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 收入地位不高 有輻射 影像科醫生的煩惱:我們就像影子

2020-12-17 浙江在線

2017-12-15 08:31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王蕊 王屹峰 記者 俞任飛 鄭琪

圖片來自網絡。

52歲的杭州桐廬人李成州,去年開始了人生新階段。作為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工作20多年的資深醫生,他選擇了「跳出」體制。

回到家鄉後,他和幾個朋友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這是他看好的行業,「醫學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醫院的影像科卻面臨招不到醫生的尷尬,而現有醫生的工作量已趨近飽和。」他說。

一名資深放射科醫生對記者說:「對於運用醫學影像較多的放射科來說,現在全國約有七萬名放射科醫生,但實際需求起碼七十萬。」

影像科醫生缺口真這麼大嗎,背後有何原因,又該如何破解?錢報記者走訪了杭城幾家醫院。

現狀:活太多,壓力大,人難招

李成州如今的身份是杭州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院長。而此前,他曾供職的醫院影像科工作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近10年已翻了數番。「影像科醫生每天忙得連軸轉,連吃飯都顧不上。」

圖片來自網絡。

現實真如李成州所言嗎?記者走訪了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浙江省腫瘤醫院。

早上9點,浙大一院和省腫瘤醫院影像室外的候診大廳已排起長龍。如今去醫院,大小毛病,醫生大多會先說一句:「去拍個片子吧。」

的確,胸透、CT、超聲、MR造影等影像技術的進步,大大提升了診斷準確率。「現代醫學的影像手段深受醫患雙方信賴,每次放射科的機器出了故障,都會聽到臨床醫生抱怨。」省腫瘤醫院副院長、放射科主任邵國良說。

趙齊羽是浙大一院超聲影像科的副主任醫師,下午3點,剛做完介入治療(一種以影像為引導的微創手術)還沒來得及摘口罩的他,顯得有些疲憊。「從早上忙到下午1點半才來得及扒兩口飯,2點又要繼續,一直到晚上7點。」對他來說,忙是一種常態。

每周三,是趙齊羽做常規超聲診斷的日子,不大的診室裡,他和另一名報告員要在一臺機器前,為100多名患者進行檢查。像這樣的檢查室在浙大一院共有十幾個,每天需要面對1400多名患者。去年,浙大一院超聲影像科共檢查了51.6萬名患者。同樣,在省腫瘤醫院,邵國良所在的科室,2001年,他一天才做30個CT檢查,如今已超過750個。

今年以來,省腫瘤醫院放射科每月平均要進行20000餘次各項檢查。

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30%,而醫師的增長率只有4.1%。

寧波大學附屬醫院的汪建華統計了影像科醫生工作量。每天平均80-100份CT報告,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個超聲部位。即使每份報告只花上七八分鐘,也需要10個小時才能全部看完。

影像醫生不乏辭職者。「天天累到癱倒,這樣很沒勁,很多女同行吃不消,能改行都改了。」一位資深的影像科女醫生抱怨道。

有人走,卻少有人來,影像科醫生的招聘一直是醫院的難題。為了不至空缺,往往需要擴招才能勉強招滿。

邵國良也一直在感慨,他想招的博士5年都沒等到。一個影像學博士,需要長達12年的培養周期。據悉,杭州市現在多數三甲醫院,招聘影像醫生時也只能以碩士為主。近年不乏有市級醫院,連本科影像醫生都招不滿。

吐槽:又累又窮,地位還不高

不少影像科醫生都會偶然抱怨:「又累、又窮、地位還不高,有些還要接觸輻射,真心不建議學影像。」

為何有這樣的尷尬?不少醫學院雖將影像學劃為臨床學科,但影像科還是無法擺脫輔助科室的定位。有放射科醫生很無奈:「在傳統觀念裡,只有開藥拿刀的才是醫生。患者康復後,感激的是治癒他的臨床大夫,而幫助診斷的影像醫生,卻像一個影子,不受人關注。」

在記者的走訪中,不少患者有這樣的感受。「主治醫生總是會問你要片子,但很少會提出要看影像診斷報告。」一名患者說。

一個叫「醫學界」的微信公眾號曾在2014年底,做過一份有上千名影像科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影像醫生認為影像科在醫院內不受重視。

這種不受重視,也體現在收入上。

記者了解到,有的影像科醫生看上百張圖像寫成一份報告,獎金只有幾塊錢。

記者走訪的幾名影像醫生都表示,臨床醫師如今都有醫事服務費,而他們卻沒有報告服務費。這讓年輕的影像醫生略有抱怨:「都是腦力勞動,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

近年來,為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全國各地都在降低醫療費用。浙江的醫學影像檢查費是全國最低的,拿平面CT的檢查費來說,只需120元。這當中主要包含設備的購置費與折舊費,加上水電成本。而影像科醫生的診斷,並不另行收取費用。

