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醫生選擇AI供應商的10大標準

2020-12-17 雷鋒網

本文作者Sanjay M. Parekh博士,現為Signify Research Ltd高級分析師。

目前,全球有超過150家獨立軟體供應商正在開發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此,放射科醫生在眾多企業中挑選合適的供應商是一大挑戰。

以下是放射科醫生在與醫學影像AI供應商合作之前,應該考慮的10大因素(以及向供應商提出的疑問):

1. 臨床相關性

醫院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其臨床工作流程的首要考慮是業務需求的相關性和契合度,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否真正解決了科室的需求?

在放射學領域,人工智慧有數百個潛在的應用場景,但重點應該聚焦於哪些AI能產生最大影響的領域,如用自動化工具解決放射科醫生的重複性任務(例如,手動測量圖像特徵),並為更複雜的情況提供額外的信息和決策支持。

針對臨床相關性,放射科醫生應該向AI供應商提出以下問題:

用例(use case)是一個值得用AI解決的問題嗎?在放射科醫生參與有限的情況下,快速且容易診斷的用例可能無法支持AI。

-使用人工智慧對診斷和治療決策有什麼影響?它會改善病人的護理嗎?

-放射科醫生使用人工智慧優先做的事項是什麼?該如何確定?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在未來的幾年裡還會有意義嗎?

2. 算法開發

人工智慧第三次浪潮的興起,歸因於從經典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方法的技術轉變。人工智慧供應商面臨的挑戰仍然是減少終端用戶(放射科醫生)的深度學習模型「黑盒」現象,因此算法開發所用的方法是關鍵。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使用了多少例圖像來訓練算法?

-這些圖像是從人口統計數據和醫學成像器械商那裡獲得的嗎?

-誰給圖片做了標註?開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還是其他人?

-通常有多少放射科醫生為每張標註做標註?如果有兩名放射科醫生對圖像進行了標註,那麼開發人員是否使用了第三名放射科醫生來處理其中的差異?

-是否使用臨床生物標記或活檢來驗證帶標註的圖像?

-用於訓練和驗證算法的圖像數據集與用於測試算法的圖像數據集是否不同?

3.臨床驗證

一旦開發出來,人工智慧算法應該進行理想的臨床研究,以測試其模型魯棒性、準確性和復現性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什麼類型的臨床研究用於驗證?前瞻性研究同時使用病例和非病例資料,其重要性大於回顧性研究。

-臨床研究是否涉及單個或多個讀者?

-是單中心臨床研究還是多中心臨床研究?與現有的臨床實踐相比,人工智慧算法的性能如何?AI解決方案應該等於或優於當前的實踐標準。

4. 產品的監管

只有獲得監管許可的解決方案才能用於臨床實踐。目前,已有57家供應商獲得了美國FDA、CE Mark(歐洲)、PMDA(日本)和MFDS(韓國)四大監管機構之一對77種醫學影像機器學習算法的監管批准。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供應商是否有美國FDA的監管批准?如果是,它收到了什麼類型的許可(即,是510(K)PMA還是de Novo )?

-算法已全部清除,還是只清除部分?如果部分參與,哪部分被批准,為什麼?這個標籤清楚地標示給最終用戶了嗎?

-該解決方案是否在其他市場受到監管?例如,在鄰國或其他主要市場(如CE商標)?

-供應商是否有進一步的監管申請?

5. 工作流集成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結果,需要無縫地集成到放射科醫生首選的診斷查看器中。放射科醫生應該能夠查看和潛在地交互(編輯/接受/拒絕),在不影響生產力的情況下查看結果。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人工智慧結果是否集成到PACS界面,或算法是否需要一個單獨的用戶界面來查看結果?

-人工智慧的結果是否可以根據放射科醫生的臨床判斷進行編輯、接受或拒絕?

-結果如何顯示?它們是作為圖像上的疊加顯示還是作為單獨的報告顯示?

– AI解決方案PACS /Modality供應商是否不可知?

6. 投資回報

放射科和醫療保健提供者希望看到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投資回報。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生產力工具,還是專注於質量改進的解決方案?缺乏放射科醫生的醫療服務提供商可能會看重能提高生產率的AI算法,但其他提供商可能會看重能提高診斷和治療決策質量的算法。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否改變診斷路徑,為患者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價值?例如,減少侵入性手術的需要,從而降低病人的風險。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否會改變治療路徑,從而為醫療服務提供者節省成本?

