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影像系統的支持下,放射科醫生還能這樣賺收益?

2020-12-17 動脈網

自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跡以來,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迷霧之中,銀川這座西北城市成為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首批試驗田。經歷了三年的堅持,成為國家衛計委頒發的全國唯一一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區。

在銀川打造的全流程就醫、檢驗、遠程會診、人工智慧應用等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完整生態體系中,影像作為對疾病診斷提供科學和直觀依據的學科,同時也是技術創新最快的學科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銀川市衛計委主任兼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馬曉飛在「2018寧夏網際網路+醫學影像高峰論壇暨網際網路+醫學影像相關標準初稿研討共識會」的現場強調:「影像檢查是臨床診斷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診斷方法,隨著軟體技術的進步和DR設備在基層的普及,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生態體系中,影像可以說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麼,網際網路與影像的融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由翼展醫療集團提供技術支持的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動脈網記者看到了放射科醫生在網際網路+影像結合的環境下的真實工作狀態。

「有設備沒人」,基層放射科與網際網路融合的優勢和必然

在全流程就診的環節中, 無論是在病情評估、病灶性質判定、手術方案的制定,或是評估治療後效果,醫學影像學結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據馬曉飛主任介紹,銀川的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項目始於走訪基層的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他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設備閒置的問題,雖然政府撥款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了DR設備,但「機器好配,人難配」,放射科醫生水平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基層的放射科醫生數量不足,且整體影像診斷的誤診漏診率高,正確率難以達到臨床需求。

根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數據,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1%,其間的差距是23.9%,放射科醫師數量增長遠不及影像數據增長。

基層缺人、醫師培養周期長、設備閒置等問題困擾著資源本就匱乏的基層醫療機構。

如果在基層沒法拍片,那麼病人一定會擁向大醫院,「只有把輔助診斷解決了,才有可能把病人留到基層。」馬曉飛強調道。

相比網際網路醫院直到2018年才迎來政策春風,早在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關於推進分級診斷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整合區域醫療資源,設立第三方獨立的檢驗實驗室、醫學影像中心、血液淨化中心等機構,彌補基層醫療機構資源稀缺,推進同級醫療機構間以及醫療機構與獨立檢查機構間的結果互認;

鼓勵二、三級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會診、遠程病理診斷、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圖診斷、遠程培訓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有效模式。

分級診療的快速推進以及社會辦醫的持續扶持,都將直接推動基層及民營醫院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的提升,打開基層醫學影像市場更大成長空間。

2017年8月,寧夏首家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對於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這一項目,馬曉飛認為這一創新基於三個需求和兩個要素:

一是群眾小病不出基層的需求,花更少的錢看好病;

二是國家衛健委推進分級診療的需求;

三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長期效益需求,把病人留到基層;

而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上級醫院,上級醫院既要在雲端給予支持,同時遠程診斷又能避免上級醫院床位被常見病佔據的現狀,讓上級醫院看疑難病、危重症,避免過度醫療的現狀,真正實現分級診療。

馬曉飛表示:「把過去需要到北京看病的病人留到銀川,把過去需要到銀川看病的病人留到鄉鎮,才能推進分級診療。」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第三方平臺,民營資本介入對整體醫療體系是有益的補充;同時醫院為第三方平臺創造一種盈利模式,各取所長。

藉助外部力量建構外部資源,藉助外部的專家,迅速提升本地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迅速提升為本地群眾服務的能力,是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關鍵。

放射科醫生「搶單」閱片,一年完成5.2萬例影像診斷

據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彤介紹,醫院放射科共有19名醫生,而在19名醫生中,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佔76%,倒金字塔的人員結構,年輕醫生的培養沒有跟上,但是這樣的結構更適合做遠程會診,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技術輸出。

通過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遠程影像診斷體系,基層醫療單位通過一個小小的翼展盒子,連接外網,即可將醫學圖像上傳到翼展雲影診斷平臺。遠程診斷中心接收到圖像之後,由放射科醫生快速地完成診斷及文字編輯並傳回至下級醫院。

平均30分鐘左右,該基層衛生院就可以接收到診斷報告,然後對相應患者採取進一步診療措施。這項業務,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缺乏放射科診斷醫師,又或者是醫師水平不足的問題。