目前,影像醫生呼聲最強烈的是增設「影像診斷費」,哪怕只有一點,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實際上,影像科醫生該有的福利也很難享受到。2004年,原衛生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的通知》,決定從事放射線工作的醫護人員津貼按工作日發放,二類人員每人每工作日7元。2007年,原衛生部發布《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科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

而這7元錢,大部分人也拿不全。去年,一項共有3601名放射科醫生參與的調查顯示,98%的放射科醫生沒有津貼或低於國家標準。

對於放射假,有75%的醫生表示,從未享受過該待遇。

嘗試:有醫院引進人工智慧

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大的工作量,診斷質量就會下降。「看片子、出報告是影像科醫生的本職,但事實上我卻不能保證每張片子都達到自己的要求。」這樣的矛盾,一度深深困擾著李成州。

去年,在上海兩家大醫院放射科幹了25年影像醫生的他,選擇離職創業,並在杭州,開辦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他認為,獨立於醫院的影像診斷機構,能作為目前醫院影像科室的補充,為患者提供針對性服務。

而在一些公立醫院,也在試圖探索影像醫生短缺的出路。

去年年初,浙大一院超聲科與浙江大學共同研發並率先應用了「超聲機器人」,在深度學習5萬片以上的超聲影像樣本後,只需幾秒鐘就能完成圖像分析和檢測結果。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其準確率已經達到主治醫師水平。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引進了一套「肺結節輔助診斷系統」,這套系統運用人工智慧,可以篩查患者肺結節的情況,並清楚地標識可疑結節的方位、大小、形狀以及判斷為結節的可能性。

人工智慧,真能改變影像醫生的現狀嗎?

邵國良指出,十多年前就出現了計算機輔助治療,當時也有類似觀點,但應用到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的影像科醫生看上百張圖像寫成一份報告,獎金只有幾塊錢。


