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2020-12-17 搜狐網
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1日11:02  法制日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手指頭爛掉、惡臭,雙眼白內障,浙江省湖州市第一醫院4名退休放射科醫生因患職業病向院方提出高額精神索賠。8月4日,湖州市吳興區法院對湖州市第一醫院原放射科醫生張又錚、鄭毓興、劉殿武、餘國慶狀告湖州一院的四個案件分別進行了審理。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孔令泉

  X射線造成皮膚癌和白內障

  張又錚伸開左手,缺了無名指,另外四指長著一團團黃色「菜花」,還有血,令人看了十分恐怖。

  「這是癌症,缺掉的無名指是因癌症而手術切除了。」張又錚悽慘地說。

  痛苦縈繞著張又錚已經23年,而且今生今世他恐怕都無法解脫,而這痛苦則與他的職業有關。

  今年64歲的張又錚是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退休醫生。1961年12月張來到這家醫院,從1962年7月開始在放射科從事放射性工作,直到1992年調到醫院門診部,他才脫離了放射線侵害。

  「當時醫院放射科的設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軍用設備,操作時要左手按住患者,右手按開關。醫院裡沒有B超,沒有CT,沒有胃鏡,沒有核磁共振,患者凡是需要影像診斷的,包括要不要動手術,都是通過X射線檢查;而那時放射科只有六人,其中五名醫生,一名技術員,工作量相當大,每天都在超負荷工作。」張又錚介紹道。

  每天,張又錚在黑房間裡,用手捂住患者的病區,給病人做X射線檢查,從上班一直忙到下班,除了吃中飯,沒有半點空閒。1980年下半年,張又錚感到雙手時時出現持續性疼痛,尤其是左手,疼痛裂入心肺,使他感到十指連心的滋味。除了疼痛,還癢得難受,不時地就把兩手抓出道道血印。

  張又錚以為這是得了皮膚病,在自己醫院裡請皮膚科醫生看了,用了藥,不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重。張覺得情況不妙,他來到上海第一醫學院求治,醫院的診斷令他吃了一驚,診斷書上寫著:「雙手手指慢性放射性皮炎,左手中指為重。」他這才知道,這病與他的職業有關,是長期在放射室內工作的緣故。

  1981年6月,上海第一醫學院確診張又錚的雙手食中指放射性皮炎較前有發展趨勢,建議他脫離與放射線接觸,並定期觀察。

  醫生告訴張又錚,如果還從事放射性工作,他的左手可能就保不住。拿了診斷報告和醫生建議,張又錚回來就找院領導,要求調換工作,但院領導不置可否。

  張又錚只好繼續在放射科幹,他雙手的病情也在不斷加重,左手開始潰爛,為預防感染,張又錚一年四季都與抗生素相伴。1992年2月,浙江省放射病診斷小組對張又錚病情進行診斷,表明「左手皮膚放射性損傷3度伴局部功能障礙」,治療意見為「享受職業病待遇,手部潰瘍建議植皮治療、手部脫離射線接觸」。

  1995年6月,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對張又錚病情進行診斷,經過切片檢查,確診為手指放射性皮膚癌。看著自己得了癌症的手,張又錚黯然淚落。更讓張又錚痛苦的是,不少人看到他的手都會嚇一跳,以為是麻風病人,躲得遠遠的。

  2000年5月,張又錚走進手術室,不得不將他爛得最厲害的左手無名指切除。

  然而禍不單行。一年後,張又錚的眼睛又被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確診為放射性白內障一期,這意味著張又錚還會雙目失明。

  放射科四醫生無一倖免

  當張又錚以惶恐的眼神掃視放射科同事時,發現在自己身上出現的這些狀況,在同事們身上也都無一倖免地發生了。

  鄭毓興,1954年到湖州市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是放射科第一任主任。由於他雙手出現持續性疼痛,雙眼視力明顯下降,1990年12月經浙江省放射病診斷小組診斷為:放射性白內障一期,放射性皮膚潰瘍。省放射病診斷小組提出治療建議:享受職業病待遇,脫離放射性環境。而鄭毓興要求院方給調換工作也被拒絕。1996年6月,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診斷鄭毓興為手指放射性皮膚癌。2001年10月,鄭毓興的眼睛也被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確診為放射性白內障一期。