此外,翼展醫療集團還為該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配備實時監測大屏,顯示報告回傳時間,對所有的信息流進行再次地分析,從而提高上級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幫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陳彤介紹,該院放射科每天有400—500個本院的診斷任務, 以及200個遠程診斷的任務。因此,在工作流中,創新的理念必不可缺。如何改變工作方式和模式,把存量的模式更好的利用起來,產生增量的服務效果。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目前採取的工作方式包括搶單式、派單式、兜底式三種,為醫生增加效益。

目前,中心共連接62家包括二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的機構,單日最高診斷量達1400例,一年以來,共完成5.2萬例遠程診斷。

據翼展醫療集團合伙人兼CMO高雲龍介紹:「通過翼展盒子,可以快速實現基層醫療機構的連接部署。在一個基層醫療機構網絡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只需要2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好片子的上傳工具,把所有的片子傳到雲平臺,再進行工作流重新的梳理。」這是工作方式和模式的創新。

由翼展醫療集團支持的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的架構,上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下到縣鄉。向上,雲端有國內大量一流的專家幫我們把關,患者只要進入這套體系,基本上疑難病都能得到解決。向下,從DR、MR到CT的設備類型,到覆蓋三區兩縣一市所有的基層醫療機構,並為他們提供24小時,365天不間斷的服務,從而達到地域全覆蓋、時間全覆蓋以及服務全覆蓋。

同時,這也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模式,放射科醫生可以通過遠程診斷增加自己的收益,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將患者留在基層,實現長期效益;同時,患者也能享受到來自上級醫院的更好的服務,且費用並不會增加,真正實現「少跑腿,多信息」;而對於企業來說,通過分成的模式,也可以獲取一定的信息維護費,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專注醫療服務的創新者,翼展服務於基層的優勢

馬曉飛表示,當初選擇與翼展醫療集團合作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翼展的服務性經營理念與銀川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體系高度契合;

二是通過9年在影像領域的探索,翼展在雲平臺中已經連接了豐富的專家資源;

三是技術架構合理。翼展盒子對於基層醫療機構來說,門檻較低,與醫療設備的可連接性較強。

2009年成立的翼展醫療集團最初從醫學影像的相關軟體輔助及信息化領域切入醫療,到提供PACS和院內信息化系統等服務;並建立了「翼展雲影」雲診斷平臺,打造影領APP,成立醫生集團;隨後,藉助技術優勢布局醫療AI,並開啟線下運營,著手布局線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服務基層醫療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翼展成為參與起草「醫用診斷X射線影像設備連通性」標準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目前,翼展有157項著作權,核心的產品通過了歐盟CE、美國FDA以及中國的CFDA認證。

通過9年的探索,翼展醫療集團已經成為影像領域乃至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者。目前,翼展已經將雲平臺鋪設全國,有近2000家醫院接入了該診斷平臺。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CCR大會上,翼展醫療集團發布了人工智慧產品W-insight,實現基於DR的胸部圖像自動生成,對應胸肺17種病種的分類與影像學表現報告,實現了閱片、診斷、出具報告的全流程診斷。可廣泛的運用於患者體檢等相關項目,大幅降低體檢機構的運營成本,為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再次助力。

據高雲龍介紹,新產品的優勢在於:

1. 新產品具有極大的基層使用廣泛性和普及型。DR是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大規模使用的醫學影像工具,W-insight通過業界領先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實現DR圖像自動生成診斷報告,從而廣泛應用於篩查和體檢。

2.新產品可以提高醫生工作效率,降本增速。DR圖像自動生成報告,能夠讓醫生減少輸入的時間,同時,可以參考機器出報告的情況,根據醫生判斷進行修改。經過測算,W-insight可以大幅度提高醫生的診斷輸入時間。

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是翼展整個醫療生態中最重要的部分,遠程影像解決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同時也不斷的為翼展的醫療生態賦能。

翼展基於全生態布局,在幫助每一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同時,從中心獲取的標準化數據也會增強翼展的AI能力,不斷提升診斷能力和準確率,從而形成完整的服務閉環。

