卻不斷上升,到2017年就已經高達172所高校,真正進行了退場的,不過兩所而已。

上場容易下場難,大多數的高校根本不願意進行降格改制,招不到學生,往往就改系名專業名重新招生。對於高校而言,一旦降格為專科,怎麼可能還招收得到學生呢?很多退場機制都往往淪為好聽的口號而不具有實際的操作性,更何況高校退場還涉及到了私校校產和土地利益等實際的利益。

臺灣現行的「私大轉型退場條例」中明確規範,高等教育是公共財產。私立大學每年都接受臺灣「教育部」的獎助和補助,退場後,學校的資產就必須變為公用,不可能再成為私校董事會謀利的工具。

這種情況之下,怎麼可能會有私校校董放著可以招生謀利的「肥肉」不吃,而主動推出呢?對於私校校董而言,興建大學有補助可以拿,若學生人數多,學校附近發展出大學商圈,校地更會隨著升值。因此臺灣私校董事大多採取拖字訣,想盡辦法榨乾學校最後的剩餘價值,也因此犧牲掉教學質量。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高校退場機制」,反而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私校的校董們還要繼續建大學,招不到學生就改系,在改系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自然是「求助於」執政者以獲取政府的支持了。

那麼,免學測的政策出來,自然就不奇怪了。

20多年來的廣設大學與多元入學,讓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客觀上對於促進人民文化素質,提高社會生產力方面大有裨益。然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不注意,就會變成矯枉過正。很多的教育機構完全不具備升等的條件,就在廣設大學的浪潮下由大專變成學院,學院再變成大學。

泛濫的大學創造出了兩岸聞名的「七分大學生」梗:2008年大學考試入學發榜後發現,全臺灣最低錄取分數是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7.69分,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即可上榜。

而當年,全臺灣有84000名考生填報志願,高校的招生名額為85000,造成了100%錄取效果,而英文入學考試不足10分進入英語系學習的學生也比比皆是,因而七分上大學也就毫不意外了。

甚至教改也變成了政客捆綁選票的工具。陳水扁在2000年選舉的時候就大開支票,承諾當選後會實現「一縣市一大學」。當選後,為了兌現支票,宜蘭技術學院、聯合技術學院、臺東師範學院、臺南師範學院紛紛改制為宜蘭大學、聯合大學、臺東大學及臺南大學。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廣設大學是大家相互欺騙,「家長喜歡小孩念大學,民意代表投其所好設立大學,政治人物為了振興地方消費去找更多學生來,也在偏鄉設大學,大家都在互相欺騙。」

臺灣高校的泛濫帶來的嚴重後果,一是大學高中化,研究生大學化,人才素質漸趨低落。二是學用落差日漸增大,一方面是臺灣企事業單位鬧起「人才荒」,一方面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

像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這些前端的高校不愁沒有優質的學生及產出,然而眾多的普通大學,特別是一些私校在設置系科的時候,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放棄基礎學科,一窩蜂地設置餐飲、旅遊等系,結果學生「畢業找不到事,企業找不到人」。可以說,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臺灣,大學設立這麼多的餐飲科系。

臺灣的大學密度已經全球最高,高中入大學升學率逼近98%,文憑嚴重貶值之外,更使技術職業教育崩盤,造成臺灣競爭力的悲劇。據統計,到2016年年底,全臺灣大專以上學歷者共867萬人,其中擁有大學學歷者已達到506萬,佔全臺灣總人口數近1/4,這導致了高學歷完全不再稀有。

人人能上大學,就意味著大學學歷不再重要。很多的大學畢業生出來,空有大學的學歷,知識與技能卻嚴重不足,加上臺灣能提供的白領工作職位有限,因此導致將近有四成的畢業生,只能從事不用大學學歷的工作,畢業出來跟普通清潔工拿一樣的22K新臺幣工資也就不足為奇,但這又何嘗不是高等教育的浪費呢?

臺灣1111人力銀行2016年調查報告顯示,具有專科學歷的畢業生因為具備一門技術,其起薪已經超過了具有大學學歷的上班族。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這些畢業只能拿22K的大學生們,其身上還背負這數十萬新臺幣的學業貸款,卻做著與專科生甚至高中生一樣的工作。

於是為了更加好找工作,只好推遲畢業,繼續讀研究生,再繼續讀博士生。據臺灣「教育部」統計,有四成的大學生想要念研究所,以至於推高研究所泛濫現象,進行新一輪的「學歷競賽」。

這不能不讓人想到了同樣陷入大學泛濫的菲律賓,菲律賓有大約650所高等院校。菲傭大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部分菲傭還持有護士、醫師或教師執照。

