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俞任飛 鄭琪 本報通訊員 王蕊 王屹峰
52歲的杭州桐廬人李成州,去年開始了人生新階段。作為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工作20多年的資深醫生,他選擇了「跳出」體制。
回到家鄉後,他和幾個朋友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這是他看好的行業,「醫學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醫院的影像科卻面臨招不到醫生的尷尬,而現有醫生的工作量已趨近飽和。」他說。
一名資深放射科醫生對記者說:「對於運用醫學影像較多的放射科來說,現在全國約有七萬名放射科醫生,但實際需求起碼七十萬。」
影像科醫生缺口真這麼大嗎,背後有何原因,又該如何破解?錢報記者走訪了杭城幾家醫院。
新華社資料照片
現狀:活太多,壓力大,人難招
李成州如今的身份是杭州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院長。而此前,他曾供職的醫院影像科工作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近10年已翻了數番。「影像科醫生每天忙得連軸轉,連吃飯都顧不上。」
現實真如李成州所言嗎?記者走訪了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浙江省腫瘤醫院。
早上9點,浙大一院和省腫瘤醫院影像室外的候診大廳已排起長龍。如今去醫院,大小毛病,醫生大多會先說一句:「去拍個片子吧。」
的確,胸透、CT、超聲、MR造影等影像技術的進步,大大提升了診斷準確率。「現代醫學的影像手段深受醫患雙方信賴,每次放射科的機器出了故障,都會聽到臨床醫生抱怨。」省腫瘤醫院副院長、放射科主任邵國良說。
趙齊羽是浙大一院超聲影像科的副主任醫師,下午3點,剛做完介入治療(一種以影像為引導的微創手術)還沒來得及摘口罩的他,顯得有些疲憊。「從早上忙到下午1點半才來得及扒兩口飯,2點又要繼續,一直到晚上7點。」對他來說,忙是一種常態。
每周三,是趙齊羽做常規超聲診斷的日子,不大的診室裡,他和另一名報告員要在一臺機器前,為100多名患者進行檢查。像這樣的檢查室在浙大一院共有十幾個,每天需要面對1400多名患者。去年,浙大一院超聲影像科共檢查了51.6萬名患者。同樣,在省腫瘤醫院,邵國良所在的科室,2001年,他一天才做30個CT檢查,如今已超過750個。
今年以來,省腫瘤醫院放射科每月平均要進行20000餘次各項檢查。
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30%,而醫師的增長率只有4.1%。
寧波大學附屬醫院的汪建華統計了影像科醫生工作量。每天平均80-100份CT報告,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個超聲部位。即使每份報告只花上七八分鐘,也需要10個小時才能全部看完。
影像醫生不乏辭職者。「天天累到癱倒,這樣很沒勁,很多女同行吃不消,能改行都改了。」一位資深的影像科女醫生抱怨道。
有人走,卻少有人來,影像科醫生的招聘一直是醫院的難題。為了不至空缺,往往需要擴招才能勉強招滿。
邵國良也一直在感慨,他想招的博士5年都沒等到。一個影像學博士,需要長達12年的培養周期。據悉,杭州市現在多數三甲醫院,招聘影像醫生時也只能以碩士為主。近年不乏有市級醫院,連本科影像醫生都招不滿。
新華社資料照片
吐槽:又累又窮,地位還不高
不少影像科醫生都會偶然抱怨:「又累、又窮、地位還不高,有些還要接觸輻射,真心不建議學影像。」
為何有這樣的尷尬?不少醫學院雖將影像學劃為臨床學科,但影像科還是無法擺脫輔助科室的定位。有放射科醫生很無奈:「在傳統觀念裡,只有開藥拿刀的才是醫生。患者康復後,感激的是治癒他的臨床大夫,而幫助診斷的影像醫生,卻像一個影子,不受人關注。」
在錢報記者的走訪中,不少患者有這樣的感受。「主治醫生總是會問你要片子,但很少會提出要看影像診斷報告。」一名患者說。
一個叫「醫學界」的微信公眾號曾在2014年底,做過一份有上千名影像科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影像醫生認為影像科在醫院內不受重視。
這種不受重視,也體現在收入上。
錢報記者了解到,有的影像科醫生看上百張圖像寫成一份報告,獎金只有幾塊錢。
記者走訪的幾名影像醫生都表示,臨床醫師如今都有醫事服務費,而他們卻沒有報告服務費。這讓年輕的影像醫生略有抱怨:「都是腦力勞動,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
近年來,為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全國各地都在降低醫療費用。浙江的醫學影像檢查費是全國最低的,拿平面CT的檢查費來說,只需120元。這當中主要包含設備的購置費與折舊費,加上水電成本。而影像科醫生的診斷,並不另行收取費用。
目前,影像醫生呼聲最強烈的是增設「影像診斷費」,哪怕只有一點,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實際上,影像科醫生該有的福利也很難享受到。2004年,原衛生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的通知》,決定從事放射線工作的醫護人員津貼按工作日發放,二類人員每人每工作日7元。2007年,原衛生部發布《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科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
而這7元錢,大部分人也拿不全。去年,一項共有3601名放射科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98%的放射科醫生沒有津貼或低於國家標準。
對於放射假,有75%的醫生表示,從未享受過該待遇。
新華社資料照片
嘗試:有醫院引進人工智慧
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大的工作量,診斷質量就會下降。「看片子、出報告是影像科醫生的本職,但事實上我卻不能保證每張片子都達到自己的要求。」這樣的矛盾,一度深深困擾著李成州。
去年,在上海兩家大醫院放射科幹了25年影像醫生的他,選擇離職創業,並在杭州,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他認為,獨立於醫院的影像診斷機構,能作為目前醫院影像科室的補充,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服務。
而在一些公立醫院,也在試圖探索影像醫生短缺的出路。
去年年初,浙大一院超聲科與浙江大學共同研發並率先應用了「超聲機器人」,在深度學習5萬片以上的超聲影像樣本後,只需幾秒鐘就能完成圖像分析和檢測結果。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其準確率已經達到主治醫師水平。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引進了一套「肺結節輔助診斷系統」,這套系統運用人工智慧,可以篩查患者肺結節的情況,並清楚地標識可疑結節的方位、大小、形狀以及判斷為結節的可能性。
人工智慧,真能改變影像醫生的現狀嗎?
邵國良指出,十多年前就出現了計算機輔助治療,當時也有類似觀點,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