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不知道自己該報啥專業的小夥伴看過來啦!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調查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尋求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需要,這是與生存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一樣重要的需要,如果一個人到中年還不知道在什麼方面可以長久的付出並且獲得持續的幸福感與成就感,那麼,迷茫將束縛他的內心。
因此,我們鼓勵同學們在整個中學階段多去探索自己的喜好與能力,為高三升學擇業作準備。職業傾向測驗目的是為還沒能明確專業偏好的同學提供心理測評的參考意見,同時也想提醒同學們選擇專業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職業傾向測驗:專業的測評方式,為您推薦比較契合您性格習慣的專業
http://m.xinli001.com/ceshi/422/
說明:要用郵箱或手機號註冊成「壹心理」,才能看到結果哦!不過這個測驗真的超級準,去年,北師大克拉瑪依附校的首屆高三畢業生都做了哦!註冊過程很簡單,一起戳連結試試吧。
很多同學看見專業名字後,總覺得自己知道,不再查詢更多的資料就填報了,以下幾點常見的專業選擇誤區還請你繞行:
望名生義:比如言語聽覺專業。看到這個名稱,同學們可能會覺得就是針對聾啞人的特殊教育專業,事實上,它是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涉及到康復醫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及計算機應用等。
以偏概全:比如心理學專業。很多同學覺得學心理學可能就是心理老師、心理醫生了,其實心理學還能培養出測評、腦與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的人才。
張冠李戴:比如交通管理專業。很多同學會把它當成培養交警的,然而其本科的培養定位在航運幾港口管理方向,是公共管理類的專業,專科才是公安管理類的。
希望這三個小例子能喚起同學們對專業了解的看重,在做決策前,多去查閱資料,尤其是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大學教授的相關課程、畢業走向等等。
可以查到這些資料的地方有:教育部權威網站:陽光高考平臺,各高校招生網,下發的專業填報信息手冊(對,沒錯!就是那本厚厚的書!)等等。
另外,還有手機APP,您可以搜索下載。
在發現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之後,還需要完成下面的工作:
1、在招生計劃和往年錄取信息的綜合考慮下,確定哪些大學的相應專業與自己的高考分數匹配(估分填報的同學,最好以自己估計的最低分為參考)。
2、當看到了自己喜歡的三四個想要選擇的專業,而決策不了哪個專業志願優先時,可以試試用決策平衡單來幫助自己做決定:
影響選擇的因素
喜好程度
大學專業排名
難易程度
就業前景
總計
權重
30%
20%
20%
30%
100%
專業1:西南大學心理學
90
100
80
70
84
專業2:重慶醫科大學醫學
90
80
40
90
78
專業3:新疆大學化學
70
80
60
50
64
憑個人喜好
可以百度到大學專業排名,這個排名是教學質量/成果和相應專業佔有資源的體現。
要去看專業本身的課程安排,可以百度到,也可以去大學相應專業的官網查看到。
可以百度,也可以搜:104職業大百科(是臺灣的網絡,這個網絡是市場調查的數據,不過是繁體字哦!
)
算法:喜好程度*相應權重+排名*相應權重+難易程度*相應權重+就業前景*相應權重=總分。以西南大學心理學舉例:90*30%+100*20%
+80*20%+70*30%
=84分
(104職業大百科網址:http://www.104.com.tw/jb/wage/jobWage/view)
由上述結果可知,這些專業裡我最喜歡的是西南大學心理學,報考時我就會優先這個大學的這個專業啦,至於是否服從調配,那就要把三個大學的心理學專業/醫學專業/化學專業都比較一遍,進行綜合決策。
2015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研究來源於麥可斯研究
人生也是一場多重博弈。
首先,你博弈不止一次,第一次的勝負說明不了什麼。其次,你以前所有的收益,也都有機會投入到下一次博弈中去。
這才是人生。
想像你在高考考取了一個不太滿意的分數,其實不過七天以後,你就有機會翻盤: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一個地域、學校和專業——這考驗你眼光、你對自己的了解,對社會潮流的判斷。如果你選擇得當,在一個你喜歡的城市,適合的專業裡做一個優勝者,遠遠比在一個排名優秀大學而莫名其妙的專業和被一群來自全國的高手虐強。如果你專業選擇能超越熱門行業2年,你發現自己甚至會比當年進入熱門行業的人還要好——這是你的第二次博弈。
然後在你高考後的100天以內,你又有了第二次機會翻盤——你上學的第一天,有人就發現——這裡誰都不認識你!如果你願意,你完全可以做個喜歡的自己!有人開始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裡寫下自己最希望做成的10件事,擁有的3個品質。努力去成長這是第三次博弈。
大一,大家逐漸都混熟了大學,有人混遊戲廳,有人混學生會,有人混企業實習,有人混自習室,有人說他們傻,然後回宿舍睡覺,三年後,各自的選擇帶來不同結果,不同結果有著不同價值,這是第四次博弈。
上班第一月,經理髮下來一個新項目,項目很難還不加工資,有人覺得是個機會咬牙頂了上去,有人看著難或者覺得煩找藉口縮了一下;前者被認為有潛力越來越好,後者缺練,差的越來越遠越覺得沒勁,這也是一次人生博弈。
還有跳槽、還有創業、還有讀在職、還有選擇一個機會、還有如何養育一個孩子、還有如何對待你的父母、還有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和家庭……
其實人生每隔那麼幾年,就有個和高考差不多的玩意兒能把你人生掰一下,你的人生從此高低、快樂痛苦、勝負、成敗,從此不同——只不過他們都不叫高考、不設考場、沒有標準分,而且要三五年才放榜。
面對人生的多重博弈,這也是最好策略:
1. 總是對世界保持善意猜測。
2.不做老好人,遇到不合理的人和事,該出手出手,但不要加倍報復。
3. 寬容——只要你轉變,我們就還是朋友。不念過去。
4. 做人簡單直接,越是這樣別人容易理解識別你與你合作。
5. 焦點在做好自己,不去計較對方是否佔了便宜。
不畏將來,不念過去,無分別心,做好自己。
所以,無論你高考成功還是失敗,這都不是你人生的全部,甚至,那只是你人生賽季投入\投丟的第一球。還有幾百個博弈等著你。
文/古典 新精英生涯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