而如今臺灣在面臨高學歷低薪的就業環境之下,也不得不選擇到大陸、香港、澳洲、新加坡去當臺勞謀職。菲傭與臺勞遠離家鄉的最大因素,無外乎還是因為低薪問題。

所以,這對於我們而言也是一個警示與教訓。臺灣現如今的高等教育政策是飲鴆止渴式的自殘,學校為了多招生多賺錢,不斷降低招生的門檻,導致臺灣高校的學歷不斷貶值,從而臺灣整個教職系統的全面失衡。然而,這些對於執政者或者校董們而言,面對的問題無非就是:到底是關大學好還是0分上大學好。

因此對於校長們來說,當然是0分上大學好呀。畢竟面臨就業問題的,不是他們。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濱哥哥:零分上大學,臺灣教育走向「菲律賓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臺灣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讓不少媒體驚呼「零分也能上大學了」! 因為修改了新的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的實施,臺灣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從2019年開始,音樂、美術、體育的專業術科學校可以選擇不參考學測的成績,學生即可報名申請大學。
  • [視頻]臺灣零分也能上大學?
    7月19號,臺灣的教育部門公布了今年臺灣高考考生的成績和各個大學的招生名額,今年臺灣各大學的錄取率達到了100%,也就是說在理論上,考生只需要填寫志願,即使是考了零分也照樣可以上大學。那麼,這樣的一種教育現狀對於考生,對於學校來說,到底是喜是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又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邀請到臺灣的兩位嘉賓來為您做詳細的分析。
  • 臺灣三所科技大學商討合併,稱將打造全臺「旗艦型」大學
    這是臺灣最大的大學合併案,因此引發熱議。如果合併成功,它將是臺灣首個橫跨臺灣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學合併案,學生人數超越知名的臺灣大學,從而成為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 在合併會議上,臺科大校長廖慶榮稱,此前和屏科大談論合併時,已預留伏筆,若有其他學校合適也能加入合併。
  • 臺灣3所科技大學商討合併,學生數將超臺大成第一
    如果合併成功,它將是臺灣首個橫跨臺灣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學合併案,學生人數超越知名的臺灣大學,從而成為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在合併會議上,臺科大校長廖慶榮稱,此前和屏科大談論合併時,已預留伏筆,若有其他學校合適也能加入合併。
  • 臺灣一名學生零分上知名高中 教育界質疑太離譜
    臺灣一名學生零分上知名高中 教育界質疑太離譜 2014-08-20 14:45:35「中央社」報導,臺北成功高中(臺灣知名高中)一名新生未參加會考,以會考成績零分搭配志願序和多元學習表現積分錄取,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表示,這的確是不正常的現象。
  • 島內教育專家:臺灣本土化已走向畸形、變態,重回一言堂
    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教務長、副教授高義展接受專訪時認為,過去臺灣百姓之所以接受「本土化」推動,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對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及灌輸大中國思想「一言堂」的反動。但歷經這2、30年的演化,現在的「本土化」不僅畸形變態,連原先預期達多元聲音的初衷也消失了,綠色一言堂取代過去的藍色一言堂,這是臺灣最可惜的地方。高義展高義展,1971年生,高雄旗山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現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副教授、該校教務長。
  • 臺灣初中生零分上重點高中 網友:制度不正常
    原標題:臺灣初中生零分上重點高中 網友:制度不正常   東南網8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臺媒報導,臺北一名初中畢業生因故沒參加初中教育會考,即會考成績零分,但卻以「志願序」和「多元學習表現」2項積分48分的成績,藉由免試入學分發進入臺灣傳統明星高中成功高中就讀,引發爭議。
  • 大學教育雖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全球著名大學TOP100才是精英教育
    雖然大學教育正在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進行變化,但是看看世界著名大學前100名的大學,這些大學還在進行精英教育。根據Times世界大學排行榜,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情況可以發現,躋身全球著名大學學術前100名的大學都是各個國家最出色的大學,雖然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但是這些世界著名大學TOP100的大學仍然可以代表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本文試圖梳理臺灣教會在處理中國化和本土化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並進一步分析中國大陸教會在中國化過程中需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緣起大陸的教會中國化臺灣天主教會最早源於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會士從菲律賓登錄雞籠(今基隆)傳教。
