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基於醫療的AR/VR產品,而不是基於AR/VR的醫療產品。」說起VR和AR與醫療行業的結合,這幾年已誕生了很多案例,但在愛姆智能創始人趙金虎看來,這些距離著真正臨床落地還有不少距離。
事情還要從他所做的項目開始說起。原來,趙金虎打算進行首次公開路演,在路演之前與青亭網進行了溝通交流。
01,他在做一件什麼事情?
展示環節,趙金虎拿出了一臺宏碁3D投影器和配套3D眼鏡,一臺高性能遊戲本,就這樣簡單最直接的告訴他們在做的事情:把2D的醫療數據,經過3D重建,以3D形式展現出來。
工作原理是:把CT和核磁原始DICOM數據導入,然後分割提取,進行立體成像,並加以交互,讓枯燥的2D醫療影像以立體感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可把不同模塊進行分割處理。
現場通過3D眼鏡看到帶有立體感的3D醫療畫面,例如,圖中演示可分別對不同血管進行渲染顏色和透明度,對病變位置進行顏色區分。戴著3D眼鏡左右走動可看清血管的層次和空間信息,對不同部位也有更清晰的對比,而不像之前看到只是單純的2D畫面。
有了這些數據,醫生就可以對影像內各個組織進行渲染,透明、縮放、移動等操作。從更容易看清病變部位和其它組織結構的關聯,從而加速完成術前規劃。
這套方案的關鍵就是醫療數據的3D重建過程。和目前常見的VR/AR醫療項目比,它的優勢在於採用患者真實的CT、核磁數據,然後進行分析,而目前見到的其它醫療項目幾乎都是被設定好的案例,僅能用於演示或輔助教學。
通過3D投影/3D眼鏡、筆記本硬體,而且前兩者都是其它公司現成產品,再加上自己的軟體服務,連交互都是通過滑鼠來完成。相比人們印象中複雜艱深的醫療軟體,這套方案顯得很簡單。
02,3D影像的展現形式
實際上,他門使用的是自研軟體平臺,研發過程僅通過3-4名工程師,歷經短短2個月時間,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來完成軟體基本框架結構。
當然,其演示版本還是一個項目文件,因為還要依賴MFC主體去運行,並且演示過程中出現了一次導入數據未響應的情況。
至於為何選擇3D投影儀+3D眼鏡的組合,趙金虎表示,這隻一種展現形式,今後也會嘗試VR、AR等多種形式,前提是臨床醫生能夠接受和認可。經過反覆探索和研究,他認為3D投影類的可擴展式成像系統可看作是目前臨床可適用性較高的一種成像方案。
由於3D重將工作需要較高的運算需求,展示時使用的是一臺消費級的遊戲本,這與醫院經常的工作站還是有很大區別。也就是說,它的這套系統核心在於軟體,硬體部分終歸還是採納其它設備商的產品。
交互層面,演示過程基於滑鼠來實現旋轉、縮放等操作,根本就沒有看到任何和AR/VR相關的交互。不過他還透露,目前正在研發基於Kinect的手勢交互,以及雷射筆的遠程交互設備,目的就是提升臨床使用的便捷性。
03為什麼選擇做3D重建?
只要對病人治療和健康有幫助,對醫生診斷有幫助的事情自然都有意義,而且從青亭網向多位醫療行業人士了解來看,基本都認可醫療影像3D重建,多數人也認為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體現在手術中,術前規劃階段就可以幫助醫生。趙金虎舉例說,常規手術醫生需約30分鐘術前診斷,而參考3D重建模型,可以縮短醫生自己大腦中對影像的重建,時間甚至可減半。不過據筆者向醫療行業人士了解,參考3D影像資料節省不了多少時間,不過確實有利於醫生更清楚的了解病灶區域,更好的定位分析。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以骨科手術為例,整個手術過程可能需定位鑽孔多次,每一次動作都要保證精準,一旦失誤,將留下不可挽回的影響。這也能直接體現出,了解病灶區域和定位分析帶來的好處。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對於自己的產品落地並沒有太多擔心。
據了解,目前國內做同樣事情的機構幾乎並不少,粗略估計也有數十家,並且有不少和趙金虎一樣尚未公開的項目。爾國際市場,則已有進行商業化嘗試的公司。在趙金虎看來,很多VR和AR團隊看重的是醫療市場的紅利而加入進來,雖然這些項目看上去很有趣,但它們很多是醫療行業門外漢,其產品距離臨床落地還有很一段距離。
趙金虎從事醫療行業超過15年,其中有3年時間從事藥品行業,12年時間從事醫療器械相關行業,自稱對醫療行業有著深入的了解,這也是他認為自己最大優勢所在。他說,「我們做的是基於醫療的AR/VR產品,而不是基於AR/VR的醫療產品。」
他的團隊中只有一名放射科醫生跟醫療行業相關,同時為了這個項目,他本人也以輔助醫生的身份,參與了多項手術跟臺,進一步了解醫生在臨床手術整個過程以及發現痛點。
04應用場景和領域
目前,VR頭顯設備應用在醫療領域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培訓和熟悉過程的階段,距離真正的臨床使用還差很遠。而AR眼鏡則是一種很好的展現形式,長遠來看可應用在術前和術中的臨床全過程,只不過目前AR產品形態還未成熟,也受到了一定局限性。
