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他是有「影像」力的放射科醫生

2020-12-17 荔枝網新聞

  張曉軍在工作中。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放射科「閱片」可不是個輕鬆活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張曉軍平時的工作主要就是「閱片」,X光平片、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等,同時兼具空氣灌腸、上下消化道造影等實操工作。

  「兒童醫院每天的X光平片大概有1500張,CT影像也有200份左右,核磁共振影像有100份左右。閱片就是坐在後臺電腦前依據自己的專業影像學知識對前端醫師作出的影像報告進行審核,看他們出具的結果對不對,對了就通過,不對要進行改正!」張曉軍稱。

  聽起來這份工作挺容易,坐在電腦前看看片子,判斷前端傳來的結果,實際上不但辛苦而且精神壓力很大。以平片組的工作為例,一天1500張片子,要閱片審核,一般來說上班了基本就一直對著電腦,中間只要上趟廁所,就有幾十份待審核的報告「堆」在後臺。「醫院規定,平片半個小時就要出結果,我們一刻也不敢耽擱。」張曉軍和同事曾算了下,每張平片的閱片審核大概只有30秒,精神時刻高度集中,生怕漏掉蛛絲馬跡耽誤了孩子的病情。

  十年如一日 不斷提升自己

  張曉軍深知做一名優秀的放射科醫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所以這些年他邊工作邊學習。2013年取得南醫大醫學影像碩士學位。2019年,他又考上了母校的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系博士研究生,目前博士在讀。

  近幾年,在課題、論文、專著等方面,張曉軍也收穫頗豐。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三項:省廳級一項、市局級一項、南醫大一項。第三負責人參與南京市科委課題一項。工作以來發表SCI、中華及核心期刊十餘篇。作為副主編參編專著三部,《兒科先天性病變影像診斷》2015年出版,《平片易漏診疾病解析》201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019年,張曉軍獲江蘇省政府公派留學獎學金資助,並受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中心主任及影像系Dr.ZEE教授邀請,赴美擔任訪問學者一年。訪問內容主要研修神經影像學、腫瘤影像學、兒科影像學及相關基礎研究,特別是神經源性腫瘤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這次公派出國研修的機會對我來說非常珍貴,感謝醫院和科室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特別是科室領導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指導。一年的出國研修讓我接觸了更多國際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在放射醫學專業上有了較大提升,希望今後能用自己的所見所學助力科室和醫院的發展。」張曉軍表示。

  他用「火眼金睛」常解疑難影像

  十幾年來,張曉軍深耕兒童放射領域,不少小患者疑難的醫學影像在他的「火眼金睛」下,都找出了下一步的解決辦法。幾個月前的一天夜裡,有位新生兒因為大便帶血、不斷哭鬧夜裡被送到急診來,當時做了腹部CT,初審醫生結論正常,沒什麼大問題。第二天張曉軍再次閱片審核時發現有點不對,「從影像上看這個孩子腸壁積氣嚴重,可能是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這個結論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治療線路,給患兒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及腸外營養等支持療法保守治療,最終避免了手術治療,孩子順利康復回家。

