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生完孩子,是最容易爆發家庭矛盾的時候,因為月子期間,產婦的心理變化很大,甚至有近一半年人會出現抑鬱症。
可這種變化,卻很難被外人所理解,哪怕是最親近的老公,有時候也會覺得產婦的各種"無理"要求是矯情。一旦話不投機,吵架甚至鬧到離婚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兩天,朋友小劉突然開始抱怨起婚姻不幸運,甚至一度產生了離婚的念頭。這讓大家很驚訝,因為小劉結婚才一年多,不久前剛生下兒子,正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時候。可一轉眼,兩人的婚姻居然都走到了破裂的邊緣,這到底是要鬧哪出呢?
從小劉口中,大家才了解到,原來矛盾就產生於生完孩子後。當初小劉懷孕,家裡就已經約定好,月子期間由婆婆照顧,這樣既符合傳統,而且也考慮到了小劉母親身體不好的情況。
可沒想到,兒子生下來後,婆婆卻百般推諉,只待了兩天就走了。結果月子期裡,小劉不得不拖著虛弱的身體一個人帶孩子。
育兒的重擔壓得小劉喘不過氣來,心裡的脾氣更是越積越厚,終於有一天, 她因為一件小事和老公鬧僵,爭吵間便拿婆婆爽約說事。
結果老公氣頭上也不肯相讓,還說人家生的孩子都能自己養,就你不能?小劉聽了氣得直打哆嗦,便一句話懟了回去:誰的娃誰養,我養我的娃,讓你媽養你去吧!說完就抱著孩子進了房間,還反鎖了門,第二天便帶著娃回娘家了。
"誰的娃誰養",小劉這一句負氣的話,其實又何嘗不是講出了產婦的悲哀呢?如果不是長期的積怨,任何一個剛剛當上媽媽的人,都不會完全不顧一個完整家庭對寶寶的重要性,而去和老公撕破臉。
產後激素水平的波動,導致產婦容易情緒化不可否認,生完孩子後的女性,脾氣確實普遍要比平時更加暴躁,這一點,相信身邊人尤其是貼身照料的家人都能體會得到。
然而這並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樣,是產婦居功自傲,企圖拿孩子來壓迫家人。產婦出現這樣的變化,其實是分娩前後,體內激素水平劇變導致的。
激素水平變動幅度越大,產婦也就越容易情緒化,極端情況下,甚至能發展為產後抑鬱。
生完孩子的女性,特別缺乏安全感女性擇偶時,最看重的就是安全感,這是因為兩性之中,女性天生偏弱勢,需要一個強大的依靠來保護自己。
而生完孩子後,這種弱勢就陡然增加了一份,剛出生的小嬰兒,也是亟需保護的。
在這種情況下,但凡生活中有些許不如意之事,就會激發產婦的安全焦慮,尤其是當這種不如意是由老公帶來的時候,產婦的不安全感更是會飆升到爆棚。
如果每一位產婦的家人都能了解女性產後的心理機制,相信產後的矛盾就要少很多了。
尤其是老公,對於產後脾氣不佳的老婆,應該儘量去包容,因為孩子雖然是她生的,卻是屬於你們兩個人的,而不是誰生的就屬於誰,身為父親,理應肩負起至少一半的育兒責任。
當然了,產婦也是孩子的生母,雖然已經飽嘗了懷孕之苦和分娩之痛,但育兒的職責,尤其是三歲以內的育兒職責,還是應該勇敢地擔當起來的。
新生兒離不開母親女性生孩子確實是一筆很大的付出,這個無論是誰都要承認的。但孩子畢竟不是自主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而是父母的選擇,因此孩子生下來後,無論母親還是父親,都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育兒的責任。
而新生兒期間,孩子對母親是更依賴的,缺乏母親的呵護,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很不利。所以無論生完孩子的你有多苦多累,在育兒這件事上,都不可懈怠,更不可推脫。
哺乳對嬰兒發育更有利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女性生孩子已經受了很多罪,生下來就應該交給男性去撫養了,所以有的產婦明明有能力哺乳卻不願意給娃餵奶,而是讓他吃奶粉。
其實母乳才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吃母乳的嬰兒,無論是體格發育還是免疫力等方面,都比吃奶粉的寶寶更強。
所以產婦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儘可能地給孩子哺乳。當然了,寶爸方面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
撫養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而在生孩子以及初期的養育上,母親的付出是遠遠超過父親的。故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就理應體諒母親的辛苦,並儘量在物質以及感情呵護等方面給母親彌補。只有這樣,家庭才會溫馨和諧,寶寶也才能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