7. 部署

以安全、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向醫療服務提供商提供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其成功的關鍵。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AI解決方案是在本地本地安裝還是需要訪問雲伺服器?

如果基於雲,是否在通過AI算法分析圖像之前刪除受保護的健康信息(PHI)?

AI算法是否需要專用的虛擬機?可以容器化嗎(例如Docker)?

8. 技術支持和收費方式

當放射科醫師採用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時,應該考慮處理單個合同和發票的管理開銷。算法開發人員提供的技術支持水平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算法會對PACS的性能產生負面影響,那麼除了可靠性之外。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誰將為人工智慧算法提供技術支持?是算法開發者還是他們的發行夥伴?

-如何授權解決方案?是一次性(永久)的許可證費用,還是重複使用的軟體即服務(SaaS)許可證?

-發展商採用什麼定價模式?他們是按使用次數收費(例如,每次掃描次數收費),還是按價格收費(不管算法的使用情況)?

9. 供應商的融資能力

許多AI算法開發者都是依賴外部資金的初創公司。通過多輪融資籌集資金的能力,反映了一個供應商的潛在長期成功。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至今已籌得多少資金,投資者是誰?

-供應商已獲得多少輪融資?

-一般的資助期為多久?最近的資助期何時完成?

10. 供應商的領導團隊

領導團隊(C-suite)和醫療諮詢委員會的信譽和經驗是供應商在產品開發和進入市場戰略方面取得成功的關鍵。

放射科醫生應該問的問題:

-誰是領導團隊和醫療諮詢委員會的成員?

-領導團隊是否有將醫療科技產品推向市場的經驗?

-領導團隊的成員是否有類似的工作經驗?