  劉殿武,1961年到湖州市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直到1995年5月退休,是放射科第二任主任。劉於1990年12月經浙江省放射病診斷小組確診為:放射性白內障一期,放射性皮炎1度。劉殿武為此多次要求院方給換個工作崗位,均遭拒絕。2001年10月,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診斷劉殿武為:放射性皮膚潰瘍伴癌變,放射性白內障二期。

  餘國慶,1961年到湖州市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直到1995年10月退休。1986年10月,餘國慶經浙江省放射病診斷小組診斷為:左手食指放射性皮膚潰瘍,左手中指皮膚癌形成,雙手皮膚2度放射性皮炎。治療意見為:享受職業病待遇,脫離射線,保護手指皮膚,建議左手皮膚潰瘍癌珠切除植皮。而餘國慶為此求院方換崗位同樣遭到拒絕。1995年,浙江省職業病診斷鑑定委員會診斷餘國慶為:手指放射性皮膚癌。

  如此病例全國罕見 高慎永是浙江省職業病鑑定委員會放射病診斷鑑定組組長,張又錚等四醫生的職業病,都是他掛帥的放射病診斷鑑定組給作出鑑定的。

  高慎永說,同一單位有四位醫生發生這樣的職業病,不僅在全省,甚至在全國都罕見。浙江全省至今由於從事放射職業而導致皮膚癌的,還不到十例。

  高慎永說,按照國家標準,放射性皮炎分為一期至四期,最終導致癌變;放射性皮炎從一期到癌變潛伏期一般在27年至30年,張又錚等四醫生都經歷了這個病變過程。這說明,當時他們從事放射性工作沒有保護措施。這種病很痛苦,皮膚皸裂出血,最終失去功能。另外,這種癌變也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嘉興就有一例,不過這種概率較小。治療的方法一是植皮,二是截指。張又錚等醫生出現放射性白內障也是他們從事放射性工作導致的。放射性白內障也分一至四期,最終會導致失明,性質比老年性白內障要嚴重。

  高慎永說,對職業病的處理,以前有專門的法規,去年5月1日實施的職業病防治法也有明確規定,依法處理應該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真正執行起來很難。張又錚等四名醫生的遭遇很令人同情。

  張又錚、鄭毓興、劉殿武、餘國慶在治療過程中,湖州市第一醫院按規定支付了醫療費,但是拒絕對他們的職業病進行傷殘等級評定,也沒有給他們相應的待遇。

  張又錚說,對患有職業病的職工,根據國家法律政策規定,退休工資全額照發,衛生津貼全額照發、醫藥費全額支付。有條件的單位應給予每年一個月的療養假期;同時,根據國家規定,患有職業病職工還應當以在職職工的標準增加工資,但醫院都沒有執行,工資改革後歷次調整工資,都是按一般退休職工的標準為他們增加工資的。

  這四名退休醫生多次找到有關部門要求解決,湖州一院才按規定給他們退休工資全額照發,衛生津貼費照發。但仍拒絕按在職職工的標準加工資,以及給他們每人一個月的療養期。四名醫生說,湖州一院沒有參加工傷保險,他們應該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也沒有得到落實。

  依法向醫院提出索賠

  2002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實施的消息傳來,該法明確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障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張又錚等人由此看到依法解決問題的一線希望。

  2003年4月23日,張又錚、劉殿武、鄭毓興、餘國慶向湖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遞上仲裁申請,湖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為事業單位與幹部(退休幹部)職業病補償爭議,不屬他們的受理範圍,為此作出不予受理通知書。

  4月30日,張、劉、鄭、餘分別向湖州市吳興區法院遞交起訴書,要求法院判令被告湖州市第一醫院確認原告的病情為職業病,依法對原告進行傷殘等級評定,向原告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傷殘撫恤金;判令被告依法為原告安排每年一個月的職業病療養期,並承擔全部費用;判令被告依法重新確定原告退休後工資改革中的增加工資標準,按在職職工加工資的標準增加,並補發不足部分;判令被告向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費。

  張又錚和其他幾名退休醫生說:「與醫院打官司是我們的無奈之舉,我們是想依法討得該得到的補償。」不過,他們也說,畢竟是自己工作了幾十年的單位,與單位對簿公堂,實在是件揪心的事。

  8月4日,湖州市吳興區法院對湖州市第一醫院原放射科醫生張又錚、鄭毓興、劉殿武、餘國慶狀告湖州一院的四個案件分別進行了審理。庭審中,湖州一院只請了一名律師出庭全權代理訴訟。