  張曉軍稱,影像醫學不能僅是簡單地看看片子,而應該像偵察兵一樣,通過自己的眼睛從多變的影像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常解決自己領域中的疑難病、少見病,這時候才能體現你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在網際網路+影像系統的支持下,放射科醫生還能這樣賺收益?
    「有設備沒人」,基層放射科與網際網路融合的優勢和必然在全流程就診的環節中, 無論是在病情評估、病灶性質判定、手術方案的制定,或是評估治療後效果,醫學影像學結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據馬曉飛主任介紹,銀川的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項目始於走訪基層的調研。
  • 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
  • 圖說·醫生的一天 | 放射科醫生周高峰:抵禦疾病的「偵察兵」
    放射科醫生雖然不直接給患者治病,但是作為臨床醫學的「眼睛」,卻藉助儀器在細若遊絲的神經裡尋找病灶,給主治醫生提供治療依據。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周高峰,早已練就一身本領。熟練操作設備,精準快速影像後處理,細緻入微看片子,他像「偵察兵」一樣,從多變的影像片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近日,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跟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師周高峰的腳步,用鏡頭記錄下他的工作點滴。
  • 後疫情時代,放射科檢查這樣做
    和睦家放射科急患者所急,提供每周7天(含節假日)的影像檢查服務,基本上可以說是全年無休。 對於急診患者,和睦家放射科更提供24小時的核磁檢查服務。有特殊需求的患者還將聯合麻醉科,安排鎮靜下的MRI檢查。
  • 作為放射科醫生,我們有話說!
    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裡最「有苦難言」的科室,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明明是醫生,卻總是被叫做「師傅」......來看看同行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綠野仙蹤: 好累!好累!好累!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探秘密西根大學醫院放射科
    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西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系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制度及工作流程。
  • 放射科醫生選擇AI供應商的10大標準
    目前,全球有超過150家獨立軟體供應商正在開發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此,放射科醫生在眾多企業中挑選合適的供應商是一大挑戰。以下是放射科醫生在與醫學影像AI供應商合作之前,應該考慮的10大因素(以及向供應商提出的疑問):1.
  • 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嗎?
    海量的醫療影像數據在幫助診斷之餘,也讓影像科醫生的負擔日益加重。就以常見的CT來說,在影像醫療領域,CT是一個大趨勢,所有的東西都能看清楚,但拍一次下來就有300多張影像,一個醫生看下來是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的。所以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醫生來「看片」。
  • 基於AI 技術的醫療影像靠譜麼?聽聽放射科的教授們怎麼說
    杜教授表示,醫學影像AI還處於「嬰兒期」,但AI和人類相比在智能篩查方面的速度和準確性上都有很大優勢,學術界和企業界已經出現了很多成果。艾濤表示,CT掃描是肺結節檢測的「金標準」,但是檢測結節的難度也很大,在工作量巨大的情況下,大約39%的結節會被放射科的醫生遺漏,同時良惡性的分類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 【影像科普】放射科專家教您正確做影像檢查
    很多患者來到放射科做檢查時經常一頭霧水,要做啥,怎麼做,去找誰?到底怎樣才能高效、安全的完成各類檢查?今天我院放射科醫生為您講解影像學檢查中的小知識。 首先X線檢查,就是利用X射線穿透人體,從而形成影像,跟拍照差不多。輻射量是很小的,拍一次片子接受的輻射與坐飛機飛行2萬公裡所接受的輻射差不多,所以一般而言,X線檢查是安全的。 02 為什麼還要預約?
  • AI 衝擊下,放射科醫生會最吃香
    很多人都說,AI來了,放射科醫生將面臨失業的困局。上海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未來放射科醫生的職業前景最為光明,因為放射科是離人工智慧最近的科室。我們辯論的主題是,假如有人拿出100萬美金建醫院,到底該建設一個由醫療AI還是人類醫生組成的醫院。辯論中我們提到,AI有一個好處,它只需要有電力供應就能不斷工作。人類醫生的需求則複雜得多,除了要按時按量發放薪水,還要避免他鬧情緒罷工。大概兩周前我和一個院士討論,他有一個觀點讓我很詫異。他說要向偉大的放射科醫生致敬。這位院士經常用機器人做前列腺癌手術。
  • 【調查】影像科醫生缺口巨大:我們就像影子
    作為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工作20多年的資深醫生,他選擇了「跳出」體制。回到家鄉後,他和幾個朋友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這是他看好的行業,「醫學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醫院的影像科卻面臨招不到醫生的尷尬,而現有醫生的工作量已趨近飽和。」他說。
  • 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痛苦縈繞著張又錚已經23年,而且今生今世他恐怕都無法解脫,而這痛苦則與他的職業有關。  今年64歲的張又錚是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退休醫生。1961年12月張來到這家醫院,從1962年7月開始在放射科從事放射性工作,直到1992年調到醫院門診部,他才脫離了放射線侵害。
  • 吉大一院放射科成功舉辦北方四省醫學影像聯盟成立大會——系列...
    杏花雨、丁香霧,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承辦、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放射科協辦的全國住培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輪訓(長春站)於2020年8月7日-9日以「線上」的形式成功召開。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更好更規範地提高全國影像畢業醫生業務水平,全國住培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輪訓(長春站)活動於2018年在成都開啟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全國巡講》的大幕,已歷經三年、奔走6城,完成了一次次的精彩講座,培訓的影像基地主任們收穫頗豐。長春站是這場交流盛會的收官之站。
  • 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現階段,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在大多數醫療機構當中從事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人員被稱為技師。除此之外,還能夠在大學所附屬的醫院中擔任技術講師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
  • 一些公司開始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
    CT、MRI等醫學影像檢查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超過75%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需放射科醫生的幫助。但專業影像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速,放射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缺口。為此,一些公司開始探索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目前,在醫學影像AI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要數Aidoc Medical公司,它被《時代》雜誌評為50家天才公司之一。不久前,其剛獲FDA批准,用於在頭部CTA影像標記大血管閉塞( LVO )的AI解決方案,為醫院提供一個更完整的腦卒中AI解決方案。
  • 鶴山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黑白世界裡的「火眼金睛」
    鶴山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黑白世界裡的「火眼金睛」 2020-09-0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科研抓手,善事利器,助學科騰飛
    面對攝像機略顯嚴肅的他,明顯鬆弛下來。作為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主任,王中秋有驕傲的資本。2019年,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發表SCI論文的數量,在醫院排名榜首,且連續數年名列前茅。作為醫技科室,這並不多見。對科研的重視和投入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的人才和學科齊頭並進,最終帶動放射科的整體發展。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 【助力三甲創建】合川區人民醫院放射科:以影像檢查為支撐 提升...
    嶄新的設備,寬敞的門診,專業的技師……成立於1954年的放射科歷史悠久,醫院2015年整體搬遷後,放射科一躍擁有2000平米門診部、900平米放射介入手術室,成為集臨床、教學、科研、健康體檢於一體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和綜合性介入診療中心。
  • 中國第一個醫生集團遠程影像診斷平臺誕生
    同時,為充分挖掘利用萬裡雲資料庫大數據,中國仁雨醫生集團攜手萬裡雲科技、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探討合作開發人工智慧影像診斷系統,俗稱「放射診斷機器人」,預測它可能取代放射科診斷醫生,而且將更加快速、準確書發影像報告,將是中國影像檢查革命性的產物、劃時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