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在工作中。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放射科「閱片」可不是個輕鬆活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張曉軍平時的工作主要就是「閱片」,X光平片、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等,同時兼具空氣灌腸、上下消化道造影等實操工作。
「兒童醫院每天的X光平片大概有1500張,CT影像也有200份左右,核磁共振影像有100份左右。閱片就是坐在後臺電腦前依據自己的專業影像學知識對前端醫師作出的影像報告進行審核,看他們出具的結果對不對,對了就通過,不對要進行改正!」張曉軍稱。
聽起來這份工作挺容易,坐在電腦前看看片子,判斷前端傳來的結果,實際上不但辛苦而且精神壓力很大。以平片組的工作為例,一天1500張片子,要閱片審核,一般來說上班了基本就一直對著電腦,中間只要上趟廁所,就有幾十份待審核的報告「堆」在後臺。「醫院規定,平片半個小時就要出結果,我們一刻也不敢耽擱。」張曉軍和同事曾算了下,每張平片的閱片審核大概只有30秒,精神時刻高度集中,生怕漏掉蛛絲馬跡耽誤了孩子的病情。
十年如一日 不斷提升自己
張曉軍深知做一名優秀的放射科醫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所以這些年他邊工作邊學習。2013年取得南醫大醫學影像碩士學位。2019年,他又考上了母校的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系博士研究生,目前博士在讀。
近幾年,在課題、論文、專著等方面,張曉軍也收穫頗豐。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三項:省廳級一項、市局級一項、南醫大一項。第三負責人參與南京市科委課題一項。工作以來發表SCI、中華及核心期刊十餘篇。作為副主編參編專著三部,《兒科先天性病變影像診斷》2015年出版,《平片易漏診疾病解析》201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019年,張曉軍獲江蘇省政府公派留學獎學金資助,並受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中心主任及影像系Dr.ZEE教授邀請,赴美擔任訪問學者一年。訪問內容主要研修神經影像學、腫瘤影像學、兒科影像學及相關基礎研究,特別是神經源性腫瘤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這次公派出國研修的機會對我來說非常珍貴,感謝醫院和科室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特別是科室領導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指導。一年的出國研修讓我接觸了更多國際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在放射醫學專業上有了較大提升,希望今後能用自己的所見所學助力科室和醫院的發展。」張曉軍表示。
他用「火眼金睛」常解疑難影像
十幾年來,張曉軍深耕兒童放射領域,不少小患者疑難的醫學影像在他的「火眼金睛」下,都找出了下一步的解決辦法。幾個月前的一天夜裡,有位新生兒因為大便帶血、不斷哭鬧夜裡被送到急診來,當時做了腹部CT,初審醫生結論正常,沒什麼大問題。第二天張曉軍再次閱片審核時發現有點不對,「從影像上看這個孩子腸壁積氣嚴重,可能是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這個結論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治療線路,給患兒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及腸外營養等支持療法保守治療,最終避免了手術治療,孩子順利康復回家。
張曉軍稱,影像醫學不能僅是簡單地看看片子,而應該像偵察兵一樣,通過自己的眼睛從多變的影像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常解決自己領域中的疑難病、少見病,這時候才能體現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