毫無疑問,對精細度要求越高的手術,術前診斷過程也會越繁瑣。因此,趙金虎認為自己開發的系統最適用的是對精細度角球高的神經外科,當然技術是相通的,依然可被應用在骨科或其它科室。
另外,由於3D重建過程需要準備工作,因此他開發的這套系統並不適用於急診需求,更偏向於住院期間的手術診斷。
根據他本人的調研,幾乎所有醫生都對VR在臨床的適用性給出否定答案。因此3D投影成像系統顯得相對接地氣一些,這套系統計劃應用場景包含了3D重建、術前規劃、術中導航。他認為能夠做到術中定位導航模擬,才能代表未來醫療VR、AR的最高水平。
05如何獲得醫生認可
然而就現在的情況來看,趙金虎這套系統依然停留在第一階段:3D影像重建。
醫療器械對於精準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如果在3D重建工作中出現誤差,將會對整個手術環節帶來極大影響。因此,如果做到更精準的3D影像重建才是他目前最根本的工作。
所有3D影像重建工作都是基於CT、核磁中的DICOM原始數據進行修改,對於把這種2D圖像轉換成3D圖像後的精準度和誤差問題,甚至把血管和其它器官染成什麼顏色,業界目前並沒有統一標準。
因此,整個過程還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實驗,這也是一個檢驗產品可行性的必經過程。只有獲得醫生的認可,才能走出下一步。
隨後,筆者又向醫療行業人士諮詢其對AR和VR或者是3D投影成像哪個更靠譜,得到的回覆是「哪個不暈哪個就靠譜,因此很多醫生最容易給出的否定意見就是,戴上暈。」因此,對於實際的展現形式,最終還是要看醫生的反饋。
對於未來的銷售計劃,趙金虎表示一整套產品售價為200萬元左右,並包含一定數量3D數據重建數量,其服務模式則是以3D數據重建的數量進行收費。而體現在患者身上的,趙金虎認為3D數據影像重建的收費價格肯定會超過拍攝一次核磁影像的價格。
06缺點和不足
除了上面提到的精準度問題,3D重建的時間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此外,還存在被複製的風險。
目前的3D重建工作需要操作人員對傳統CT和核磁數據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根據其對不同科室的專業程度操作時間也會有不同。他在進行小型、熟悉科室的3D影像重建大約2分鐘,而複雜的則超過1-2小時。
關於這些方面,青亭網向醫療業人士諮詢得知,如果是常規對血管分顏色難度不算太大,但是肝膽胰脾輪廓就比較難,效率就相對低下一些。甚至若操作者對該影像資料不夠熟悉,還可會帶來重建過程中關鍵信息點丟失等問題。
此外,現在醫院的三維重建軟體普遍體積龐大,常規電腦的運行不會太特別流暢,不方便給到臨床醫生,多數情況下醫生看到的三維重建仍是幾張靜態的三維重建圖像。也就是說,醫院的影像科和醫生之間都沒有很好的數據傳遞和交流,這也是傳統醫院體系中很難打通的一點。而對於愛姆智能科技這樣的創業公司來說,無疑面臨一個更難攻克的難關。
談及被複製,趙金虎毫不避諱地稱,單論每一具體細節都存在被複製的可能,也間接印證了軟體平臺的研發難度可能並不高。
丁香園論壇截圖
實際上,早在5、6年前國內就進行過將CT、核磁數據進行3D重建的相關工作,這些技術如今已經非常成熟。只不過,難點在於3D影像重建後的精準度。而趙金虎透露,CT、核磁的原始DICOM數據本身就包含深度信息,他做的其實就是在加工、整合的一個過程,一個軟硬體整合的過程。
筆者看來,趙金虎之所以想做這件事,不是因為這件事情本身難度有多高,而是因為他對醫療行業的了解程度。
國外,已有一家名為zSpace的美國公司為教育提供整體的VR屏幕解決方案。他們在超過300個學區和130家大學安裝了產品,擁有幾十萬用戶。自從2013年以來年增長超過300%,融資額超過5000萬美元,今年他們也和深圳國泰安教育合作進軍中國。
更大的挑戰在於,包括通用公司、西門子等國際醫療行業巨頭,已經向核磁或CT的購買方附送了類似的軟體解決方案,對於這些巨頭來講,他們已有成熟的CT、核磁設備,很容易通過硬體擴展至軟硬體全系統來打通醫療影像的各個環節,這是筆者向一名放射科主治醫師諮詢的觀點。
談及未來計劃,趙金虎希望年底前能夠順利完成初始融資,這些錢除了用於擴充團隊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用途: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醫療器械註冊證才是進入醫院的必備條件,而他表示該證件最快也得在融資後1年時間才能拿到。而在這段時間,產品的確存在被複製的可能性,那麼又將面臨新的挑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青亭網微信號(ID:qingtinwang),或者來微博@青亭網與我們互動!轉載請註明版權和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