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河南農民工滕振國38歲時考上研究生,但是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仍然只能去做農民工。大齡研究生就業難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其實,大齡研究生就業難只是目前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大背景下的特殊案例。和很多人到中年卻沒有高學歷的失業者或者試圖換工作者的窘境相比,他們可能並不是最困難的。只是由於大齡研究生大多有工作經驗、年富力強、學歷高,讓很多人痛惜人力資源浪費而廣受討論。大齡研究生就業難只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中年以上人士就業難的一個縮影。因此,如果僅把眼光放在解決大齡研究生就業難上,則未免狹窄。
在僱主和應聘者之間,應聘者處於弱勢的位置。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應該保證每個人在求職時不會因為除工作能力以外的因素受歧視而遭遇不公正的對待。在這方面,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關注。美國的《公平就業機會法》規定,由於種族、膚色、宗教、性別、血統乃至不影響工作的生理缺陷而沒有僱用、拒絕僱用或解僱某人都是違法行為。美國還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負責調停有關工作歧視的投訴,如果調停失敗該機構還有權直接訴諸法院以強制執行。同時,美國還有專門的法令,禁止任意的年齡歧視,歧視40-65歲的求職者是違法行為,很可能面臨巨額的賠償要求。而在中國,關於公平就業歧視的立法落後很多,也沒有獨立的機構來調查和受理就業歧視問題。各類僱主包括應該為公平就業做出表率的政府機構等公立單位,在招聘時,公開對招聘對象的性別、年齡甚至戶口等提出要求,那些不符合這些硬性標準的人很自然地會被拒之門外。
當然,除了考慮到年輕人更能幹活等因素,中國的僱主也有一些獨有的難處,比如說大齡研究生為單位服務的時間將更短,單位將很快要為其支付養老、看病等費用,其中更牽扯到工齡等麻煩的細節。而這背後又涉及到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等問題。此外,很多中年人之所以會去讀研或者換工作,是因為處於職業瓶頸想要突破,如何在升官、升職之外為他們提供事業的出口以及必要的職業指導和業務培訓都需要社會多方面環境的完善。
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和步入老齡化社會,各類人才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年長者求職的情況也只會越來越多。除了求職者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儘量避免走彎路。從立法、執行到人們的意識乃至於配套機制等多方面著手建立公平就業的社會環境,為所有人創造儘量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否則今天解決了大齡研究生就業難,明天又會出現其他特殊群體就業難。這方面中國社會仍然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