  法庭上,湖州一院對四名醫生因職業病患手癌及白內障的事實沒有否認,但針對四名醫生所提出的訴訟請求提出了異議,湖州一院代理人認為,四名醫生與院方的爭議關係屬於勞動人事爭議範疇,應由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調整。因此,此案應由人事部門爭議仲裁委會員受理,要求法院駁回四名原告的訴訟請求。

  四名醫生說,他們曾經向湖州市人事部門提出過申請,被告知應由勞動仲裁部門受理,但勞動仲裁部門卻不予受理,故而他們依法向法院起訴。他們與院方的爭議,應依據我國的勞動保障法規及民法通則來處理。

  四名醫生都向湖州一院提出高額精神損害賠償,張又錚索賠額最高,為15萬元。其他三人分別為14萬元、14萬元和8萬元。他們的理由是,當時工作用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機器,院方不僅沒有為他們做任何防護措施,還人為地加大他們的工作量;而且在他們已患職業病的情況下仍然不給調換工作,院方存在主觀過錯,應當對造成的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他們向院方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是合理合法的。張又錚說:「我的餘生中都將在痛苦中度過,今年我64歲,我想我還能活個10年吧,從確診我患癌症到死我恐怕會有一二十年,每年幾千元精神損失賠償應該是不高的。」

  湖州一院代理人則認為,四名醫生從事放射工作,日積月累可能導致放射性職業病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這並非院方主觀故意或過錯;四醫生患職業病,院方不存在違法行為的因果關係,本案不存在民事侵權事實,所以,四醫生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不能成立。