1513297890000

相關焦點

  • 影像科醫生缺口或達幾十萬 他們的煩惱:像個影子
    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全國目前約有七萬名放射科醫生,業內估計實際缺口非常大他們坦言:累,收入不高,地位也不高,還要接觸輻射,改行的很多影像科醫生的煩惱:我們就像影子本報通訊員 王蕊 王屹峰本報記者 俞任飛 鄭琪52歲的杭州桐廬人李成州
  • 【調查】影像科醫生缺口巨大:我們就像影子
    影像醫生不乏辭職者。「天天累到癱倒,這樣很沒勁,很多女同行吃不消,能改行都改了。」一位資深的影像科女醫生抱怨道。有人走,卻少有人來,影像科醫生的招聘一直是醫院的難題。為了不至空缺,往往需要擴招才能勉強招滿。邵國良也一直在感慨,他想招的博士5年都沒等到。一個影像學博士,需要長達12年的培養周期。據悉,杭州市現在多數三甲醫院,招聘影像醫生時也只能以碩士為主。
  • 作為放射科醫生,我們有話說!
    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裡最「有苦難言」的科室,工作強度大、工資卻不高,明明是醫生,卻總是被叫做「師傅」......來看看同行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綠野仙蹤: 好累!好累!好累!
  • 中國醫生的煩惱:醫生的收入究竟是高、還是低?
    一家醫藥學網站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南京、西安、成都8個城市19家醫院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183名醫生中,75%的人表示,其年薪低於4萬(即月薪少於3300元);82%的醫生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
  • 放射科主任醫師唐立鈞:人工智慧將取代影像科醫生?AI研究者們都不...
    唐立鈞博士認為,雖然目前市場上有這麼多AI醫學影像產品,但它們給放射科醫生帶來的幫助仍然十分有限,更別說代替影像科醫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反差,根本原因在於外界人士和AI醫療企業並不清楚影像科醫生到底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影像科醫生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複雜,並非外界所想像的那樣「光看片子就行了」。
  • 有一種醫生 叫幫我看看片子——記蘇北人民醫院新區分院影像科副...
    影像科醫生面對的是一張張冰冷的片子,但是,這些片子,可以告訴他們很多信息。「我感覺,我們影像科醫生,有時就像偵探破案一樣」劉揚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偵探——蘇北人民醫院新區分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劉揚,他在放射科的崗位上已經工作了三十多個年頭。
  • 看完工資條,影像科也太慘了!
    當下班後接到來自醫院的電話花錢容易賺錢難,物價飛漲不能攔,工資不高拼命攢,只盼滿眼金錢燦。願你好運當頭照,財運滾滾來。10.工資為什麼15號才發?它到來早一分鐘,還是晚一分鐘,都牢牢牽動著我們的心......
  • 醫生在西方緣何地位高
    此外,德國2013年職業報告顯示,醫生的「入門工資」每年高達4.5萬歐元;高級醫師每年工資為11.3萬歐元;年長的主任醫生平均在26萬歐元左右。這比律師、經濟顧問、工程師等高收入群體還高。在英國,社會對於醫生的尊重同樣在收入上直接表現出來。
  • 醫生收入到底高不高?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訊(袁孟秋 李兵兵)醫生感慨自己的職業「高風險、高強度、低回報」,患者卻抱怨看病貴看病難。如果說醫生收入不高,普通百姓大概很難接受。   至此,關於醫生收入是高還是低、紅包回扣存在的原因及以藥補醫弊端等話題,再次成為焦點。   中國醫生收入水平總體不高   5月22日,人民網強國論壇發起了一項題為「醫生職業『高投入、低回報』」嗎?歡迎醫生朋友分享你的故事」的線上徵集活動,收到近500條留言。
  • 德國護士比醫生地位高 國外護士很「吃香」
    編者的話:伴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對護士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勞動強度大、風險高,而報酬、社會地位未能體現其專業價值,女性在就業途徑拓寬的情況下不願從事相關職業等原因,導致「護士短缺」成為近年來的醫療難題。
  • 影像科醫生能文也能武,他們驕傲了嗎?
    影像科醫生能文也能武,他們驕傲了嗎? 說起影像科的醫生, 大家首先想到的稱謂是不是「拍片子的」?
  • 在中國,這5個科室的醫生,又累又窮
    醫院裡,由於面對的人群不同、治療的疾病不同、治療方法不同,醫生的辛苦程度、危險程度、收入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差別。理論上,越辛苦、責任越大的科室,收入也應該更高。但實際往往並未如此。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來談談,我心中最累最窮的5個臨床科室。
  • 一次CT輻射多久能消掉?醫生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
    原標題:一次CT輻射多久能消掉?醫生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 雖然CT 檢查有一定的輻射,但其在疾病的診斷中具有優勢,很多患者仍需進行CT檢查。因此,CT檢查的費用以及一次CT的輻射多久能消除等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為此,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影像科初建平副教授。 做CT多少錢一次?
  • 國外護士的生存現狀:德國護士地位比醫生高
    伴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我國對護士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勞動強度大、風險高,而報酬、社會地位未能體現其專業價值,女性在就業途徑拓寬的情況下不願從事相關職業等原因,導致「護士短缺」成為近年來的醫療難題。那麼國外護士的生存現狀如何?
  • 四大科室正在成為醫生跳槽重災區
    全國精神科醫生數量有 2 萬多名,平均每 10 萬人口才只有有 1.49 名精神科醫生。承擔了更多職業風險的精神科醫生,卻得不到相應的物質和精神回報。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導致了精神科醫生時常被歧視。而從現實因素考慮,精神疾病患者大多靠服藥進行治療,相對於其他醫療服務,收費較低,因此精神科醫生無法給醫院來帶較多的收入,在綜合性醫院中,精神科醫生往往不受重視。
  • 國際護士節:明明都是抗疫一線,護士的地位咋就比醫生低一截?
    我們不禁會在想,為何護士的地位會在很多人思維裡被定義為地位不高呢?護士地位,為何沒有那麼高?而門診醫生即便是規培醫生,由於能夠掌握其為病人診斷,處方權力自然也會得到患者的尊重,醫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大,因此在醫生地位要比護士高一些。
  • 這幾種臨床醫生,太讓影像科醫生無語了!
    「 工作中,什麼樣的臨床醫生經常讓影像科醫生無語呢?病人:X醫生明明說可以吃早餐的,你是不想給我做吧???電話中~~臨床:空不空腹都差不多的啦,隨便拍個就可以了,不用看那麼清楚的!!!影像:外面好多人啊,怕是有意見,稍等等吧。臨床:你這是不給面子麼,要不要這樣啊?06隨便開床邊一天n個床邊,一半病人是能跑能跳的,問何故?
  • 影像科醫生告訴你:什麼是膽囊假性結石
    影像科醫生告訴你:什麼是膽囊假性結石 2020-04-17 0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都覺得醫生收入高,而醫生為啥說工資太低?
    對此,我們認為中國的醫生收入並不算高,甚至醫療行業還排不到薪資最高行業的前十名內。但是,現在各家醫院「以藥養醫」問題比較嚴重,也造成了嚴重的醫患茅盾,希望將來醫生的收入與自己的能力掛鈎。這樣醫生可以憑著精湛的醫療技術拿高薪酬,醫患茅盾就會得到緩和。那麼,中國的醫師收入究竟算不算高呢?為什麼很多醫生都説自己的工資收入太低呢?
  • 「身邊的感動」影像科醫生小小善舉感動患者
    11月26日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影像科醫生郭正興正在準備吃中午飯。這時,70多歲的王女士坐在輪椅上被家屬推到了影像科門口,準備進行入院前的胸部CT檢查。這是郭正興人生中收到的第一面錦旗:「就是這樣一面鮮紅的錦旗,對我內心產生了深深的震撼,也更堅定了自己踏實工作、無私奉獻,做一名優秀影像科醫生的決心。」健康所系,生命相託,在醫患和諧相融的道路上,也期待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故事上演,激勵更多人為和諧醫患關係而努力。【來源:衛健委】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