  • 菲律賓留學可靠麼?走進美式教育的菲國「北大」——菲律賓大學
    作為菲律賓首屈一指的高等學校,也是菲律賓教育經費的主要接收者,每年菲律賓對國立大學的教育撥款的70%都用於菲律賓大學,在校生大約5萬多人。菲律賓大學完全是美國式教育,嚴謹且具備創新精神。 菲律賓大學的教育實力菲律賓大學不但在菲律賓一直位列第一,它的QS世界排名也在逐步上升。
  • 臺灣的大學教育,災難重重
    早已傳出消息,許多招不滿學生的大專院校,臺「教育部」已制定退場機制,儘快責成他們結束營業,退出大專教育。但是他們多數還在苦撐待變,沒有聽說有那個臺灣大專院校,正式結束或完成與其他學校合併的消息。    為了招到足夠的學生,臺「教育部」不斷地修改條例,高中生上大學的途徑非常多,每年例行的「學科測驗」,愈來愈容易。
  • 《菲律賓印象》攝製組專訪菲律賓遠東大學
    日前,中教國際菲律賓項目辦《菲律賓印象》攝製組在菲拍攝期間,來到了菲律賓著名高校遠東大學進行訪談考察,得到了學校的高層領導以及師生的熱烈歡迎。學校高層校長Macehal梅策哈、校董Lydia B.Echauz莉迪亞oBo伊查烏斯等人就留學菲律賓的相關問題分別接受了專訪。
  • 菲律賓留學-菲律賓科技大學
    學校簡介菲律賓科技大學成立於1901年,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是菲律賓著名的國立公辦大學,該學校擁有百年辦學歷史,理科、工課專業齊全,純英文授課,美式教育,是菲律賓唯一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科技大學。這裡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項目,塑造學生性格,提升學生價值信仰。
  • 臺灣大學升學考試 三成多考生英文翻譯只得零分
    新華網臺北2月24日電(記者李凱張玫)今春島內大學升學基本學力測驗已告結束,令島內學界驚訝的是,學測英文考試中的英語翻譯部分竟然有58000多人得零分,佔考生總數的36%。  據島內大考中心統計,今年學測英文非選擇題原始總分為28分,考生的平均得分為9.7分,創下歷年新低。
  • 高考零分作文者,最後分數怎麼樣,能夠上大學嗎?
    每年高考分數公布之後,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考場零分作文。因此大家也比較好奇,這些作文為什麼只能得零分。一般高考零分作文需要有幾個老師一起合計,如果結果一致的話,該作文才能夠被評為零分作文。但是我們比較好奇的是,高考零分作文者,高考分數會怎麼樣呢?以他們的高考分數能夠上大學嗎?
  • 菲律賓留學-菲律賓CPU大學
    菲律賓是世界第三大英語語系國家,其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美國式教育模式,結構完善。大學國際化程度高,培養的學生在歐美國家極具競爭力,其授予的學歷文憑被歐美等發達國家所認可。根據我國與菲律賓政府參與籤署的《高等教育合作備忘錄》,中菲兩國之間互相承認學歷。
  • 菲律賓留學/菲律賓排名第一的大學-----菲律賓大學
    菲律賓大學是根據菲律賓首屆立法機構頒發的第1870號法令(亦稱大學憲章)於1908年6月18日創辦的,實際上是依靠美國人,並按照蘭德公司資助大學的模式
  • 【菲華社會】報社沒記者學生不識中文 從華文報文學教育重新認識菲律賓
    這場講座正是希望透過這裡長期耕耘的東南亞議題,從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菲律賓,去想想我們刻板印象裡充滿的謬誤。講者楊宗翰曾旅居馬尼拉,關注菲華文學與教育。他從在臺灣的菲律賓人學習華人文化,和在菲律賓的華人是否真的有健全的文化學習管道,來看待我們政府自以為是的南向政策,到底做了什麼?「菲律賓是離臺灣最近的國家,臺灣讀者卻對菲華文學完全陌生。
  • 菲律賓留學/聖卡洛斯大學管理學教育學碩博招生
    ,其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美國式教育模式,結構完善。大學國際化程度高,培養的學生在歐美國家極具競爭力,其授予的學歷文憑被歐美等發達國家所認可。根據我國與菲律賓政府參與籤署的《高等教育合作備忘錄》,中菲兩國之間互相承認學歷。聖卡洛斯大學(University of San Carlos)於1565年興建,至今有454年的歷史,是菲律賓也是亞洲最古老的學府。她有近40個本科專業和83個碩士和博士專業供學生挑選。
  • 菲律賓留學-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怎麼樣?
    創建於1595年的聖卡洛斯大學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大學本部位於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霧。  它有近40個本科專業和83個碩士和博士專業供考生挑選。目前聖卡洛斯大學有8個學院,4個校區:主校區(法律學院、商學院)、北校區(基礎教育)、南校區(教育學院)、塔拉邦校區(建築藝術學院、文理學院、數學教育學院、護理學院、藥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