  審判長表示,法庭將委託有關部門對四名醫生的傷殘等級作出鑑定後,再作出是否繼續開庭的決定。











相關焦點

  • 放射科醫生選擇AI供應商的10大標準
    目前,全球有超過150家獨立軟體供應商正在開發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此,放射科醫生在眾多企業中挑選合適的供應商是一大挑戰。以下是放射科醫生在與醫學影像AI供應商合作之前,應該考慮的10大因素(以及向供應商提出的疑問):1.
  • 放射科主任醫師唐立鈞:人工智慧將取代影像科醫生?AI研究者們都不...
    隨後,江蘇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唐立鈞博士做了一期以「影像科醫生的思維方式」為題目的精彩報告,意在讓算法研究者們理解影像科醫生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唐立鈞博士也分享了自己對當前醫療AI的看法,引發聽眾的強烈反響,報告之後許多理工科專業人員與唐立鈞博士開展了長達近一個小時的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 圖說·醫生的一天 | 放射科醫生周高峰:抵禦疾病的「偵察兵」
    圖說 | 急診科副護士長曹曉霞:像熱愛生活一樣熱愛工作圖說·醫生的一天 | 後勤保障部主任蹇在伏:站在成功醫生背後的人圖說·醫生的一天 | 呼吸內科胡成平:一輩子不做糊塗醫生圖說·醫生的一天 | 產科醫生張衛社:守護孕產婦的「微笑天使」圖說·醫生的一天 | 手顯微外科醫生唐舉玉:累並快樂的醫者生涯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探秘密西根大學醫院放射科
    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西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系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制度及工作流程。
  • 骨裂老人無法起身,放射科醫生連續3天抱她上檢查臺
    楚天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薄雲娜 汪鵬)由於患骨裂無法起身,八旬王婆婆無法挪到檢查臺上做磁共振,陪同家屬也無法搬動老人。百般為難之際,負責檢查的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放射科鄧勳偉醫生一把抱起老人,輕輕放在檢查臺上,而這一場景連續3天上演。
  • 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嗎?
    在人工智慧熱潮興起之初,吳恩達(Andrew Ng)、Jeffery Hinton等多位AI大佬放言,醫療領域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失業。在2019年的今天,才來談論AI+醫療,好像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畢竟,至少早在2017年起,智慧醫療的火焰已是如火如荼。
  • 作為放射科醫生,我們有話說!
    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裡最「有苦難言」的科室,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明明是醫生,卻總是被叫做「師傅」......來看看同行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綠野仙蹤: 好累!好累!好累!
  • 他是有「影像」力的放射科醫生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 Google AI 又來放大招,放射科醫生會被取代嗎?
    今年 5 月,Google AI 和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創建模型,通過篩查檢測出肺癌,水平超過了有 8 年經驗的放射科醫生。此外,Google AI 曾通過眼部掃描,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Alphabet 子公司 DeepMind 的 AI 曾為 50 種眼部疾病推薦合適的治療方案,準確率高達 94%。
  • AI 衝擊下,放射科醫生會最吃香
    很多人都說,AI來了,放射科醫生將面臨失業的困局。上海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未來放射科醫生的職業前景最為光明,因為放射科是離人工智慧最近的科室。放射影像在現代醫學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項技術並非醫生的發明。如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正在給各行各業帶來變革,醫療產業同樣深受影響,但這項技術也不是醫生的發明。潘曙明院長認為,醫療行業變革背後的推手也許並不是醫生,相反,醫生將處在食物鏈相對底端的位置。
  • 在網際網路+影像系統的支持下,放射科醫生還能這樣賺收益?
    在調研過程中,他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設備閒置的問題,雖然政府撥款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了DR設備,但「機器好配,人難配」,放射科醫生水平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基層的放射科醫生數量不足,且整體影像診斷的誤診漏診率高,正確率難以達到臨床需求。
  • 國家衛健委:超2億勞動者走在職業病「危險邊緣」
    圖片來源:攝圖網前段時間,#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的話題在微博引發熱議。不少人恍然間發現,現在最小的90後已有20歲,最大的90後即將步入而立之年。12月3日晚,一位48歲的安徽籍外賣員在南京的出租屋內猝死,事發時他還穿著工作服,而廚房裡還留著剛加熱的飯,屋外則是正在充電的電動車;12月6日晚,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通報了多名學生疑似感染布魯氏桿菌的消息,連日來,布魯氏菌病這一「牧場上的職業病」引發廣泛關注……這只是冰山一角。
  • 一些公司開始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
    有超過75%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需放射科醫生的幫助。但專業影像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速,放射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缺口。為此,一些公司開始探索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目前,在醫學影像AI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要數Aidoc Medical公司,它被《時代》雜誌評為50家天才公司之一。
  • 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
  • 如何從零開始培養一名「放射科醫生」?
    事實上,我們可以創造出一臺善於發現缺陷的機器,其能力堪比放射科醫生。哪張x光片顯示異常體徵?目前,有團隊正在研製一種機器,它可以對x線掃描是否患有氣胸(即肺部塌陷)的x光片進行分類,然後識別圖像中塌陷區域。除了分辨出不同,還必須想辦法來顯示圖像中的不同區域。雖然圖像上可能顯示標籤,但機器沒有標記哪個區域是氣胸。
  • 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綜合性醫院或者是專科醫院當中,從事影像技術工作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學本科學歷,一般很少有碩士畢業生,在醫院的放射科博士學歷的影像技術操作人員幾乎上沒有。而在略差於市級醫院的地方醫院當中,放射科擔任影像技術操作人員的則為專科學歷。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 職業病診斷和鑑定流程
    然而我們中有些人的工作經常身不由己,在工作崗位中長期的接觸危害身體的因素,如粉塵、化學品等,導致患上職業病,職業病離我們並不遙遠。假如你懷疑自己患上了職業病,該去哪家醫院診斷呢?需要準備些什麼材料呢?今天小哏就帶大家了解下職業病的診斷和鑑定。
  • 後疫情時代,放射科檢查這樣做
    這些「片子」能顯示需觀察部位的情況,成為幫助醫生進行病情的判斷的重要「參謀」和助手。 為降低減少可能的交叉感染風險,放射科在前臺接待區設置了等候」一米線」,提示客戶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有序就醫。 服務不打烊 24小時全天候 為幫助醫生儘快獲得檢查影像資料,及時進行病情診斷。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準確度與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
    該人工智慧系統的AUC(曲線下面積,一個用于衡量機器學習準確度的指標)為0.92,展現出與一名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的靈敏度。這項機器學習領域最新成果19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速度與準確度,是當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採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 「過勞肥」算不算職業病?
    因此,該條法律規定已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工傷賠償排除在一般侵權責任之外,並將職業病患者民事賠償法律指向了《工傷保險條例》。而《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只是籠統地提出如果有關民事法律規定可以獲得賠償的,可提出賠償要求,並未明確賦予患職業病的勞動者可以獲得雙重賠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