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增設影像診斷費」的文章刷爆同行朋友圈,作為從事醫學影像診斷的一名基層醫生,初看此文也大感興奮,然而,多年的醫改仍然沒有讓醫生、讓患者、讓政府滿意,那麼這個議題能否實施就顯得如此縹緲。針對這個議題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先看看這篇文章的背景
其實這篇文章已經不算什麼新聞,此文最早於2016年1月26日發表於人民論壇地方要聞頻道,是九三學社湖南省委針對2015年12月底執行的《在長部、省屬公立醫院醫療服務項目一類價格表》中對大型設備檢查價格實行「一刀切」,這一新收費標準使體現醫師診斷技術含量、風險程度與勞務價值的空間幾乎為零,同時收費欄目中又沒有增設「影像診斷費」項目等方面的問題。建議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增設「影像診斷費」收費項目。文中列舉了七大理由:①體現對影像診斷醫師精湛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經驗積累的要求;②是對醫學影像診斷醫師需要更長的培養周期的體現;③是對影像診斷醫師需承擔較大的醫療風險的體現;④體現對影像診斷醫師技術與勞動的尊重與認可;⑤有利於促成大型影像設備的科學合理配置;⑥將「影像診斷費」單列,是政府調價原則的體現;⑦資料顯示多數歐美國家,均將「影像診斷費」單列在大型設備檢查費用之外收取。
那麼問題來了,增設影像診斷費對我們影像工作者是否有利呢?
一、首先,我們看看我們「苦逼」的影像人目前的收入來源
目前多為兩種模式:(1)年薪制:這種制度多為一些資歷比較深的老師們享受的待遇,這種收入模式,我想增設影像診斷費對他們沒有太多的影響和意義;(2)固定工資制:這種制度雖然不多見,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地區存在的,不過增設影像診斷費對他們影響不大了;(3)基本工資+獎金制:這是絕大多數醫院執行的方案。科室獎金來源於科室收入的一定比例。那麼增設影像診斷費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其次,我們看看增設的影像診斷費該如何分配
個人覺得無外乎幾種模式:
(1)計入科室毛收入:就像檢查費一樣,此項費用計算到科室收入中來,然後按照醫院提前規定好的獎金比例,分配到科室,科室再按照原本的獎金係數分配。在其他收費不變的情況下,理論上講科室的收入會提高。當然,可能負責診斷的醫生會覺得科室人員平分了他們的辛苦所得,這是科室內部問題,小編在此略過。
(2)直接分給診斷醫生:這種分配方式,從表面看可能更合理,然而先不論錢給哪個診斷醫生,這種分配我想咱們的技師朋友們和護士姐妹們估計心裡會覺得隱隱不爽。話說回來了,就算這些兄弟姐們沒意見,那麼錢是給籤字醫生?科主任?寫報告醫生?還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分配?這都是科室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最後,我們看看如何確保影像診斷費是增收費用
收取此費用,表面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像科或者影像醫生的收入,但是要有前提的。(1)原來的檢查費用不能降,或者降幅小於影像診斷費。然而,目前的現狀是檢查費越來越低;(2)原本的科室獎金係數不能變:如果以前科室獎金係數是10%,增加此費用後,變成5%,那麼大家可想而知,您的收入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3)原來的檢查量不能減少,目前各個等級醫院、第三方影像機構,甚至體檢中心都有影像設備,競爭激烈,能不能把此費用同等全面實施也是個問題,不然患者流失造成的後果也不容忽視。
因此,雖然此項費用的增收的確是對影像診斷工作者的極大肯定,但多年來醫生的收入情況不是某種收費制度可以決定的,國家調控、醫院調控、科室調控,我相信這三大調控各位心裡都是懂得。所以,先不論這項費用能否增收,即使增收,能否給影像工作者帶來利益還是未知,別到時候利益沒帶來多少,但各位兄弟因此費用承擔的醫療責任多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影像醫師的價值需要肯定,但更需要更多相關政策和醫療機構領導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