相關焦點

  • 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嗎?
    在人工智慧熱潮興起之初,吳恩達(Andrew Ng)、Jeffery Hinton等多位AI大佬放言,醫療領域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失業。在2019年的今天,才來談論AI+醫療,好像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畢竟,至少早在2017年起,智慧醫療的火焰已是如火如荼。
  • AI 衝擊下,放射科醫生會最吃香
    很多人都說,AI來了,放射科醫生將面臨失業的困局。上海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未來放射科醫生的職業前景最為光明,因為放射科是離人工智慧最近的科室。目前懂人工智慧的醫生和懂醫生的IT人才還極其稀少。以下是潘曙明院長的口述原文,以下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未來放射科醫生最吃香我的觀點和很多醫生不一樣,我認為AI必將取代醫生。一個多月前,我在杭州參加過一次關於醫療AI的辯論。
  • Google AI 又來放大招,放射科醫生會被取代嗎?
    今年 5 月,Google AI 和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創建模型,通過篩查檢測出肺癌,水平超過了有 8 年經驗的放射科醫生。此外,Google AI 曾通過眼部掃描,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Alphabet 子公司 DeepMind 的 AI 曾為 50 種眼部疾病推薦合適的治療方案,準確率高達 94%。
  • 日本是如何利用醫療AI解決放射科醫生缺口的 | 博鰲·健康界峰會
    「在醫生和AI之間,病人會如何選擇?」4月27日,在2018博鰲·健康界峰會「國際醫療服務模式創新與中國機會」分論壇上,日本CVIS公司CEO古澤良知也提到了這個常被提及的問題。在CVIS旗下的心血管專業影像中心CVIC,古澤良知得到的答案是:選更好的那一個。在CVIC,更好的選項是醫生+AI,即使用AI的醫生。
  • 圖說·醫生的一天 | 放射科醫生周高峰:抵禦疾病的「偵察兵」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亞男 劉丹 長沙報導於外科醫生而言,手術臺是戰場,手術刀是武器,而對於放射科醫生而言,昏暗的檢查室是戰場,X射線是武器。放射科醫生雖然不直接給患者治病,但是作為臨床醫學的「眼睛」,卻藉助儀器在細若遊絲的神經裡尋找病灶,給主治醫生提供治療依據。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周高峰,早已練就一身本領。熟練操作設備,精準快速影像後處理,細緻入微看片子,他像「偵察兵」一樣,從多變的影像片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近日,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跟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師周高峰的腳步,用鏡頭記錄下他的工作點滴。
  • 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8月4日,湖州市吳興區法院對湖州市第一醫院原放射科醫生張又錚、鄭毓興、劉殿武、餘國慶狀告湖州一院的四個案件分別進行了審理。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孔令泉  X射線造成皮膚癌和白內障  張又錚伸開左手,缺了無名指,另外四指長著一團團黃色「菜花」,還有血,令人看了十分恐怖。  「這是癌症,缺掉的無名指是因癌症而手術切除了。」
  • 一些公司開始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
    有超過75%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需放射科醫生的幫助。但專業影像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速,放射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缺口。為此,一些公司開始探索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目前,在醫學影像AI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要數Aidoc Medical公司,它被《時代》雜誌評為50家天才公司之一。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探秘密西根大學醫院放射科
    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西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系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制度及工作流程。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準確度與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
    該人工智慧系統的AUC(曲線下面積,一個用于衡量機器學習準確度的指標)為0.92,展現出與一名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的靈敏度。這項機器學習領域最新成果19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速度與準確度,是當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採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 在網際網路+影像系統的支持下,放射科醫生還能這樣賺收益?
    在調研過程中,他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設備閒置的問題,雖然政府撥款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了DR設備,但「機器好配,人難配」,放射科醫生水平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基層的放射科醫生數量不足,且整體影像診斷的誤診漏診率高,正確率難以達到臨床需求。
  • 作為放射科醫生,我們有話說!
    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裡最「有苦難言」的科室,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明明是醫生,卻總是被叫做「師傅」......來看看同行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綠野仙蹤: 好累!好累!好累!
  • 「世紀醫生」Eric Topol與AI大師吳恩達對話AI+醫療,Subtle...
    吳恩達(Andrew Ng)則是人工智慧領域最權威學者之一,被譽為「AI大師」,是deeplearning.ai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紐約大學於2019年10月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用深層卷積神經網絡對超過100萬張圖像進行乳腺癌篩查的分類、訓練和評估,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乳腺癌研究。該研究表明,其神經網絡在預測乳房中是否存在癌症中可以達到專家的水平(AUC="0".895)。
  • 他是有「影像」力的放射科醫生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 如何從零開始培養一名「放射科醫生」?
    事實上,我們可以創造出一臺善於發現缺陷的機器,其能力堪比放射科醫生。哪張x光片顯示異常體徵?目前,有團隊正在研製一種機器,它可以對x線掃描是否患有氣胸(即肺部塌陷)的x光片進行分類,然後識別圖像中塌陷區域。除了分辨出不同,還必須想辦法來顯示圖像中的不同區域。雖然圖像上可能顯示標籤,但機器沒有標記哪個區域是氣胸。
  • 放射科主任醫師唐立鈞:人工智慧將取代影像科醫生?AI研究者們都不...
    隨後,江蘇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唐立鈞博士做了一期以「影像科醫生的思維方式」為題目的精彩報告,意在讓算法研究者們理解影像科醫生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唐立鈞博士也分享了自己對當前醫療AI的看法,引發聽眾的強烈反響,報告之後許多理工科專業人員與唐立鈞博士開展了長達近一個小時的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 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
  • 惠安縣醫院--放射科
    放射科1952年至1957年期間,只設X光室內,工作由1名臨床醫師兼任,每星期一、星期四下午為病人作X線檢查。1958年至1965年,設2名專職人員。    1976年建立放射科。
  • 放射科醫生每天讀片4萬張,AI將成超級助手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告訴記者,當前AI在醫療領域產生還未產生變革性的創新,但已經開始運用的這些場景對於提高醫生的診療效率是毋庸置疑的,AI可以幫醫生完成冗餘重複、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成為超級助手,更大效能發揮醫生的醫學專業技術。
  • 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綜合性醫院或者是專科醫院當中,從事影像技術工作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學本科學歷,一般很少有碩士畢業生,在醫院的放射科博士學歷的影像技術操作人員幾乎上沒有。而在略差於市級醫院的地方醫院當中,放射科擔任影像技術操作人員的則為專科學歷。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 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科研抓手,善事利器,助學科騰飛
    科研和創新工作給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帶來了一系列產出。科室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江蘇省科技廳等10餘項科研課題。2017-2018年全科發表SCI論文38篇,國內期刊論文70餘篇,2017-2018年新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江蘇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項目)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