早在2017年,翼展醫療集團創始人倪夢接受動脈網採訪時,就將自己定義為「醫療服務提供者」,而不是一家「醫療軟體供應商」。為了更好地為病人和醫生提供服務,翼展將利用自己在影像領域的持續探索,進一步為網際網路+醫學影像提供創新的服務模式。

相關焦點

  • 他是有「影像」力的放射科醫生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 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嗎?
    諸多創業企業、網際網路巨頭、醫療影像器械廠商紛紛投入重金,力求在這一戰場佔據一席之地。不過在2019年的今天,前兩年的資本風口漸漸回歸理性,賽程進入後半場。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AI醫療影像初創企業已經募集逾5億美元資本投入,資本從新興初創逐漸轉向晚期創業企業。
  • 後疫情時代,放射科檢查這樣做
    「感冒了,咳嗽一直反覆久久不好,到放射科拍個CT」 「卒中風險預測篩查,需要到放射科做下腦部的MRI」 「45歲以上女性,排查乳腺癌,請約下放射科的乳腺鉬靶」 …… 放射科是每個醫院不可或缺的存在
  • 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
  • AI 衝擊下,放射科醫生會最吃香
    很多人都說,AI來了,放射科醫生將面臨失業的困局。上海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未來放射科醫生的職業前景最為光明,因為放射科是離人工智慧最近的科室。未來,將放射影像與AI技術融合用於精準手術治療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放射影像在現代醫學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項技術並非醫生的發明。如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正在給各行各業帶來變革,醫療產業同樣深受影響,但這項技術也不是醫生的發明。潘曙明院長認為,醫療行業變革背後的推手也許並不是醫生,相反,醫生將處在食物鏈相對底端的位置。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探秘密西根大學醫院放射科
    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西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系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制度及工作流程。
  • 放射科醫生選擇AI供應商的10大標準
    目前,全球有超過150家獨立軟體供應商正在開發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因此,放射科醫生在眾多企業中挑選合適的供應商是一大挑戰。以下是放射科醫生在與醫學影像AI供應商合作之前,應該考慮的10大因素(以及向供應商提出的疑問):1.
  • 圖說·醫生的一天 | 放射科醫生周高峰:抵禦疾病的「偵察兵」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亞男 劉丹 長沙報導於外科醫生而言,手術臺是戰場,手術刀是武器,而對於放射科醫生而言,昏暗的檢查室是戰場,X射線是武器。放射科醫生雖然不直接給患者治病,但是作為臨床醫學的「眼睛」,卻藉助儀器在細若遊絲的神經裡尋找病灶,給主治醫生提供治療依據。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周高峰,早已練就一身本領。熟練操作設備,精準快速影像後處理,細緻入微看片子,他像「偵察兵」一樣,從多變的影像片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近日,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跟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師周高峰的腳步,用鏡頭記錄下他的工作點滴。
  • 江蘇省中醫院放射科:科研抓手,善事利器,助學科騰飛
    在這方面,放射科先後拿到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級重點課題,王中秋本人還拿到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是功能影像研究,比如用磁共振評價針灸對輕度腦震蕩的作用等,放射科配合臨床做了不少類似項目。上述研究由專職研究人員和研究生負責。「在醫院的關懷下,我們科室配備了兩個專職研究人員,一位博士負責分子靶向成像研究,一位碩士負責影像相關研究。」王中秋介紹。
  • 顛覆傳統醫療:泌尿外科全息影像系統 給醫生一雙「透視眼」
    」發送出這樣一句話的簡訊,給北京各大醫院20餘位泌尿外科專家的一周後,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首席醫學專家、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那彥群,在北京召集會議,為一項「冉冉升起」的創新——泌尿外科全息影像系統的臨床應用,展開學術討論,收到簡訊的主任、副主任們無一缺席。
  • 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
    現階段,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在大多數醫療機構當中從事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人員被稱為技師。除此之外,還能夠在大學所附屬的醫院中擔任技術講師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
