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偉大的醫療工作人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醫生,其次才是護士。
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在疾病面前醫生是主攻,而護士也只是輔助完成打怪。但正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士不僅需要輔助醫生協助治療工作,還要時刻觀察病情。
因此,護士的角色是多樣,既是護理者、協作者,同時還是管理者、教育者以及研究者。
但大部分情況,在很多外行眼中,護士僅僅只是一個護理者,機械被動執行醫囑而已。
我們不禁會在想,為何護士的地位會在很多人思維裡被定義為地位不高呢?
護士地位,為何沒有那麼高?
第一,國情問題
本身我國人口眾多,基層醫療水平不齊全,投入較少,再加上本身醫療行業定義為服務性行業,因此短期內需要大量的護士群體,招收門檻也不必像醫生群體需要高學歷要求。
這種需求就會逐漸形成「量多且廉價」,再加上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護士需要的資歷也都不一樣。
第二,經濟效益
由於各種政策的約束,患者看病首選是門診護士對其進行分流,這些工作可以熟能生巧,事務性較強而非專業性,因此護士的替代性也自然可想而知。
而門診醫生即便是規培醫生,由於能夠掌握其為病人診斷,處方權力自然也會得到患者的尊重,醫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較大,因此在醫生地位要比護士高一些。
第三,人情社會
這點或許對於從事護理行業有一定體會,一個醫護團隊治好了一位患者,儘管患者經常與護士打交道,但這份功勞大多數人都會歸功於醫生頭上。又或者換一個角度,治療結束後很大一部分患者會成為醫生生活的朋友,進而發展為「人脈」,難以與護士建立私交。
總而言之,醫生對於社會其他個體的「利用價值」遠遠大於護士,這種「利益交換」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會提高醫生的更高地位,但護士卻又很有限。
第四,階級社會思想
雖說職業不分貴賤,但大部分人的內心還是存在階級社會的影子。
幾乎所有照顧人的職業,無論是否需要技術,收入高低,都或多或少遭受一些歧視。而護士、護工、服務員以及月嫂,即便月嫂收入已經大幅度超過一般的白領,但更多人始終這些職業者只負責提供專業服務,未有權利。
而護士也是如此,目前我國醫療護士尚未能決定哪個醫生給患者進行手術,也不能決定誰進入特護病房,護士也無法開病假條組織專家會診。
就光看今年疫情,這場戰役護士也一樣,始終與醫生一起前線堅持,護士相對更苦更累,但在大多數人眼中可能一時的敬畏與尊重,但卻不影響護士在大眾眼中「服務員」的形象。
怎麼樣才能提高護士地位呢?
或許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嚷嚷:那就提高護士地位唄!跟醫生一樣!
但事實上,要想提高護士地位,並不是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執行那麼簡單,護士地位較低,主要是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對護士這個職業認可度不高。
再加上本身醫院早已將護士與護工工作區分開,護士能做的事儘量讓護工做,解放更多護士人手,改變部分患者對「護士就是跑跑腿,打打雜」的觀念。
同樣都是白衣天使,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敬!
正所謂:三分醫七分護,護士是醫生的「眼睛」,是值守在病床旁的「哨兵」。
他(她)們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
他(她)們白班夜班輪轉,生活沒有規律;
他(她)們雖說被叫為「白衣天使」,但也跟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
面對突然而來的疫情,他(她)們挺身而出,用生命去守護生命,援鄂醫療隊員中護士佔比接近70%。
今天是國際護士節,尊重支持他(她)們,成為他(她)們的堅強後盾,這是對護士最好的致敬!