  • 中國第一個醫生集團遠程影像診斷平臺誕生
    2016年3月,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健康公司與萬東醫療強強聯合,雙方結合阿里健康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優勢與萬東醫療在中國醫學影像行業60年的積累,利用阿里雲大資料庫構建醫學大數據云平臺-「萬裡雲影像平臺」,為全國超過3000家醫療機構提供包括託管、審核和疑難會診的遠程服務。
  • 【調查】影像科醫生缺口巨大:我們就像影子
    一名資深放射科醫生對記者說:「對於運用醫學影像較多的放射科來說,現在全國約有七萬名放射科醫生,但實際需求起碼七十萬。」影像科醫生缺口真這麼大嗎,背後有何原因,又該如何破解?錢報記者走訪了杭城幾家醫院。新華社資料照片現狀:活太多,壓力大,人難招李成州如今的身份是杭州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院長。
  • 吉大一院放射科成功舉辦北方四省醫學影像聯盟成立大會——系列...
    杏花雨、丁香霧,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承辦、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放射科協辦的全國住培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輪訓(長春站)於2020年8月7日-9日以「線上」的形式成功召開。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更好更規範地提高全國影像畢業醫生業務水平,全國住培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輪訓(長春站)活動於2018年在成都開啟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放射科專業基地主任/教學主任全國巡講》的大幕,已歷經三年、奔走6城,完成了一次次的精彩講座,培訓的影像基地主任們收穫頗豐。長春站是這場交流盛會的收官之站。
  • 【影像科普】放射科專家教您正確做影像檢查
    很多患者來到放射科做檢查時經常一頭霧水,要做啥,怎麼做,去找誰?到底怎樣才能高效、安全的完成各類檢查?今天我院放射科醫生為您講解影像學檢查中的小知識。 首先X線檢查,就是利用X射線穿透人體,從而形成影像,跟拍照差不多。輻射量是很小的,拍一次片子接受的輻射與坐飛機飛行2萬公裡所接受的輻射差不多,所以一般而言,X線檢查是安全的。 02 為什麼還要預約?
  • 基於AI 技術的醫療影像靠譜麼?聽聽放射科的教授們怎麼說
    艾濤表示,CT掃描是肺結節檢測的「金標準」,但是檢測結節的難度也很大,在工作量巨大的情況下,大約39%的結節會被放射科的醫生遺漏,同時良惡性的分類也是個很大的挑戰。在這些算法的幫助之下,能夠在提升效率的前提下,減輕放射科醫生的工作量,但儘可能降低漏診的比例。除了學術界人士之外,大會還邀請了企業代表分享了各自公司在醫學影像方面的應用。推想科技CMO夏晨:如何讓醫療人工智慧進行落地推想科技CMO夏晨博士進行了主題為「醫療人工智慧的落地與應用案例」的演講。
  • 日本是如何利用醫療AI解決放射科醫生缺口的 | 博鰲·健康界峰會
    「在醫生和AI之間,病人會如何選擇?」4月27日,在2018博鰲·健康界峰會「國際醫療服務模式創新與中國機會」分論壇上,日本CVIS公司CEO古澤良知也提到了這個常被提及的問題。在CVIS旗下的心血管專業影像中心CVIC,古澤良知得到的答案是:選更好的那一個。在CVIC,更好的選項是醫生+AI,即使用AI的醫生。
  • 作為放射科醫生,我們有話說!
    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裡最「有苦難言」的科室,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明明是醫生,卻總是被叫做「師傅」......來看看同行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綠野仙蹤: 好累!好累!好累!
  • 惠安縣醫院--放射科
    首任科主管(科主任)陳榮欽,繼任科主任洪添吾、賀金土、王錫川(臨時)、張金章(副)、黃培珍(副)、王錫川(副),現任影像科主任林必泉。電視遙控X線機      富士雙立柱式DR    威高床邊DR    2、乾式雷射印表機是:    美國銳珂DRYVIDW6850    富士DRYPIX    3、放射科PACS系統和網絡叫號系統     納龍科技  放射科管理系統    二、放射科人員配置及業務情況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準確度與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運用人工智慧(AI)算法檢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患者。該人工智慧系統的AUC(曲線下面積,一個用于衡量機器學習準確度的指標)為0.92,展現出與一名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的靈敏度。這項機器學習領域最新成果19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速度與準確度,是當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採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